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共享厨房拿融资、共享健身房3个月估值一亿

共享厨房拿融资、共享健身房3个月估值一亿

作者:中国品牌总网    转贴自:     点击数:28131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781517925436.jpg740)this.width=740>

/ 01 /、什么是共享厨房和共享健身房?

     相信很多人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共享KTV、共享单车。就是由平台购买若干具有自有所有权的设备、器械然后以分次使用的形式投放给顾客使用,从而满足消费者不需要自己花费大量资金使用某个设备使用权的行为。

     坦率的说,虽然我们会把这些产品的商业模式理解为共享,但其实质已经与真正的共享相距甚远,其本质是租赁经济,而且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单纯的C2C式租赁,而是走向B2C的租赁业态。

     这一类模式必须满足,用户不想自己去购买这个产品或者资金实力不够拥有某个产品所有权,而临时使用小额支付获得一次租赁期间的使用权的行为。

     这样的模式并不新鲜,早些年的时候,中国农村里就有类似的行为,在进行农忙时节的时候,打稻谷的脱粒机就有很多是租赁来的,如果把这也算是分享经济的话,中国农业应该是最早具有共享精神的。

     因为这样的设备农民不需要自己去持有和购买,无论从经济上还是自身性价比上都是极度不划算的。再之后还有了专业的挖掘机租赁和二手挖掘机买卖的平台。

     滴滴打车引爆共享经济后,短租、租衣服、共享单车这些对实物类产品的共享是最先爆发的,再有后来被社会新闻引爆的共享酒店、共享自助KTV接踵而至,眼花缭乱,然而其本质都难以脱离租赁经济的本质。

     而这一波共享厨房和共享迷你健身房已经是这一波租赁经济浪潮最新展现了,下面让我们分别看看,到底什么是共享厨房和共享健身房。

     首先来说说最近因为融资千万美金的食云集而引起注意的共享厨房概念。

     事实上这也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了,目前的所谓共享厨房其实原有的美食城的升级版本而已,如果从创新角度而言,并不完全是新生事物,类似这样的美食城一般都分布于工作人群密集、主打快餐为核心的白领、蓝领生活圈里,在地理位置上一般都处于商厦的地下一二层。

     因为租金会比较便宜,然后再将该区域进行分割切割成不同的档口,引进类似于麻辣香锅、鸭血粉丝汤、成都冒菜这些具有大众口味的餐饮品牌,而消费者通过充卡的形态,在各个档口进行消费。

     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弊端,由于引进的产品品类客单价都比较低,且都是一些常规性的品类,消费者也开始显现出厌倦的趋势。

     且原有的这些小档口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标准服务,会相对导致各个档口会各自为战,没能形成共同合力,再加上外部环境的消费升级,就越来越需要新的商业业态模型来进行改变。

     而与此同时,对于许多新的餐饮品牌而言,在开店拓展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痛点,一位餐饮创业者告诉新消费内参,餐饮创业,尤其是新餐饮创业,如果在早期没有拿到太多资本的情况下,创业的拦路虎和门槛越来越多:

     单个开店的租金越来越贵,核心区域的购物中心位置有限。小品牌想要进商业地产,其谈判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餐饮后端能够共享开源式的供应链需求越来越旺盛,一个小的餐饮品牌在早期没有集中式的供应链采购和服务,成本是很难降下来的。甚至于很难拿到比较优质的食材供应链的。

     这些难点决定了餐饮品牌越来越需要在集合店业态下的集中服务,这个时候类似于分割空间业态的共享厨房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跟过去的传统的开放式美食城相比较,新一代的共享厨房的业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纯的过去的广场式赚租金改为越来越注重品牌选择和用户更深度需求的变化,其差异化变化有以下几点:

     在品牌选择上虽然也还是快餐类品牌占据一部分,但也开始引进一些高端品牌。前段时间外婆家旗下新开的餐饮零售集合店业态中就开始把火锅和日料这样的过去不同的餐饮业态进行组合。

     所以升级版的美食城首先在品类选择和展示方式上有了差异,类似于熊猫星厨这样的共享厨房已经有了店中店的感觉,而不是纯粹的大排档的广场业态。

     在盈利模式上发生了变化。新一代的共享厨房模式收费盈利模型开始走向更加注重与品牌之间的利益捆绑,依靠品牌自身发展红利来获得自己的利润。

     这个变化会带来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会从租金导向走向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导向,这个时候考验的是共享厨房买手的对爆款制造能力以及产品选择能力的考验。

     这会反向促使运营方更加注重用户研究与用户服务,否则如果引来了不好不爆的品牌,运营方盈利能力将会大大下降,这也会促使运营方会更有动力为品牌方提供更多经营上的服务,会更趋向于孵化与直营模式。

     如果说过去的美食档口更多是一个松散联盟,除了一张美食卡在金融上形成的链接关系之外,各档口之间并没有太多协同。彼此之间的协作的能力也是不高的。而在新的业态模型之下,运营商自身们也会更加强调后端的运营支持,比如品牌、营销、供应链的服务,更像是一个孵化器的感受。

     目前,这个模型之下,有三个典型的品牌已经获得了融资,分别是刚刚获得千万美金融资的食云集、还有比较早运营这个模式的吉刻联盟、以及去年获得过融资的星河互联。

其次再来说说共享健身仓。

     一般而言,健身房这个领域公认的是有几个典型业态的,之前龙猫君也重点的介绍过这个领域:

     首先是典型的传统健身房模型,这个模型是重资产、大面积、高成本模型。为了维持这个模型的运转,快速回笼资金,第一件事情是强调销售的驱动性,通过快速卖卡的方式来回笼资本,而这种模型由于高启的资金成本也越来越难以为继。

     第二类是以乐刻、超级猩猩这样主打按月付费、价格更平价、面积更小的新派健身房。

     第三类就是今天介绍的自助共享健身房。这里面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身器材种类更多的自助类型健身房,大量的分布在社区这样的位置,用于满足深度健身人群对于器材健身的需求。

     另外一种就是今天这样更小的迷你健身仓,其器材更少,限定在若干种,甚至想觅跑这个半年就实现过亿估值的自助健身房只有一台设备。一个点固定一台设备,平均使用面积上大概只有4平米左右、价格上实现2角每分钟,主要选择在校园、小区这样的环境内进行投放了。

     坦率而言,今天的这个所谓的共享健身仓更像是原有的健身器材的租赁服务,将原有的健身房体系里的私教服务、团操课程全部取消,直接满足于用户最核心的对健身器材的需求。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781517859218.jpg740)this.width=740>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该模型实质就是健身器材的分时租赁而已,我在后面会说说这个模型是否真的能长久的支持商业价值。这中间的迷你健身房公司觅跑在半个月内就获得了经纬中国、猎鹰资本、信中利资本、合鲸资本等机构2500万的注资。

     以上两个模型就是最新被资本所青睐的所谓共享商业模型,这些模型与共享KTV这样的娱乐设施一样其实都是有深刻的共性的产生的元素的,虽然在具体的业态上差异很大,但在背后的运行逻辑上都有着深刻的一致性,下面部分龙猫君就会说说这件事背后的共同商业逻辑性。

[NextPage]

 

/ 02 /、为何成为风口:小众化社交需求的崛起!

     其实前面两个模型和共享KTV模型被我放在一起比较,或者说类似的模型在同一时间诞生都是有着共同逻辑的:

     1、快餐式文化大行其道。知识付费的火爆可以看到中产们到底有多焦虑,喜茶这样的快餐产品、知识付费的流行、拒绝乐大众社交属性的共享KTV,以及餐饮的集合新业态,直到共享迷你仓的出现都是用户快餐文化的体现。

     用户对需求的追求更加简单直接、粗暴,及时行乐越来越重要。用户对直接要求越来越苛刻,用户希望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多的效果,用户希望到达服务的半径速度越来越快,用户不希望花大量时间去远离自己的舒服区域去享受服务。

     2、小型家庭社会的到来,以及小面积家庭社会决定着用户越来越接守很多产品选择租赁服务而不是自我购买。

     中国的健身器材市场过去一直增长有限,虽然中国的健身市场越来越大。分时租赁经济的流行也催生着这样的产业发生着变化,当用户更多的状态是自己租房住、更多选择独居生活,成为空巢青年,小型化、脱离社会化的群体性生活的人群越来越多。

     这样一部分人群的娱乐、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需要被满足,这是所谓这类共享经济爆发的根源,我非常相信一人食的新消费业态会越来越火爆,过去被压制了的单身空巢消费会被满足,共享KTV和共享健身仓都是为这类典型人群量身定制的服务。

     3、用户个性消费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单个独立的服务功能可以被抽离出来。

     在共享KTV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人明确唱反调,认为不会有典型的用户群去消费,因为K歌是一个典型的社交属性的需求。

     但是这个论调忽视了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中间其实已经开始需求分化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人热爱群居式的社交活动,但是我们也需要承认另外一群人小型化需求是需要被满足的,这群人可能并不喜欢大型KTV的群居式的社交行为,而更喜欢1-2歌人小的娱乐空间不被打扰。

     共享健身仓依然也会有人反对,因为有人会认为没有私教、没有课程内容的需求是很难被需要的,但是它们可能恰好忽略了有一群用户只是有一个简单的去在跑步机上跑一个步的个性需求,这部分人的需求是需要被满足的。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的产品在用户需求的改变下,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直接满足用户的某一个单独属性的需求,从而把原有的服务从原来大型服务中抽离出来,我把这个服务过程叫做服务越来越趋向于个体化。

     用户不再需要大型规模化服务机构的成套服务,用户越来越追求直接使用某个最核心的服务。

     所以体现在餐饮这样的业态也是如此,当服务需求被全面个性化之后,既有只需要食物好吃的集合店业态的服务,也会有进一步依靠服务特色而差异化的餐饮品牌诞生,这会让服务者们之间提供的服务的差异化越来越大。

4、成本导向、社区化是共享服务的典型特点。

     过去的大型设施服务的粗放型增长业态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这些设施由于规模大、投入成本高。在对周边半径服务人群的辐射上,其辐射半径是很大的。

     而现在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城市中心越来越分散,用户的需求一定就是基于周边两公里,甚至于500米范围内寻找匹配的需求,这个时候,500米范围内的服务成为大家必须要正式的需求。

     如果依然是大店模型,其投入。选址周期都无法实现对这些需求的覆盖,所以便利店、自助健身仓才会成为热点,共享厨房这样的业态也特别适合于围绕着社区进行扩展。

     这些变化的本质都是用户需求、商业环境的变化,是外部环境倒逼着新的业态的增长,没有外部环境比如少子化、小型化家庭、空巢经济和远离城市中心形成离散化的居住环境的大要素,这些模型也都很难真正成立。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781517843614.jpg740)this.width=740>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是如何看待这些新业态的,我的感触是,对于所有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不要盲目简单的唱空这种业态。

     毕竟早些年便利店这种小众个性化需求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认为大卖场业态更好,但实际上是有人被分化到电商的需求了,有人去了便利店,有人还是喜欢大卖场的服务。这就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尊重并且给人以更多的选择。

     而看过龙猫君之前文章的,龙猫君也一直强调着餐饮等很多业态,小店模式、单品模式这些抽离个性服务的业态成为新一波新消费、新零售浪潮的急先锋。

5、小店模型更容易实现快速的规模化扩张

     记得很多人都聊过消费升级的趋势并不是所谓的更贵,甚至有人反面式的提到了所谓的消费降级,就是把过去用户享受不到的比较贵的服务降价、拆分。

     这种按次的模式就是这种需求下典型的表象特征。所以小店模型下,不光用户尝试某一个新服务门槛降低,同时也可以实现比较快速的规模化扩张,这在商业模型上更容易获得成功,一个单店由于成本比较低,收回成本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

/ 03 /、未来在哪些领域还会有类似机会?

     前面的内容中龙猫君已经分析了这种共享新消费业态的爆发的逻辑点,哪么所有在这个领域创业者肯定更关心一件事情,就是类似的机会呢?

     龙猫君在这里简单提几个,从商业机会思考的逻辑角度而言,有这样的共享+小店模型特征要满足这样的特点:

     1、消费频次高是一定的。共享模式下消费频次还不够高,这么低收费服务基础上,如果消费频次都还不够,收回成本就有很大的问题。

     而对于3C类产品的共享我持比较谨慎态度,因为二手市场是此类产品最大竞争对手,而且产品的价格本身也很透明,需求频次也不够高。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781517827892.jpg740)this.width=740>

     2、本身的产品和服务就是一个过去因为价格或者不便利导致你不愿意去尝试的。比如女性有不停的买新衣服的需求,但是所有的新衣服如果可以通过租赁这一方式去实现就是节约了用户的成本。

     3、为用户大量节约时间的社区便利型共享服务。比如前面说到的健身器材和共享KTV这样的娱乐设施,未来会不会出现更小型化的电影院线呢?

     比如满足在更小范围内社区周边的服务,我是挺愿意尝试的,毕竟大型电影院普遍都离社区比较远,都在商业中心体内。

     4、更加满足单人需求的一人食的深夜食堂是没有被很好满足的需求。比如连锁化的小店趋势的小汤馆、小粥店都在大都市中比较稀缺,尤其是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在装修、卫生安全上明显升级的快餐类品类需求明显,值得资本们注意。

     最后,龙猫君认为类似于共享健身仓和共享厨房这样的模型,其实最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竞争壁垒比较低,一旦引起资本的注意,而模型又比较简单的时候,很容易成为下一个共享充电宝,虽然有人会跑出来,但大部分最后恐怕还是会成为炮灰,这才是比较让人担心的事情。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781517817283.jpg740)this.width=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