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7大外资品牌的素描

7大外资品牌的素描

作者:中国品牌总网    转贴自:     点击数:2046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宏观的角度,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占GDP总额比重为44.7%,消费增长对贡献已经超过六成,有报告称,消费升级核心产业的平均增速在15%左右,是中国GDP增速的两倍多。至少从常理上说,实体店应该受益于基本面才对。

  我們选择了另一视角来考察实体店的生存状况,即聚焦外资类的消费品牌,他们实体店的运营情况如何?是否在停止实体店的扩张?未来如何打算……由此管窥实体店的问题,究竟是全面性的,还是各家冷暖不同。

  我们选择了7家代表性的外资品牌,选择标准是3个:第一,网络庞大,其店面随处可见,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第二,主要为上市公司,便于数据的采集;第三,在细分消费领域拥有代表性,在中国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服务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

  为此,我们选择了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快餐领域的百胜(肯德基母公司)和麦当劳、快时尚领域的优衣库和H&M,以及运动服饰领域的耐克和阿迪达斯,数据主要是这些公司最新一个财年的财务报表。7个品牌未必能反映整体趋势,但是,仍然有一定的代表性。

  整体而言,这些品牌实体店的运营情况依然健康,而且与大量本土品牌陷入关店潮不同,他们普遍致力于推进实体网络的扩张,其中部分品牌在绝对数字上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比如H&M和星巴克,根据披露的信息,实际关店数字非常少,中国依然是一个不错的市场。

  当然,部分外资消费品牌“最美好的时光”正在逝去,开始回归其原本的定位,不再有那么多的光环效应,这体现在同店销售的下降和营业利润率的回调。此外,许多品牌也谈及,其销售受到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拖累,而利润率受到高人力成本的压制,但是,这并未阻碍其实体网络的扩张节奏。

  尤其亮眼的是耐克和阿迪达斯,两个外资运动品牌的成绩令人艳羡,在最新一个财年,均取得了超过25%的营收增长,中国市场为其全球贡献了可观的利润,特别是阿迪达斯,大中华区已成为其第一大利润贡献地。

  从这些代表性品牌的情况,我们有一个判断,实体店固然受到经济周期和技术演进的影响,但是,在中国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或许更多淘汰了未能响应消费者的品牌,借助强势品牌、优秀产品以及精细运营,仍旧可以收取大量的红利。诚然,一些消费领域运营实体店的挑战确实越来越大,比如快时尚领域,能否依托实体网络建立起差异化优势,至关重要。

  星巴克

  2016财年(2015年10月-2016年9月),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不包括台湾)的扩张速度,丝毫看不到任何停滞的迹象。至2016年9月,直营店(Company-operated Store)方面,总共拥有1272家,净增长246家,同比增长24%;加盟店(Licensed store)总共达到1110家,净增长325家,同比增长41%。

  现在中国区的店面数,无论在直营或是加盟体系,都已经在星巴克全球中排第二,仅次于美国,对比后者7880家直营店和5292家加盟店的庞大规模,中国仍然富有想象空间。

  星巴克的财报中,中国归属于“中国/亚太”地域,没有单列收入情况,但是中国的直营店和加盟店分别占整个区域的45%和31%。而“中国/亚太”地区2016财年营收增长5.43亿美元,同比增长23%,达到29.39亿美元,其中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新增的359家新店,贡献2.46亿美元,其中,中国的新店达到总数69%,超过2/3;同时,整体区域实现6.32亿美元的经营利润,经营利润率从上一财年的20.9%提升到21.5%,间接反映中国区的经营依然走高。

  唯一的不足是,亚太区的同店销售同比增长仅为3%,之前的4个财年,该数据一直维持在7%-15%的水平,鉴于中国的比重,或许反映出同店增长已不如往年强劲,这是一个坏信号。

  百胜

  百胜旗下的核心品牌是肯德基和必胜客,由于百胜中国2016年10月独立上市,我们可以更清晰了解其在中国内地各项业务的进展。

  截至2016年底,百胜中国旗下店面有7562家店,其中6008家直营,718家加盟,还有836家参股(未合并报表),是中国最大的连锁餐饮企业。其中,肯德基已达到约5200家,覆盖1100个城市,必胜客则有1700余家,扩展至400多个城市。

  百胜中国的形势堪称严峻,承受着收入停滞和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过去5年,其收入始终徘徊在69亿美元左右,2016年更是创下新低,只有67.52亿美元,若以人民币计价,2014-2016年,依然有1%、2%、5%的增长,其中,肯德基和必胜客在2016年分别增长6%和3%。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767164046430.jpg740)this.width=740>


  有意思的是,百胜将其增长不利归咎短期事件冲击,而非整体趋势影响。在财报中,管理层认为,2014年7月,其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爆发的丑闻,严重损害了其品牌。事情发生一年后,2015年第三和第四季度,肯德基同店增长3%和6%的水平,复苏低于预期,同期,必胜客同店则下降1% 和8%,管理层将其归咎于糟糕的经济环境、网络外卖的进入以及市场促销表现不佳。

  好消息集中在盈利能力上,据财报披露,百胜中国2016年的毛利达到10.12亿美金,毛利率为15.3%,而净利润达到5.02亿美金,相比上年的3.23亿美金有不错的增长,经营情况三年来首度好转。

  百胜中国在继续全力拓展网络,2016年新增575家店,肯德基和必胜客分别新开323家和178家,速度相比较过去5年平均每天新开2家固然有下滑,规模依然可观,在拓展特许经营的加盟店方面,力度尤其大,2016年增长了17%。

  唯一令人不安的也是同店销售数据,2016年肯德基增长3%,而必胜客则下降高达7%,间接反映消费者对品牌的热情正在下降,这对于提升未来的盈利能力将是很大挑战。

[NextPage]

 

  麦当劳

  麦当劳将中国内地业务归属于“高成长市场(High Growth Markets)”,其中包括意大利、韩国、波兰等多个新兴区域,没有单列数据,但是,其披露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拥有超过2600家门店。而据公开信息称,截至2016年底,麦当劳在中国内地的直营和特许经营餐厅超过2400家,在香港超过240家。

  根据财报披露,2014-2016年,“高成长市场”的营业收入是下降的,从2014年的68.45亿降到61.61亿美金,同期营业利润略有增长,从9.34亿美金增至10.49亿美金。不过,报告中同时说明,若以人民币计价,其在中国市场仍然获得了营收增长。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2016年的“高成长市场”中,加盟体系的毛利(Franchised argins)达到5.5亿美金,毛利率70.2%,基本持平;而自营体系的毛利(Company-operated Margins)是7.96亿美金,毛利率为14.8%,较2015年的6.59亿美金、12.1%有明显改善。管理层将增长归功于中国可比门店的销售增长以及增值税改革(Value-added Tax Reform)的影响,但也强调这种效应因人力成本上涨而部分抵消。

  此外,麦当劳出现了7200万美金的资产处置支出(Asset dispositions and other expense),管理层披露主要用于关停美国和中国的低效率门店,这是一个微妙的暗示。

  2016年12月,麦当劳董事会已批准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餐馆资产予以出售,并保留20%的股权,买方为中信集团旗下的两家公司以及凯雷投资。麦当劳官方称,中国业务非常健康,同店销售已实现5个季度的增长,未来五年,将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开设1500多家新餐厅。

  优衣库

  2016财年(2015年9月-2016年8月),优衣库大中华区继续成为其国际市场的增长引擎,营业收入达到3328亿日元,增长9.3%,经营利润365亿日元,却下降5.5%,管理层将其归因于上半年迟滞的经济环境和暖冬。考虑到日本本土市场外的“优衣库国际”营业利润只有374亿日元,换言之,大中华区是支撑其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支柱。

  至2016年8月,优衣库在大中华区拥有560家店面,预计未来数年,将维持年增100家店面的扩张速度,而日本优衣库在2016年财年净减少4家,为837家,2017财年计划持平,那么,可预测,不远的未来,大中华区的实体店网络将超越日本。

  据披露,中国内地店面数达到472家店,占整个“优衣库国际”958家店的半壁江山,占到优衣库母公司迅销(Fast Retailing)零售网点的15%,其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拥有 51家、60家和72家,2016财年,内地新开92家,并关掉7家店。

  迅销的掌舵人有着一个宏伟的目标,即超越GAP、ZARA、H&M以及L brands(Victorias Secret母公司),成为全球第一的服饰品牌,中国市场无疑是重中之重,2016财年增收不增利的表现,说明快时尚品牌捞金已不再那么容易,而H&M的表现也佐证了这一点。

  H&M

  H&M同样是标杆性的快时尚品牌。2016年的财报披露,中国内地整体销售额达到108.42亿丹麦克朗(其中,净销售收入为93.27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只有3%,即便以人民币计价,上涨幅度也只有7%。

  但是,营收低速增长的背后,是其店面的迅速扩张,2016年,中国内地市场净开店91家,达到444家,平均4天开一家。此前,H&M在中国一直属于高歌猛进的状态,营收增速也较可观,一个鲜明的对比是,H&M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105.6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高达41%(以人民币计价,增幅为16%),而新增的店面数是83家。

  店面增加如此之多,而销售增长如此之少,甚至滑落到个位数,这是H&M进入中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暗示可比的同店销售数据不乐观,也间接反映出市场的激烈竞争程度。客观地说,相比较餐饮休闲,快时尚品牌的实体店更易受到互联网零售的冲击,不知H&M在2017年是否会调整网络扩张的速度?

  耐克

  对运动品牌耐克而言,中国市场的表现实在炫目,看不到一丝经济环境和零售业态变化的影响。大中华区的营业收入在2016财年(截至2016年5月31日)达到37.85亿美金,上涨23%,整体规模仅次北美和西欧市场,若扣除人民币贬值影响,实际增长27%,相比2015年的18%涨幅,加速上涨。

  而大中华区的息税前利润(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达到13.72亿美金,较2015财年的9.93亿美元上涨38%,盈利能力已与西欧市场整体相当,后者为14.34亿美元,但是对应营收规模是58.84亿美元。2016年,中国最挣钱的体育用品公司安踏,其经营利润大体为32亿人民币左右,耐克大致是这个数字的3倍。

  据财报披露,耐克未来订单(Reported Futures Orders)增长,整体是8%,大中华区市场高达19%,若扣除汇率影响,实际订单额增长达到24%,预示耐克的好日子还将维持一段时间。遗憾的是,耐克在中国的店面数未有权威披露,但是,鉴于其营收和订单的增速,实体网络的扩张规模应该不会小,这个推论也能从阿迪达斯的数据中得到佐证。

  阿迪达斯

  阿迪达斯的生意跟耐克一样,中国市场风景独好,综训、跑步和足球领域等各产品线,均有不错的业绩表现。2016年,大中华区营收达到30.10亿欧元,同比增长22%,以人民币计价,增速为28%,中国已经是阿迪达斯第三大市场,与北美34.12亿美金的体量相差无几,在不远的将来,预计可与第一大市场西欧比肩,后者的营收规模是52.91亿美元。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76716414290.jpg740)this.width=740>


  2016年,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的毛利率达到57.5%,比较前一年的57.1%略有增长,营业利润率高达35.2%,达到10.6亿欧元,同比增长22%,这个规模高过西欧市场的9.51亿欧元和北美的2.14亿欧元,意味着大中华区成为阿迪达斯第一大利润来源地。

  目前,阿迪达斯大中华区的总资产为5.07亿欧元,仅为公司总资产规模8.5%,却贡献约15%的收入和30%的营业利润。相应地,中国的资本开支规模达到9700万欧元,在各个市场中增长最快。

  阿迪达斯一样没有披露具体的网点数量,但是,公开信息显示,其在中国市场约有10000家店,其CEO在前不久的訪华行程中宣布,阿迪达斯计划在2020年前门店数达到 12000家。

  对中国而言,阿迪达斯的供应链分布同样值得重视。2016年,阿迪达斯全球生产了约3.6亿双鞋,集中在中国内地、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分别为22%、42%和24%,中国的占比较上年略有下降,耐克鞋制品的生产也集中在这三个国家,比例大体相当,占比分别是29%、44%和21%。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保持制造的综合优势,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