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this.width=740>
网易的味央猪成交价突破16万,让网友不禁感叹:“二师兄的肉都赶上师傅的了”。
蛰伏7年的养猪“种子选手”丁磊在今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让他的丁家猪隆重亮相,品味过味央猪的马化腾赞其“肥而不腻”,张朝阳夸它“秀色可餐”,雷军认为“入口即化”……
虽然养猪这件事和大众认知里的互联网、科技乃至网易的认知有较大反差,但是它的钱景远大毋庸置疑。有媒体曾问及丁磊如果在2017年创业,会选择做什么? 丁磊回答道:我会养猪、卖猪,网易的猪肉是猪肉界里的严选,别处找不到,我们才自己生产,并且我们还要帮助农民致富。更何况,网易转型,未央猪也为网易千亿元市值贡献微薄猪力。
比起丁磊这样在互联网界事业有成,却“突发奇想”去养猪的,传统的实业家们也用他们的奋斗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千亿帝国,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传奇,每一个人都是创业英雄。
橙王褚时健
740)this.width=740>
褚时健是中国最具有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曾经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
1928年1月23日,褚时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79年起,担任玉溪卷烟厂厂长。
在他的带领下,玉溪卷烟厂由一个根本不知名的小企业,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国际著名烟草企业集团。在褚时健效力红塔的18年中,为国家创造的利税高达991亿,加上红塔山的品牌价值400多亿(其他品牌价值没有评估),他为国家贡献的利税至少有1400亿。
制烟曾经让褚时健的事业如日中天,但并没有给他带来财富;而种橙,却让85岁的他成了亿万富翁。
1999年1月9日,褚时健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减刑为有期徒刑17年。2002年,保外就医后,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2012年11月,褚时健种植的“褚橙”通过电商开始售卖。
褚橙是近年来互联网上最出名的橙子,被称为“励志橙”,褚时健原本就是著名的企业管理人,他和妻子马静芬两位老人在遭遇人生最低谷后回到偏僻的山林,10年种一树,再运用互联网思维把橙子做成了互联网产品,实业与互联网共生并进。
“水饺皇后”臧健和
740)this.width=740>
臧健和的创业之路,有三个地方被商界誉为传奇:一是从女性小摊贩迅速成长为知名企业家。二是在没有花一分钱推广费的情况下,产品就被大量顾客熟知。三是在没有销售部的情况下把产品铺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
臧健和,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妹子,因为与外籍医生的婚姻问题,独自带着两个女儿到香港闯荡,为了维持生计,她曾经独自推着一辆小推车,在香港湾仔码头走街串巷卖水饺。
那时,她每天五点起身,一直忙到晚上11点钟湾仔码头最后一班渡轮停下来。虽然是无证经营的小摊贩,但她依然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做事,按护士的职业习惯来保持食品和器皿的清洁卫生,家中每天都用消毒水、漂白水清洁。她非常留心顾客的意见,常常为了实验新的包饺子方法而连夜不休不眠。
1982年,一个日本商人因自己的女儿非常喜欢吃臧健和的水饺而决定投资她,在她的坚持下,保留了自己的商标、质量、经营等权利,并且史无前例地成为了以批发价格高于零售价卖货给这位日本商人的供应商。
随着日本百货数百家超市的全面铺货,“湾仔码头”水饺在香港很快成为冷冻食品第一品牌。后来,她逐渐开起了更多的水饺生产基地,与外资合作,最终使湾仔码头走向国际,拥有几十亿资产,成为香港打工族心目中的英雄。
[NextPage]
“面条大王”陈克明
740)this.width=740>
克明面业是中国挂面行业名副其实的老大。2015年,克明面业在高端市场的占有份额比第二至第四名的总和还多。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事故,导致一个颇受当地欢迎的木匠陈克明手指受伤,陷入无以为业的困境之中。1984年,陈克明在位于湘鄂两省边陲南县试着拿起擀面棍,买了一个手摇机,开了一个小作坊,每天最多生产200余斤面条,推着板车在接头巷尾到处叫卖。后来他自己研发了电动制面机,烘干房等设施。
直到1997年,这个名副其实的家族企业才真正成立。 2012 年,克明面业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成为中国挂面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
“三十年来,我都没有被骗过,因为我没有贪欲。”
“公司做大之后,有很多做房地产的来找我,我都没去做。房地产是很挣钱,但是那个钱我挣不着。说实在的,我也没那个能力。房地产是个关系网,要把土地拿到手,就要把各部门的关系打理好,那不是我的强项。要我去给别人送个礼,做个什么事,我做不来。”陈克明笑着说,“也不愿做”。
“我认为只有我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才是自己的,别人赚的钱都不应该是自己得的。”这是陈克明很信奉的一句话,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三十年来,他一直只做面条。
王守义十三香
740)this.width=740>
1959年,王守义带领全家从开封通许县到驻马店定居,靠祖传的十三香养活全家。
1969年,文化大革命发展到高潮,王老先生无奈只得停止了十三香的加工出售。1984年,改革开放的初期,王守义老先生申领了营业执照,租摊位加工销售十三香,从此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不论是寒风严冬还是烈日盛夏,他从不间断出摊。
1984年,在次子王银良的劝说下,60多岁的王守义同意成立十三香调味品厂,开始小作坊式生产。如今,王守义十三香已经成了普通家庭的调味必需品,2015年,集团销售额达16亿元。
在王守义十三香的发展历史上,最著名的是“打假”。面对“王守真”“王守仁”“王守和”“十六香”“十八香”等假冒伪劣产品的围剿,一直毫不手软地通过投诉、打官司等手段,予以重拳打击,时至如今共花费三四千万元。
作为家族型企业,创始人王守义曾留下家训,“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挣惯了块钱,就不会再安心做实业了”。
32年坚守于一个产业领域,打假零容忍,管理架构扁平化,产品品质精益求精,不上市、不融资,不贷款、不赊款、不欠款,家族化经营……王守义十三香如埋首耕地的老牛,既不快又不慢地往前走着,却将许多“快马”“慢驴”远远甩在后面。
橙子、水饺、面条、调味料……“小产品,大产业”,虽然传统产业留给如今的创业者的空间已不多,进入门槛极高,但从以上几个经典案例可以看出,创业至少要深扎一个行业,坚持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成功。
与其追随风口瞎晃荡,不如回村养猪种树,发家致富指日可待啊…… 740)this.width=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