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这把“100亿也不卖”的“国刀”是如何打造的?

这把“100亿也不卖”的“国刀”是如何打造的?

作者:     转贴自:新京报    点击数:37577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91027012309.jpg740)this.width=740>

10月11日晚,央视《老兵,你好》栏目,专访了老兵沈从岐,他是解放军仪仗指挥刀铸刀人。

访谈中介绍,从1953年6月中国开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到1992年国庆前夕,三军仪仗队的执行队长佩戴手枪,在外交场合使用的是简单的徒手礼,缺少神韵和风采。

据公开资料,1992年年初,中央军委颁布命令:决定为三军仪仗队改制新式礼宾服,仪仗队执行队长和分队长将原来佩戴的手枪改为仪仗队指挥刀,将徒手礼改为更加威武庄严的军刀礼。仪仗指挥刀由沈从岐历经多次设计,于1993年10月1日被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正式启用,沿用至今。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910270135424.jpg740)this.width=740>

沈从岐1940年11月出生在“宝剑之乡”浙江龙泉的一个农民家庭。解放后,沈从岐被保送入学,后加入公安部队成为一名侦察战士。在部队烧柴火时,他发明了“老虎灶”,大大节约了木柴资源,在1963年、1964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标兵”“毛主席的好战士”等,两次荣立三等功,1964年6月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1年退伍后,沈从岐进入一家化肥厂工作,1983年沈从岐担任庆元县造纸厂党支部书记兼副厂长,1985年担任中山帽厂厂长。据公开报道,制作指挥刀的任务,当时由原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负责,由中国军械专家黄昭麟工程师负责制图。但当时全国十余家知名刀剑制造厂,都因指挥刀的技术、工艺难度不敢接受任务。一位领导想到了沈从岐,他曾在1990年亚运会期间赞助了600把“中山宝剑”赠送给外宾,有关方面立即与他取得联系。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从初步设计到最终敲定,沈从岐十易其稿,指挥刀在1992年9月通过了集中审议。沈从岐在访谈中介绍,当时中央军委要求,指挥刀必须是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挥刀,而且在任何情况下要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央视访谈中介绍,1991年接到该项任务时,沈从岐的身份是中山帽厂的厂长。由于没有项目资金,沈从岐动员全家老小凑了38万元,把中山帽厂的专家职工组织起来,从龙泉聘请宝剑制作专家和工程师。由于全世界的刀的设计多为弧形,所以第一个版本的指挥刀也有弧度。据浙江省档案局披露,第一次送审时,邓小平看后批示,“泰山压顶不弯腰!”此后,沈从岐想到了中国传统的剑,决定把刀做直,“刀剑合一”。在技术攻坚阶段,沈从岐找到了隐居数十年的铸剑高人张建平,最终获得一本祖传制刀秘籍,完善了工艺流程。据《西部大开发》杂志2017年报道,1992年9月,沈从岐将第十次把样刀送到北京,杨尚昆,刘华清、张震、迟浩田、张万年等集中审议,通过了指挥刀的验收,称赞其为“天下第一刀”。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写下“威武文明、壮我军威”八个大字。

沈从岐在节目现场介绍,指挥刀刀身长1米、宽2.5厘米,重1.65公斤,刀的顶部是一颗大红宝石,周围镶嵌着34颗小宝石,象征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省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刀身底部饰以云龙纹,护手用牛皮包扎,外观正视是展翅欲飞的凤凰,侧视是一只和平鸽;和平鸽的设计中留了一个“残子”,提醒我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一面铭刻“天下第一刀”,另一面铭刻“护卫国旗、重于生命”或“威武文明、壮我军威”;刀鞘上有九条龙和万里长城,刻有“国刀”、“不到长城非好汉”字样。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91026235941621.jpg740)this.width=740>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910270046482.jpg740)this.width=740>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沈从岐在央视访谈中透露,1994年7月,曾有两名外商欲出资1000万美金买下专利权,被他断然拒绝。

当时,两名美国人带着翻译找到沈从岐,提出给他1000万美元,要在中国开一家“天下第一刀”的公司,要求“我们叫你见谁就见谁,叫你给谁铸就给谁铸”,刀都要打上美国的记号。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91026235826478.jpg740)this.width=740>

他当场拒绝,“就是给我100个亿,我也不卖国的,你们就走吧。”

据公开资料,沈从岐只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六十周年等节点制作过少量纪念刀,工艺稍有不同。指挥刀的标准始终保持审定后的原样,从未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