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们经常在提“新零售”,在过去的这四分之三年,有品牌顺利适应新零售,有品牌陷入转型的泥淖自身难保。不得不说,这个时期非常关键,那在这个时候,突破口在哪里?
还有中国UR,一匹快时尚界的黑马。很多国有品牌想进入快时尚领域,和ZARA、H&M品牌抢占市场,但基本都失败了,UR竟杀出了一条血路,去年营收超过 20 亿!
日前已租下位于伦敦 Westfield London 购物中心约 2000 多平方米的铺面,计划2018年一季度开设英国的第一间门店,也是 UR 的全球品牌旗舰店。
百丽集团的十多个自营品牌,覆盖各个年龄阶层,但几乎所有产品的款式都极度类似,对于产品的定位只做简单的文字口号,信奉渠道为王
但这是产品为王的时代,而且已经迭代到“产品体”:产品营销的概念早就从简单的产品迭代到整套流程的视觉营销体系。
举个例子,我们去百丽买鞋子,会看店铺形象、橱窗陈列、商品颜值、商场照明、终端店员服务、业态等都会形成一定的印象。这些所有的元素构成,才是百丽的产品。
如今百丽官网和旗下部分品牌的实体照片总体给人还是十年前的形象、产品、零售的方式。能激起你的购买欲吗?门店再多销量会跟上预期吗?
再看看2010年进入国内的新加坡鞋履品牌Charles&Keith,它从上海开第一家分店后,就顺势红的不得了。
(同样是鞋店,你愿意进哪家?)
是不是看起来感觉Charles&Keith更有档次,时尚大气?
(Charles & Keith店铺形象)
之前和朋友无意逛到这家店,心想这家鞋子一定不便宜,朋友最后试穿看到价格惊住了,150-500多元一双?比想象中便宜太多了,果断买买买!
而我们的鞋店大多数还是这样的。男同胞心疼女同胞30秒...
百丽拥有那么多的终端其实是一副好牌,可是硬是打成了一幅烂牌,是市场的问题吗?还是转型的思维成本太高?
消费升级,服务升级
收购主打轻奢的“老佛爷”,这次又想收购奢侈品牌Bally,七匹狼急于转型时尚产业集团,想赶上21世纪消费升级的趋势红利,但如果还是靠明星代言,靠房产炒作,靠签约设计师,靠米兰走秀,真的能一转颓势吗?
消费升级,在社长看来,不只是我们越来越能买得起贵的东西,而是你这里有吸引我的东西,我在你这里消费,可以享受到在别的地方没有的服务和体验。
01、为价值买单,不再为品牌消费
近年来很多区域自品牌的快速发展,正式享受着这波消费升级的趋势红利,因为消费个性化的形成,生活物质水平极大的满足,买品牌的意识,会越来越淡,只会为性价比高的商品买单。
02、为个性买单,不再为功能消费
90后、00后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个性鲜明、追求自我的一代。他们敢花钱,而且对自己的服饰形象搭配,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店铺的个性化、商品的颜值度、购物的体验感,才是他们消费的理由。
03、为设计买单,为颜值消费
设计创造价值、设计决定颜值。还记得2015年,优衣库联手爱马仕前设计师Christophe Lemaire合作,发布了一系列基本款式,刚一发售时,官网就被消费者挤崩溃了...
04、为颜值消费、因服务而成交
在商品过剩的时代,如何打造你的店铺形象、如何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这是所有零售人都绕不开的一门必修课。
美学零售时代开启
提到快时尚,你的第一反应是 ZARA、H&M、GAP,这些欧美快时尚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女性的衣橱。然而这几年,UR、MJstyle等本土快时尚品牌在大举逆袭。它们又是怎么杀出一条血路呢?
UR极力探索“店铺美学”,店铺设计按快时尚轻奢品牌标准打造,致力于将艺术、创意、文化等高比例融入时尚,让时尚从此更加丰富出彩,并改变快时尚给人平庸低廉的感觉。
无论在时尚度、店铺空间、陈列体验、品质,还是服务,都让消费者获得最高级别的消费体验。
今天,顾客不缺购物的渠道,电商、微商、实体店,哪里都能买,他们缺的是一个吸引他们的购物理由。
台北吉野家包子店:简单的原木座椅、与白色的透明的空间,给人舒适轻松的自然召唤,传递出一种健康、自然的饮食文化。
(别小看这种性冷淡风,这可是近年来的审美趋势)
麦当劳:狂砸10亿来改变视觉印象,首先改变的就是产品视觉,菜单名字,用餐场景。
厉害了,如果一顿麦当劳能吃出法国大餐的感觉,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总结
对于终端店铺来说,潮流与时尚一直存在,步步紧追治标不治本,谁能吸引顾客留着顾客才是核心竞争力!新零售,没有新的学习改变,下一个倒下的,不是隔壁老王就是你!
必须通过视觉营销的店铺设计、橱窗设计、店铺陈列持续制造视觉冲击,提升吸引力,做好服务体验。去打造让人有代入感,让人逛得舒心、买得开心的消费场景。
当别人拼服务的时候,你要去追求那个独一无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