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应对出海变局 汽车企业要下好先手棋

应对出海变局 汽车企业要下好先手棋

作者:     转贴自:中国网汽车    点击数:3100


“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协定(FTA)数量快速增长,且区域贸易协定(RTA)成员间的贸易快速增长,汽车贸易呈现区域化趋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8月15日在出席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上海主办的“2020中国汽车论坛”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之路”分论坛时指出,中国汽车企业要着重关注重点海外市场的汽车政策法规环境动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海外发展战略。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082418640394.jpg740)this.width=740>

关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

国际经贸规则深刻影响着全球政策法规,包括汽车等产业和贸易政策走势。吴松泉提醒,中国车企的国际化发展要密切关注国际经贸规则的发展趋势。

当前,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仍是主流,但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抬头。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机制面临改革挑战,RTA(主要是FTA)成为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数字贸易成为国际贸易新规则的重要内容。贸易投资规则措施也在由商品、服务、投资等跨境时的管理更多向跨境后的管理转移。

RTA深度影响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海外政策环境。FTA会为成员间的贸易投资合作带来便利化和关税降低的红利。吴松泉表示,中国已参与商签17个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争取推动在年内签署,有望给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创造更好的贸易条件。在中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中,澳大利亚、智利和秘鲁对中国所有汽车产品均实现了零关税。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也有效推动了汽车产品关税的进一步下降,为中国车企开拓东盟市场、扩大产能合作提供了机遇。

FTA同时也会带来制约效应。如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中关于汽车产品原产地规则中区域价值成分比例要求、钢铝材料本地采购比例要求、对劳动力价值16美元以上的价值成分比例的要求,都显示出特朗普政府推动汽车制造业回流的明确政策取向。北美车企更多的当地采购会冲击中国汽车零部件对美出口。

跟踪主要国家产业政策动向

重点市场的政策变动也会影响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应给予高度关注。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但受到中美经贸摩擦的冲击,2019年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大幅下降23%,对美的整车出口也明显下降。“截至目前,美国依然对中国整车和大部分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吴松泉指出,除加征关税外,美国还严格了中国车企赴美投资审查,并对所谓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和相关产品实施出口管制,给中国对美投资和汽车产品出口带来很大不利影响。

在贸易纷争之外,汽车产品贸易也要随海外市场的产业政策变动作出相应调整。

顺应绿色节能发展需要,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发布实施明确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规划,除对车辆购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外,有的国家还明确提出了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的时间表,并出台更严格的节能减排法规,调动车企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很多具有一定汽车生产规模的国家都出台了促进新能源汽车本地制造和销售推广的政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

吴松泉提醒,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多重措施鼓励汽车产业投资,建立完善汽车产业链。如俄罗斯实施特别投资合同(SPIC)政策,通过给予税收等政策优惠推动车企加强零部件本地化采购和扩大出口。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研发和制造中心,印度设置了非常高的整车进口关税,并辅以多种政策措施促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

审慎决策海外布局

基于当下的国外政策法规环境和趋势走向,吴松泉对中国车企的海外市场布局、市场进入方式、投资战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大调整、大洗牌、大变革的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汽车企业在扎实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适时考虑海外市场的拓展。吴松泉表示,汽车产品有其复杂性,对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比较高,且全球各个市场的需求差异和政策法规差异都比较大。车企的国际化发展一定要有战略指引,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海外目标市场,不能贸然全面出击。

国际经贸规则会直接影响汽车出口环境和投资环境,企业要针对重点出口市场的FTA进行相关研究,充分利用其优惠贸易安排,并做好风险规避,要高度关注美国的政策走势,考虑利用海外工厂对美出口以规避高关税。

中国车企要研究海外市场的车辆准入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综合各方因素考虑针对不同的海外市场是采取直接出口方式还是选择在当地投资设厂。海外投资战略的制定要审慎,须结合当地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产业链情况、市场情况、FTA等因素决策。为确保在海外市场的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针对类似于东盟这样的特定区域市场,车企应在零部件配套方面开展共享和协作。

此外,通过产品认证是实现产品出口的重要前提,无论目标国的车辆认证是型式批准模式还是自我认证模式,车企都应重视与汽车技术服务机构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