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从明年起,国产化妆品或许不能用外文名称了

从明年起,国产化妆品或许不能用外文名称了

作者:     转贴自:化妆品观察    点击数:5609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0111218135982.jpg740)this.width=740>

11月10日,广州化妆品研发圈子传出这样一则信息。品观APP多方求证了解到,“确有其事”。据行业知情人士介绍,近期不少地区在严抓这一举措,上海、广州先开始,其他地区也在陆续推进。

“其实以前就有要求的,只是没有执行得那么严格,进口申报和特证申报早就开始抓了。”据相关人士介绍,此次严抓主要针对非特类、使用外文名称的国产品牌。

毫无疑问,这项要求的严格执行正是在为明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的落地做准备。不过,对于今年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行业人士也结合实际情况对部分条例表达了质疑的态度。

外文商标须在标签进行中文解释

近期,广州化妆品研发备案圈传出的“严抓外文商标”的信息具体解释为,“如果外文商标有具体含义,要解释含义,含义不能超出非特范围,如果没有具体含义,就标注xxx为注册商标,并无具体含义。中英文的商标,如果英文很明显是中文翻译,就不需要解释,如果不是就要解释含义,中文+拼音也是如此。”

简言之,国产品牌使用外文商标时,必须提前注册外文商标,而且必须要在包材标签中,对商标含义标注中文解释,否则,外文商标不能出现在产品名称中。中文解释也不能超出非特范围,即中文解释不能出现“育发类、染发类、烫发类、脱毛类、美乳类、健美类、除臭类、祛斑类、美白类”等相关表述。

据品观APP了解,这项要求最早源自2010年发布的《关于印发化妆品命名规定和命名指南的通知》,其中第5条明确,“化妆品命名禁用外文字母、汉语拼音、数字、符号等。表示防晒指数、色号、系列号的,或注册商标以及必须使用外文字母、符号表示的除外;注册商标以及必须使用外文字母、符号的,需在说明书中用中文说明,但约定俗成、习惯使用的除外,如维生素C。”

由此来看,目前各地的监管更进一步,明确外文商标必须在包材标签进行中文解释,而不是说明书。

外文商标的国产品将无处遁形?

这项政策的严管,无疑是对当前使用外文商标的国产化妆品企业的当头棒喝。

上述人士表示,在市场严抓之下,所有使用外文商标的品牌都需要进行商标注册,否则后期生产的产品将无法进行备案上市。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商标注册流程已经在简化,但据了解,英文类商标一般注册时长需要10—18个月,中文类需要6—12个月,这个时间本身会打乱企业的备案节奏。

如果以外文作为商标名的企业选择不注册商标,也将影响后续产品备案,甚至面临相应的处罚,而且商标一旦被他人抢注,未来产品或还将面临侵权问题。这对当下的企业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也有行业人士认为,此次备案监管的加强,对于当前市场的部分擦边球行为来说,或许有遏制作用。比如,早在2016年,国内就曾明确规定,禁止化妆品使用“大夫”“医生”“护士”等相关用语进行产品命名,这已经过滤掉了一批命名不规范的企业,部分以此类词语作为商标名的品牌,也闻风做出调整。不过,市场还是存在一定的擦边球空间,例如使用doctor等“医生”相关的英文表述作为商标名称。而这次监管加强后,此类英文表述必须翻译成中文,也就减少了灰色地带的存在。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对这项措施的执行,表达了实操上的质疑,“实施难。”

该人士举例,按照上述要求,“如果外文商标没有具体含义,就标注xxx为注册商标,并无具体含义”,那么,如果某品牌用doctor等相关词语作为商标名,但在标签中解释为没意义,会不会通过备案?

也就是说,目前来看,可能存在不同地区对上述规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由此带来实施上的难度,化妆品备案的“双标”问题或将进一步激化。

也有专业人士表示,“还得看企业文案和翻译水平,把外文名称翻译成什么样。”在她看来,监管部门暂时没办法做到一刀切,“总要给企业一个生存方案”,以前已经注册过的外文商标,当下需要找出应对方案,“需要和当地监管部门商量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