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同仁堂上半年营收下滑16.11% 业绩承压下老字号如何破局

同仁堂上半年营收下滑16.11% 业绩承压下老字号如何破局

作者:     转贴自:投资者网    点击数:10888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09818129904.jpg740)this.width=740>

8月28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仁堂”,600085.SH)发布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营收60.04亿元,同比减少16.11%;归母公司净利润4.80亿元,同比减少27.28%;基本每股收益0.35元,同比减少27.39%。

在众多老字号中,同仁堂凭借安宫牛黄丸等经典产品早已被大众熟知。然而,近年来,其中成药产品增长动力不足,核心业务毛利下跌,让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背负不小的压力。

2019年,同仁堂的营收和净利润双降,为十年来首次下滑。今年上半年,因受疫情影响,其业绩继续呈下滑态势。

营收方面,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是同仁堂的两大收入来源。除销售中药材,同仁堂近期还推出了咖啡产品,尝试布局大健康新零售业务。虽然营销活动一时激起水花,但同仁堂面临的战略转型需求依旧迫切。

核心业务毛利下滑 研发投入成短板

作为一家中药老字号企业,制药是同仁堂的核心。医药工业作为同仁堂的第一大主业,每年贡献营收比例超过5成。上半年,医药工业带来的毛利大幅下滑,公司业绩逐渐承压。

2020年上半年,医药工业的营收为37.88亿元,同比减少下降12.74%;毛利率为49.60%,同比下滑4.41%。

同仁堂常年生产的中成药超过400个品规,其中前五大主要品种为:安宫牛黄系列、同仁牛黄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络系列、六味地黄系列和金匮肾气系列,2020年上半年,上述五类产品营收为18.21亿元,同比减少5.30%。

除此之外,同仁堂的主要产品包括心脑血管类和补益类,其产销规模从去年开始收缩。2019年,两大类产品产量分别为1981万盒和1496万盒,较2018年分别减少27.61%和33.44%,销量下滑12.55%和25.50%。2020年半年报中并未披露这两大类产品最新产量。

自1997年上市后,同仁堂的版图不断扩张,形成了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医药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条。

占据市场前排的同仁堂,在规模扩张之时,增速却不如预期。数据显示,营收方面,其近3年复合增长率为7.87%,低于行业15.84%的均值。

而观察行业内其他医药龙头企业,均凭借科技创新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如恒瑞医药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13.09亿元,同比增长12.79%,其中研发费用为18.63亿元,占营收比例为16.47%。

同期,同仁堂的研发费用为0.43亿元,同比下降2.62%。对于研发费用减少的原因,同仁堂称,主要受疫情影响,各项研发活动进度放缓所致。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对投资者网分析称:“同仁堂作为中医老字号,优势在于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劣势在于研发投入不足,对原有产品依赖程度高。此外同仁堂的市值不高,还包括其商业板块本身溢价空间小,主要负责批发或分销工作,技术含量较低。”

同仁堂从上市至今已23年, 截至9月4日,市值为437亿元。而同为老字号云南白药和片仔癀两家中药龙头,如今市值均突破1500亿元,上半年均实现营收和利润维持增长。相比之下,同仁堂与头部企业的差距悬殊。

艾媒咨询分析称,中成药增长动力不足是拖累同仁堂医药工业业绩的主要原因。此外,在辅助用药目录出台、医保限制使用等一系列政策的打击下,靠营销驱动的单一产品布局已经很难抵御内外冲击。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中药市场规模将达到5806亿元,复合增长率为8.2%。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孙舒海告诉投资者网:“中成药一直是同仁堂的优势产品,并有大量古代文献为其背书,可以说抓住了市场机遇,而创新还需要体现在中成药的质量上。”

中药讲究道地药材,决定了产品质量的高低。孙舒海表示:“国内在道地药材的保护、生产和加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但在中医药领域,中国拥有绝对的自主知识产权,不足之处有望被逐渐补齐。”

对公司业绩和战略转型等问题,投资者网联系同仁堂董秘办,但一直未得到回复。

门店扩张节奏放缓 转型布局新零售

古典的建筑风格以及老药铺般的外观,是同仁堂门店留给消费者的普遍印象。截至今年上半年,其自有零售门店为855家,仅比2019年末新增3家。而相比2018年,同仁堂在一年内新设门店112家,可见扩张速度开始降温。

作为同仁堂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端口,线下门店承担吸引客流的作用。同仁堂称,公司产品主要依靠传统经销商渠道将产品销往市场,部分通过自有零售药店销往终端,通过各地药品招标采购方式销售的产品份额较小。

历来依赖线下渠道获客的同仁堂,在疫情期间利润加速流失。对于上半年营收下滑,同仁堂称,“主要受疫情影响,产品销量下降,零售门店客流量下降所致。”

此外,同仁堂在港交所上市的子公司同仁堂科技,由于中成药产品大部分在零售药店销售,导致其产品销量下降,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9.45%和31.01%。

在门店扩张降温和疫情冲击之下,同仁堂将渠道转型作为发展目标。疫情期间,同仁堂的线上渠道迎来机遇。除了通过线上媒体发布产品宣传推广内容,还依托天猫、京东等购物平台,实现母公司37个品规销售1.05亿元,同比增长35.38%。

今年夏季,同仁堂尝试跨界,向新零售转型,在北京部分门店,做起了咖啡生意,将传统中草药铺转型为养生咖啡馆。同仁堂称,将产品融入草本元素,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等“药材”咖啡,这不免让人耳目一新。

在打出“药材+咖啡”的旗号之前,同仁堂在去年10月创办子品牌“知嘛健康”,称将传统中医药精华和现代健康养生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精准健康服务。

艾媒咨询报告称,目前中医药产业链不断扩展延伸,并加速扩展和整合。包括同仁堂、片仔癀、东阿阿胶等中药巨头企业纷纷布局中药材后市场,建设中药大健康产业,如植物提取物、保健食品、中药化妆品等,成为国内生命健康产业中最具成长性的组成部分。

同仁堂知嘛健康品牌管理负责人贺军帅曾对媒体称,咖啡店只是同仁堂新零售转型的一个落地产品,是同仁堂从整体业务转型到研究如何与市场接轨、契合年轻人市场的一个切入点。

史立臣对投资者网表示,同仁堂此次扩展新业务,并将中医养生和休闲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吸引更多中青年一代的消费者,效果有待观望。整体来看,同仁堂门店以中药材销售为主,尤其满足消费能力较高的部分人群。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同仁堂试图把握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的两条路径。其中以制药为核心的毛利减少,而商业板块的地位逐渐提升,毛利率稳定在30%左右。

而此次布局新零售,是同仁堂尝试经营破局的一次探索。

史立臣表示:“未来药企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做产品研发,不管是化药、中药还是生物药,通过研发来带动企业发展,例如恒瑞医药等头部企业。还有一类企业做规模化生产,虽然单品盈利较低,但是需求量大,可发挥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进行规划和生产。”(记者 董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