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阿里永远培养不出下一个京东,更别说亚马逊

阿里永远培养不出下一个京东,更别说亚马逊

作者:     转贴自:     点击数:1873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811135112450.jpg740)this.width=740>

又到一年岁尾,开始做2017年终盘点。第一期先从我最熟悉的阿里和京东身上开始。然后是垂直电商行业,共享经济/自助设备经济点评,欢迎持续关注“东哥解读电商”更多独家深度解读行业!

阿里资产比京东更重了

前一段时间,有个微博粉丝向我提问,“东哥,请教一个问题:我对比阿里和京东最新9月底的资产负债表,property equipment land京东是在200亿元,阿里却在500亿左右,阿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菜鸟,阿里不是应该比较轻的吗?您觉得阿里多出来的这些固定资产主要应该是什么呢?”

阿里资产变多,主要是因为收购了银泰,现在控股了菜鸟物流,接下来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重资产。今年阿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也是我两年前就预见的趋势,阿里自营化。比如盒马鲜生,就算是阿里自营的一块业务。

前京东首席物流规划师,O2O业务负责人侯毅做的盒马鲜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探索,自己开的店,自己做采购运营,以及配送,虽然业务模式重一点,但用户体验有保障。阿里尝到了甜头,拼命地的全国推广,但自己一个个建太慢了,到今年底也到不了30家。所以2016年底阿里花了21.5亿投资了三江购物,上个月又花了224亿港元投资了高鑫零售。花钱买时间!

这个是阿里非常了不起的地方,看准了方向就花钱投。没钱了,可以到资本市场募集,比如11月30日公告要发行70亿美元的债。阿里融资了干嘛?储备弹药,看来阿里接下来要买更多更重的资产。京东在资本市场运作太少了,不擅长利用资本市场,就要吃亏,显然CFO做的不够到位。

说完美国在线零售,再看看近两百年的传统零售历史,有两条基本的原则!

1、标准品适合自营,畅销品适合自营。夸年夜规模采销优势;

2、非标准品适合平台模式,长尾商品适合平台,满足个性化需求。

简单的说,网上货架无限,但是仓库空间依然有限,京东自营SKU200万,家电3C通讯汽车用品个护,其中图书、日百商超占比高。线下超级年夜卖场也不过5万个SKU,京东自营200万个SKU已经是极限,京东总的SKU近5000万,虽然和淘宝不在一个数量级。显而易见,数千万的SKU不可能自营模式,这已经超过了一家零售商的能力!

阿里和京东的最新竞争态势,让我对电商或者零售规律有三点总结:

1、零售的竞争本质是效率成本的竞争,用户体验的竞争;

2、零售的竞争,从资金和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竞争;

3、阿里和京东的竞争,本质是卖家和京东的竞争,因为阿里本身不直接提供商品和服务。

京东做1万亿并不需要100万人

马云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吐槽,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管理100万快递员,质疑京东模式。“因为中国10年之后,每天将有3亿个包裹,你得聘请100万人,那这100万人就搞死你了,你再管试试?

京东最近四年保持年均60%的营收增长,但东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数据,京东员工年均增幅却只有30%左右,2016年只有14%增长,而销售收入增长是44%。这个主要得益于自动化设备的大量使用,人工需求减少。零售本来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现在也在变成技术密集型行业。

马云说不能想象管理100万快递员,当然依靠“无人技术”的京东,未来或许压根就不需要100万快递员。比如在仓储环节上,根据京东测算,京东目前“无人仓”的存储效率是传统横梁货架存储效率的10倍以上,并联机器人拣选速度可达3600次/小时,相当于传统人工的5-6倍。可见无人技术的大规模使用,这个并没有在马云原来对京东模式认知的范畴里面!

京东模式和淘宝模式竞争比较,京东有能力升级自己的技术,阿里也有能力,但淘宝卖家没有能力。京东效率越来越高,用户体验越来越好,而卖家缺乏资金和技术能力,则一直在原地踏步踏。在竞争中不断的落入劣势,卖家失败了,也代表这淘宝模式的失败。比较典型的是在3C数码家电母婴和快消品类,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阿里最大的一个变化是类自营化。

所以阿里为什么要自营,要学习京东模式做的更重。因为更重才能用户体验才能更好,小商家没有钱也没有能力投入技术,降低成本,提升自己的效率,阿里必须得自己上。用户跟着商品和体验走,小商家都被京东干死了,自己平台的价值也就消失了。

阿里和京东的竞争,本质是小商家和京东在竞争

还记得在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说,“虽然我们阿里巴巴不是电子商务公司,但阿里巴巴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京东,而且要让这些公司赚到钱。”,今年6月份到了美国,马云升级为:“阿里巴巴的目标是帮助每个中小企业与亚马逊、IBM这样的行业巨头竞争。我们相信每个商家都能成为亚马逊。”

其实东哥就想问一个问题,阿里财报上曾披露过淘宝的累计卖家数量超过1300万,到现在还剩下多少活跃卖家呢?标准不高,只要求每天只有一笔真实订单的。

数据我就不说了,大家都心知肚明。实际上,阿里平台上永远长不出京东这样级别的电商公司,更不用说亚马逊了。京东模式是资本市场用几十亿美金砸出来的公司,阿里生态上有几个卖家能融资几十亿美金?

一个生态如果不能提升效率,那么就不会有未来。阿里效率提升的是广告转化率,变现效率大幅提升,当然倒霉的是卖家而已。当然这里面有两个变化,阿里收的广告费,本身不是交易额里面的广告费,而是品牌商在其它地方投放的广告费。一个是转向了大的品牌商,因为他们才有足够的广告预算。这也是为什么交易额没怎么涨,阿里收入却大幅增长的原因。(并购原因,合并收入占20%)

最近阿里出来讲战略的比较多,比如曾鸣教授,概念特别多。听起来都非常有道理,比如点线面,比如S2B,逻辑思路清晰,也有大量实证案例。很多投资圈的朋友都在膜拜学习,我也是学习者之一。阿里整体战略特别牛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对阿里的电商业务的战略,是持否定态度的,曾鸣的水平真不怎么样。这一观点,引发了行业争论。说阿里电商战略做的不好,这个显然是政治不正确的事情。人家好歹是4000亿美元的公司了,但争论是基于业务本身,而不在于市值本身。

我之所以认为曾鸣教授的在电商战略一般,或者有严重bug,是因为阿里电商核心业务,尤其是处于阿里核心生态的淘宝业务,存在底层的bug,而这种bug持续存在,而从未有效得到解决。

淘宝从创办至今已经有14年。

首先做了14年商家并没有做到优胜劣汰,还是劣币驱逐良币,产品做得好的未必能赢,能赢的基本是会玩规则的;

其次做了14年产品和服务没有本质提升。十年前淘宝的产品服务是什么样的,现在依然是什么样的。天猫品牌/淘宝商城从2008年就开始独立做了,但大部分用户只下载了手淘,而没有下载天猫APP,因为重复没有意义。没有淘宝流量导入(搜索引擎权重),能有这么大的体量吗?天猫品牌其实是非常失败的,天猫其实就是一个巨婴而已。

其三做了14年绝大部分卖家死亡,还不只是不赚钱,生态极端不平衡。今年6月份后开始加强“二选一”策略,虽然大量品牌被迫选择了阿里,实际上品牌商很受伤。阿里生态越来越弱,而独狼京东,却盟友越来越强大。2014年腾讯入股,2015年沃尔玛入股,今年京东入股了唯品会。

其四做了14年商业依然基本依赖流量广告变现。随着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假货的,劣质的产品,才能拼低价,才能买得起广告。正常商品缺乏足够的利润去购买流量。

最重要的是做了14年淘宝体系的信用体系和商品评价,基本被刷单、假货摧毁,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起信用体系。所以阿里转向全面扶持天猫平台,用品牌旗舰店的逻辑替换掉之前的评级体系。这个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现在很多卖家蚂蚁搬家到微信、拼多多、京东等平台,是为什么,因为在淘宝的积累的信用有没有无所谓,哪里有大流量去哪里。

不知道曾鸣教授是否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还是发现了,依然根本就无解。但我认为,所有的这些问题,必定是在业务战略上出了问题,而不是在业务执行层面。当然了,阿里是“履带战略”,淘宝或许就是过去时,毁掉了无所谓,接下来还有蚂蚁金服和菜鸟,还有云计算。

2017年阿里巴巴的股价比京东股价涨的好,并不完全是业务做的好,而是故事讲的好,比如阿里云和阿里新零售。从我的角度只是分析电商,阿里的挑战还是很大的。阿里电商很牛,但一家独大,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当然京东挑战也很多,但京东业务属于自我累计自我加强型,京东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