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海底捞为自保抢注数百个商标,品牌名“碰瓷”为何屡见不鲜?

海底捞为自保抢注数百个商标,品牌名“碰瓷”为何屡见不鲜?

作者:     转贴自:     点击数:2384


近日,海底捞在两天内新增了65条商标信息一事引发热议。

资料显示,此次海底捞申请的新商标包括“沙底捞”、“桶底捞”、“壶底捞”、“江底捞”、“茶底捞”、“罐底捞”等一系列与“海底捞”类似的名字。

早在去年11月,海底捞就因为短时间内抢注数百个商标而上过一次热搜,之前注册的名字包括“淮底捞”、“池底捞”、“海底捡”、“海底煎”、“海底挑”等。

那么,海底捞如此密集的申请商标到底是为何呢?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1414135843561.png740)this.width=740>
其实此前,海底捞曾遭遇过一次商标碰瓷事件。

2018年,湖南长沙的一家餐馆注册了“河底捞”的名字,其品牌名和logo设计都与海底捞相类似,因此海底捞状告河底捞侵犯商标专用权。不过,法院却认为河底捞并不构成侵权,驳回了海底捞的诉讼请求。

经历过这次商标抢注危机后,海底捞便开始疯狂注册与品牌名相似的商标,筑起商标“护城河”。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1414135915328.png740)this.width=740>


不止是海底捞,国内外很多知名品牌都曾被“李鬼”钻过空子。

比如,日本的無印良品在进军中国前被内地的一家企业抢注了简体字“无印良品”的商标,导致无法在棉织品、毛巾、被子等第24类商品上标注“无印良品”的品牌名。甚至在诉讼失败后,“李逵”还要向“李鬼”赔款道歉。

苹果公司同样花了6800万美元,才把iPhone和iPad的商标买回来。

网红奶茶店鹿角巷,更是遭到7000多家山寨店疯狂复制,险些拖垮了真品牌。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1414135749151.jpg740)this.width=740>


除了在同一领域互相“借鉴”,还有很多品牌跨界找灵感。

之前一家名为“今日油条”的餐饮店铺,就赤裸裸的碰瓷大厂今日头条。从品牌名称到logo设计,几乎就是照搬今日头条,甚至连Slogan“关心你的,才是好油条”,都与今日头条的“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文案如出一辙设。

而且该公司不仅注册了“今日油条”,还注册了“明日油条”、“今日面条”、“今日豆浆”、“快手抓饼”、“饼多多”等16个品牌商标,让互联网大佬们集体躺枪。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1414135114579.jpg740)this.width=740>


这种依靠名称“傍大牌”获取知名度的方式,真的能帮助企业走得长远吗?

可以说“山寨”行为不仅蚕食了正品品牌的生命,也破坏了市场规则。特别是在如今互联网化的商业环境下,企业的一切动态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即时且透明的,一旦出现“污点”,或许就从此失掉了人心。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大品牌在成名后都开始进行防御式注册。

比如,建立商标护城河的鼻祖老干妈,早早就把“老干爸”、“老干姨”、“干儿子”、“干女儿”、“老千妈”等一些列亲戚家族注册完毕。

小米公司也注册了“大米”、“红米”、“紫米”、“蓝米”、“黑米”“等一系列米字家族商标。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1414135625623.jpg740)this.width=740>


除了抢注商标之外,还有一些品牌选择正面刚,利用绝对的产品专利来硬碰硬。

之前肯德基就曾把所有与“KFC”相似的品牌搜集起来,按照从A到Z的字母表顺序拼接起来,并配文“GUY'S WE'RE FLATTERED(兄弟们,客气了)”。

肯德基英国和爱尔兰首席营销官梅根•法伦还霸气的表示:“我们很荣幸能够拥有大量的模仿者,我们希望每个鸡肉店都有好运,但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获得上校鸡快的原始食谱,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只能在肯德基吃到真正的肯德基。”

src=UploadFiles/2021414135559137.png740)this.width=740>


不过,即便是品牌商家们的维权意识已经逐渐增强,仍旧会被一些人钻法律空子。

超级网红奶茶品牌茶颜悦色就被韩国留学生跨区域注册,在韩国抢注商标。对此,茶颜悦色官方无奈回应,“对方此行为合法,我们无权干涉。很抱歉我们在商标保护上做的不够,造成很多事留有遗憾。”

其实这一案例也为那些有出海野心的品牌做出了警示,未雨绸缪一定好过亡羊补牢。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1414135045156.jpg740)this.width=740>


目前来看,中国在品牌创新的维度还相对弱势,山寨的恶性闭环更是让众多品牌一损俱损。接下来如果还不能果断的与山寨行为告别,那未来中国的原创品牌将很难在抄袭的黑暗里寻找到光亮。

如果原创都已”死“,那么山寨又能”活“多久呢?(图/文 中国国家品牌网 鞠君 本文原创自中国国家品牌网,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