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丝绸、茶叶、瓷器开启了亚欧大陆的繁荣盛世;2000多年后,中国用“一带一路”重新串联起亚欧大陆,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更是将“一带一路”推向了高潮,来自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等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相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大计。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意味着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正式进入成果收割阶段。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范,海尔在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的同时,第10万台“俄罗斯造”冰箱正式下线,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注,成为中国制造“奔跑”在“一带一路”上的“世界名片”。
一带一路上的“第一只春燕” 衔来中俄合作新样板
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一头连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连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以俄罗斯为枢纽,可以便于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部署全球化“拼图”。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纳别列日尼•切尔内市,是俄罗斯人口最稠密地区,也是俄罗斯大型工业产业带之一,海尔冰箱工厂就坐落在这里,主要生产风冷BM冰箱,销售区域覆盖了俄罗斯总人口的50%。
740)this.width=740>
(蓝天白云之下的俄罗斯海尔冰箱工厂外景)
作为切尔内市第一个非能源领域的中俄大型制造合作项目,海尔俄罗斯冰箱工厂对“一带一路”有带动和示范作用。换句话说,10万台冰箱对于庞大的全球家电市场来说也许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带一路”的推进来说却意义重大。“一带一路”战略从2013年正式提出至今,已经进入成果落地阶段,而海尔俄罗斯冰箱工厂10万台产品落地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新阶段的新样本。
冰箱工厂投产后,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创造直接工作岗位500个,带动上下游产业供应商及配套能力,间接带动岗位近1500个。同时海尔俄罗斯冰箱工厂的投产使海尔冰箱的供货周期从一个月缩减至一周,产品直接从俄罗斯冰箱工厂运往中亚和欧洲,大大降低了当地用户的拥有成本,按照规划,海尔俄罗斯冰箱在17年的产量中有10%产品销往中亚地区,这正是“一带一路”倡导的“共建合作平台 共享合作成果”的内涵所在。同时海尔俄罗斯工厂已经为近10家来俄投资考察的中国企业经验分享,提供参观及政策管理的积极意见。
一带一路上的“抢手货” 刷新中国制造新高度
过去中国制造主要是向全球输出产品;而现在,中国对外输出的内容已经从产品变成品牌。而且品牌背后,是引领世界的发明和创新。作为全球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海尔在俄罗斯建厂将全球顶尖的制造工艺和产品,输送到俄罗斯、中亚市场,刷新了当地对中国制造的认知。
据了解,海尔俄罗斯冰箱工厂的核心设备全部采用全球先进的设备,其中真空发泡技术的生产线在俄罗斯是第一条,提升了俄罗斯当地的冰箱制造水平,匀冷技术的制冷方式更是填补了俄罗斯制冷产品的技术空白,俄罗斯第一台运用匀冷技术的冷柜将在2017年投放市场。而海尔针对俄罗斯用户储存不同肉类需求,企划设计的具有四层冷冻区、可折叠翻转搁物架、门体瓶座设计、可调酒架等“俄罗斯特色”冰箱,让冰箱的抽屉空间随意组合随心使用,产品的设计及技术远远超出当地品牌,被用户称为“魔方抽屉”,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追捧。
740)this.width=740>
(俄罗斯海尔冰箱工厂里醒目的四面旗帜)
上市两个月,实现34周销量第一,市场份额提升1.4%;三个月销量实现了4倍增长,超过韩国品牌;三门以上冰箱的销售份额占到俄罗斯市场的25%以上,稳居市场销量第一,超越欧美日韩等企业成为当地用户最欢迎的品牌。当我们为了一个马桶盖去日本疯抢,买个奶粉还需要费劲心思找寻海外代购的时候,由中国品牌生产的家电产品却在俄罗斯成为“抢手货”。
对于“一带一路”来说,一个成功的国际化企业,不仅仅是完成产品的输出,更是要履行企业责任,融入到当地社区、经济命脉中去,成为当地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量。海尔冰箱在俄罗斯变成“抢手货”,不仅代表着海尔生产制造的产品受到当地用户的认可,更意味着海尔已经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上“扬帆出海”找到了一个新的本土化模式样本。
一带一路上的“对赌机制” 培育制造创客的沃土
一个“初来乍到”的外来企业,如何融入当地文化,让当地员工和团队认同企业价值并积极的投入到生产、研发、营销中,成为每个进入“一带一路”的企业所面临的“头等大事”。除了海尔冰箱在俄罗斯市场迅速升温,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也在俄罗斯落地生根,通过“对赌”机制推动员工从原来被动的命令执行者转变为自主创新者,从认同企业价值升级为认同用户价值,让员工变成用户价值驱动的创客,最终实现员工、企业、用户的“三方共赢”。
第一次跟投对赌是在建厂期,目标是当年投产、当年达产,为了这个目标,俄罗斯工厂员工对赌了64万元,在去年4月22日,俄罗斯工厂开业,7个月后,就实现了设计产能,实现了达产的目标。
740)this.width=740>
(谢尔盖与背后的海尔俄罗斯工厂照片和俄罗斯广袤的大地)
第二次对赌,是“扭亏为盈”,即从原来预算要亏损215万美元到扭亏为盈。而在见识到第一次跟投对赌后,第二次对赌吸引了俄罗斯创客的跟投。谢尔盖,俄罗斯当地工厂质量岗位上的一位创客,曾经在法国、俄罗斯等不同国家有着近20年工作经验,这一次拿出了相当于当地管理人员半年的工资参与对赌。
这样一位拥有多年管理经验的“内行人”的大手笔参与吸引了生产、财务、市场等多个岗位创客的参与。就这样,海尔中国创客和俄罗斯当地创客紧跟着又跟投对赌了74万元人民币,其中俄罗斯当地创客占了其中近一半的份额。而正是这一的对赌机制,使海尔在俄冰箱生产工厂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运营一年就开始盈利,并迎来了今天10万台冰箱的下线。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海尔已经横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在大半个地球上深化本土化战略。更为重要的是,海尔的本土化不仅仅是在当地建厂制造产品,而是将中国制造的模式和技术带到国外,将品牌融入当地,将管理模式输出给当地,最终实现多方共赢。海尔在俄罗斯的成功,无疑为中国企业布局“一带一路”印制了亮眼的“世界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