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地产商郁闷事件调查

地产商郁闷事件调查

作者:     转贴自:今日财富show    点击数:3328


  幸福的地产商都是相似的,郁闷的地产商各有各的不同

  人在江湖

  谁不郁闷?

  郁闷,字典的解释是烦闷、不舒畅,表示同类情感的词语有很多,郁闷只是其中之一。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郁闷竟成为了高校学子口中和网络上最流行的词语之一,进而影响到社会上的大量青年人。于是,真让人郁闷、郁闷死了等口头语在我们身边随处可闻。

  而在我们的地产江湖上,众多地产商到底有没有郁闷的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认为应该是有的,而且涉及到的地产商不在少数。

  广义的方面,政府地产新政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极大,有业界人士称,这几个月无疑是房地产商的冬天,销售不旺,一些城市比如上海的房价据说还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连号称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也没见有多大起色。潘石屹说,到九月份房地产业的冬天就要过去了,但现在看来似乎还是一个问号。如此景况,房地产商怎能不郁闷?

  狭义的方面,不少地产商也遭遇到情况不一的郁闷。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地产商都有自己难念的经啊。比如,今年7月传出了关于任志强被有关部门监视居住的小道消息,这事搁在谁的身上都不会开心,更何况众多网友对这则消息或者额手相庆,或者进一步落井下石,甚至据说还有不少同行老总打电话给任志强核实此事,这确实让任志强非常郁闷,忍不住站出来辟谣称绝无此事。

  又比如,荣丰2008的建材争议事件、中海雅园的物业管理纠纷事件、华润字号容易混淆的现象、现代城氨气事件等等,无一不令作为当事主角的房地产商感到郁闷。

  为此,我们特地收集了部分较为典型的地产商郁闷事件,透过这些事件,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触摸房地产发展的脉搏。其实,这些地产商的郁闷事件未必全是不好的方面,也有不少是属于说不清道不明责任的稀奇古怪事情,着实冤哉枉也!但这些都能反映出房地产江湖的另一面。

  综观这些有过郁闷经历的地产商,既有大的发展商,也有小的发展商,既有明星老板,也有无名之人。无论是谁,都会存在郁闷的时刻,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不过,也有人悄悄说,跟这些郁闷的地产商相比,众多购房者才是真正的郁闷人,这几年眼瞅着房价嗖嗖飚升,买不起的人郁闷,勉强买得起的人却总担心房价会不会下降,同样郁闷。

  看来,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郁闷现象的发生,概莫能外。

  
任志强:2005,流年不利

  主角名片:华远集团总裁

  
事件之一:失意东华广场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2004年中期,京城地产界爆出了一个大新闻,任志强跟潘石屹上演了一出鸡蛋换粮票的好戏,把粮票即尚都二三期项目卖给了潘石屹,换来了鸡蛋即金钱。正在业界人士为此狐疑的时候,任志强再度上演一出鸡蛋换粮票大戏。2004年6月8日,北京城建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3.1亿元的价格,将自己所持有的60%北京城建东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转让给北京华远。此项交易意味着任志强即将取得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暨东华广场商务区项目的开发权,这是一个极为诱人的项目。

  但眼看即将获得东华广场开发权的华远公司没能笑到最后。北京城建于2005年2月发布公告称,终止与华远公司的合同,将东华房地产公司54%的股权,转让给北京东城区住宅发展中心,最后,股权落入了北京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的手上。

  《地产SHOW》点评:有圈内人戏言,对于任志强来说,这是一起为他人作嫁衣的事件,既拿不到项目,还把前景颇佳的尚都二三期卖掉了,跟陪了夫人又折兵有异曲同工之处。

  事件之二:富人买房论引争议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2005年初,任志强在2005宏观经济引导力论坛上发言,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坚持一个观点,不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买房子,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生产量。在供应量很少的情况下,一定是先满足最富的人。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是错误的。因为投资者是让我拿这个钱去赚钱,而不是去救济穷人。

  这番话的威力可谓石破天惊,引来无数的口诛笔伐,其中以网人余丰慧的《看房地产大鳄的先满足富人论》最为出名,而任老先生也兴趣勃勃地撰文反击,与余丰慧唇枪舌剑起来。但是,他很快发现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到了来自网络、潮水一般涌来的猛烈抨击,此情此景怎不令他郁闷?

  《地产SHOW》点评:任志强说的是他的真心话,但却是不讨好的话,遭到抨击是意料之中。借一个颇有理智的网友的话就是,任志强绝不是一个伪君子,反而诚实得可爱,但他却因为过分诚实得罪了一大群人,也是祸从口出啊。

 
 事件之三:被监视居住事件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有报道称,2005年7月中旬,在各大房产网站论坛的显要位置,都出现了一条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已于此前被有关部门监视居住的帖子,据说任志强先前因涉及侵占国有(他人)财产,事发受控,相关部门已对其采取相关措施云云。

  有很多网友看了这则消息后,纷纷发表自己观点,相当部分的意见属于喝彩、庆祝的内容,也有不少人在看热闹、瞎起哄。对此,任志强不得不站出来辟谣,虽然传言逐渐消失,但任志强依然难以开颜。

  《地产SHOW》点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任志强在今年可谓流年不利,虽然出尽风头,但都是负面新闻,无奈啊。

  老潘郁闷缠身 顺驰上市落空

  因为昨天郁闷,所以今天快乐,快乐和郁闷是孪生兄弟

  
潘石屹:没有郁闷,何来突破?

  主角名片:SOHO中国董事长

  事件一:挖人风波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1999年底,老潘遭遇了现代城的销售精英被挖走的风波。据说,老潘一夜醒来,发现很多销售人员都没有来上班,打电话不是关机,就是不接,更有甚者是接电话之后很明白地说不玩了。原来,中国第一商城的邓智仁经过精心策划,将现代城23名销售精英高薪挖走。有人绘声绘色地说,老潘站在大望路向西望,心中无比惆怅。

  《地产SHOW》点评:老潘经历如此打击,何其郁闷!但他依然屹立不倒,此后发展更是顺风顺水,日子越来越红火,2004年的纳税额在房地产业中数一数二,看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事件二:现代城氨气官司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据报道,现代城有2个业主于1999年购买了现代城的房子,原告在入住后,感觉房间内气味难闻,具有强烈刺激性,经环境检测部门检测之后,发觉空气中氨浓度高出国家环保部门出具的参考标准,于是状告开发商中鸿天公司。经过长时间的唇枪舌剑之后,法院判决被告一次性补偿两名原告各5万元并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地产SHOW》点评:房间里有氨气,据说因为使用了含尿素的混凝土防冻剂,但建设的时候,这种防冻剂还没列入禁止使用的材料。这样的情况,确实令老潘郁闷。

  
事件三:打人风波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据说,潘石屹曾被现代城某业主拦在小区路口,二人因为修改房屋方面的纠纷发生争执,进而演变为肢体冲突,导致该业主手臂受伤并出现骨折,江湖上戏称为潘石屹打人事件。事后潘石屹通过媒体发表公开信,称愿意配合公安机关的任何调查及承担责任。后来有媒体报道,冲突双方已经和解,经业主委员会调停后两人还坐在一起倾吐心声,谈天说地。

  《地产SHOW》点评:该事件的娱乐色彩很浓,被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这个负面还消息传遍了网络,叫老潘怎不郁闷?幸亏公关措施得力,一举扭转颓势。

  事件四:没地了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据说SOHO中国的土地储备量很少。2004年,老潘通过鸡蛋换粮票,很幸运地从任志强手中拿到了现在的SOHO尚都,不然很可能将陷入无米之炊。但在SOHO尚都之后,路该怎么走?这是一个问题。

  《地产SHOW》点评:郁闷之余,潘石屹说CBD没地了,我们今后必须走出CBD,让我们继续留意他吧,看老潘的拿地能力是否能继续秀得起来?

[NextPage]

 

  邓智仁:跟烂尾楼的亲密接触

  主角名片:房地产策划、娱乐双料明星

  
事件:与烂尾楼的缘分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房地产江湖上奇人异士很多,邓智仁就是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邓智仁是京城楼市策划代理行当的开山鼻祖,大家都知道他的很多策划代理方面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通过代理万通新世界广场一炮走红、与潘石屹之间的发生挖人风波。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让邓智仁郁闷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邓智仁与烂尾楼的缘分。

  1992年邓智仁到内地发展,他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玫瑰园。作为其中的一任玫瑰园主人,他对玫瑰园关爱有加,精心照料,在项目的销售上使出浑身解数,但几经折腾后,邓智仁耗尽资金依然无力回天,玫瑰园也因此陷入烂尾并被法院公开拍卖,据说债主多达105个,债务总额高达10亿元之巨。

  1999年底,邓智仁被聘为中国第一商城的总顾问,他一手导演了现代城挖人事件,这让第一商城名噪一时。但是,虽然有营销策划高手邓智仁的助阵,但第一商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纠纷不断,项目停工停售,业主要求退房,期间还出现了开发商打人的流血事件。2002年7月,法院终于宣布第一商城价值5000万元的房产被冻结。至此,第一商城陷入了烂尾困境。

  邓智仁还介入过北京银都中心的开发。银都中心很久之前就开展赴港招商工作,但进展不顺利。2001年左右,银都中心已经搁置了三四年,被当时的媒体列入北京著名的烂尾楼行列,有消息说是投资方资金出现问题。期间,一度传出邓智仁接手销售策划的消息,传说他为此还融资上亿元,但不久就没了下文。

  《地产SHOW》点评:有网友戏称,怪了,有烂尾楼的地方,怎么都能看到邓智仁的身影?看来是把邓智仁跟烂尾楼划上了等号,这样理解,邓先生当然郁闷了。不过,邓智仁跟烂尾楼的缘分确实很深啊,不知是否真的有联系?哈哈。

  顺驰中国:充满疑惑的上市迷局

  主角印象:地产江湖上的一匹黑马,短短两三年间,搅乱了行业格局,围绕着它的是是非非讨论一直没有平息过。

  事件:上市落空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早在二三年前,就传说顺驰要上市。2004年是顺驰讨论去香港上市最热闹的一年。有报道这样描述:就在一片瞠目和疑惑的目光中,顺驰集团控股的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于2004年2月19日与汇丰银行签订上市保荐人协议,正式启动香港上市之旅。

  按照其计划,顺驰本来在2004年六七月就应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是上市时间却被一再推迟。对此,顺驰方面的解释是香港联交所和国内的审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到2004年底,虽然已经通过聆讯,但顺驰的真正掌门人孙宏斌却又主动提出:顺驰不打算上市。理由是:香港资本市场的情况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这个时候,在人们印象中一直在为上市努力的顺驰主动放弃了上市。

  据说,孙宏斌有关顺驰上市的最新言论是:顺驰置业计划于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已经是顺驰提到的第三个上市目标了。

  对于顺驰中国上市的努力以及暂时放弃上市,众说纷纭。有分析师认为,房地产企业上市需要一定的土地储备,从这一点而言,顺驰圈地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市做准备,顺驰大规模圈地就是为了上市,而只有上市成功,顺驰才能有足够资金支付收购这么多土地的费用。

  有某些业界人士这么认为,顺驰中国在全国大举圈地,很可能有不少土地出让金没有交清,致使其销售状况无法进入财务报表,令它没有机会上市。还有人认为香港证券市场审查比内地A股市场更加严格,以目前顺驰的状况,成功上市机会不大。

  《地产SHOW》点评:此事背后的奥妙究竟怎么样,也许只有少数当事人才明白。上市愿望的落空,是否会给企业的核心高层带来一定程度的郁闷?相信会的。以后顺驰将怎么走,这应该是业界非常关心的话题。

  荣丰不顺心 华润遇尴尬

  郁闷易生病,郁闷也是药,没有郁闷,地产如何成江湖

     荣丰2008:屡现争议,怎能顺心?

  主角印象:当年,荣丰2008主打青春路线,走小户型的路子,在前几年的地产江湖上掀起了一场销售风暴,让市场侧目。

  事件之一:建材争议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据报道,2005年6月底,有100多名荣丰2008非常空间的业主去看新房。结果,爆出了这么一条消息,某名身高体重并不特别超常的业主,用力猛跺房间隔层楼板时,楼板竟然被踹破了一个大洞,这让业主们大惊失色。

  于是,业主们又试了另外两间房,发现同样只需要踏两脚,楼板便会破碎,而这样的房间在本期推出的C3、C4、C5三栋里共有1000多间。有业主说,事先没有任何人通知我们业主更换楼板材料,而且像这种质量的楼板,我们怎么敢住进去?

  7月2日,广受关注的楼板事件还出现了升级的迹象,这天有一百多位业主来到荣丰2008非常空间,强烈要求开发商履行合同,更换楼板。

  对此,荣丰2008的开发商表示:就所选用材料,有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出具的国家权威部门检测报告,该报告称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公司处理该事情的态度是积极的、开放的、开诚布公的,业主跺楼板时候施工过程尚未完毕,有几个业主同时跺的现象;欢迎和支持广大业主在施工过程中给予严格的监督,同时楼板楼梯装修完毕后也请业主严格验收,并且欢迎业主聘请专业机构进行检验。

  《地产SHOW》点评:清官难断家务事,也许要等有关部门出来给说法了。但对于荣丰2008的开发商来说,这样的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确实要郁闷很长时间的。

  事件之二:斗殴风波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据报道,2005年3月25日,军事博物馆个人购房展示交易会上,荣丰2008的参展人员与北京华润置地房地产经纪公司的员工发生冲突,结果华润经纪的部分员工被几十名黑衣人持棍棒围攻。据说,事件的起因是因为荣丰2008在现场音响声音稍大,引起旁边展位上的华润经纪不满,有华润经纪的员工去把音箱转向,从而在最后引发出流血冲突。

  对于此事,有报道这样描述:有二十几个身着黑色西装留板寸的男子,手持器械从荣丰2008的展位上冲过来,将部分华润员工一顿暴打。不过也有另外的报道称,仅通过在冲突中受伤的华润经纪以及军博房展组委会来了解情况,还不能完全最终确认打人的黑衣人是受荣丰公司指使。

  《地产SHOW》点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这件事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易消除,对于荣丰2008来说,未免有些尴尬。有业界人士为此呼吁,要减少楼市里的斗殴现象。

  海晟名苑:前期投入化泡影

  主角印象:位于京城使馆区一带的高档楼盘,开盘时候的销售势头很猛烈。

  事件:被迫更名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几年前,在东直门桥头西北角的位置树立着巨幅广告:使馆旁边的家,这是使馆新城的广告,极为醒目,但在一夜之间,这块已经被很多人知晓的广告牌消失了,出现的是海晟名苑---一切与国际同步的形象广告所取代,粗粗看去,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这两个广告主角却是同一个楼盘,这次,他们遭遇了一场更名风波。

  据说,业内人士认为使馆新城的案名是成功的策划,可以从案名中直接表示位置所在,整个宣传策划相当成功,纷纷为使馆新城改名海晟名苑表示可惜,更何况发展商还为次投入了巨额广告费,估计超过500万元,而新改的海晟名苑的案名,基本上没有延续原来的广告效用。

  有报道说,海晟名苑的策划人童渊也颇为惋惜,原来他们都不知道外交、使馆、大使等称呼的使用权只属于国家的外交服务机构,认为在使馆区附近开发的楼盘可以使用使馆这个名词,后来才知道想获得相关称呼则需上述机构同意。不过,童渊也认为:虽然不能叫这个名字,但是由于前期的宣传,谁都知道海晟名苑就在使馆区的旁边,名字不同,位置没变,区域价值是一样的。事实也似乎证明了童渊的话,海晟名苑的销售颇为成功,是北京销售情况最好的高档楼盘之一,据说还有2位大使在此购买了房子。

  《地产SHOW》点评:品质好的楼盘不会因为案名的变更而影响销售,但类似海晟名苑的情况,也是一种无奈感觉。在前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忽然有一天只好推翻重来,确实有些不够畅快。

 

[NextPage]

 

  华润集团:巨头也为名号混淆而尴尬

  主角印象:地产航空母舰,是万科集团的大股东,在地产江湖名声赫赫。

  
事件之一:容易混淆的名号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在3月军博个人房展会上,北京华润置地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与另一房地产公司发生冲突的事件,引出了另一家与华润有关的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即北京华润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企业字号十分相像,前者只比后者多了置地二字。因此事发之后,北京华润发表声明称,北京华润置地与自己不存在任何关系。

  这个声明引起了业内好奇者的兴趣,有人为此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华润置地成立于1999年9月,注册的时间比北京华润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要早不少时间。

  《地产SHOW》点评:两个企业的字号相仿,自然是很郁闷的。对于大企业北京华润来说,这样的情况仿佛哑巴吃黄连,却又无可奈何。

  事件之一:华润和华远分家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2001年,任志强辞去华润集团控股的华远地产的董事长职务,并将华远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公司在华远房地产公司中所持有的全部股权(约占总股本的18%)转让给中国华润集团,华远集团在转让全部股权的同时收回华远的名称、标志及与华远形象有关的全部品牌。接着,任志强成立了新的华远房地产公司,完成了由经理人向老板升级的过程。

  据说,在这次事件中,任志强很潇洒,还留下了一句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话:我不玩了。仿佛一个赢家的架势。然而,对于华润集团来说,也许多少感到几分没面子,本来想通过收购万科,持有万科和华远两大地产品牌,组建一个华润系的地产航空母舰,但与华远这一分家,原来制定目的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地产SHOW》点评:这次分家,不能够说华润集团是输家,但是对华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后几年,华润地产在北京基本没什么动静。

  万达是非多 万科亦无奈

  只有经历过郁闷事件,才能总结教训,进而取得新的成功

  王健林:叱咤商业地产的郁闷

  主角名片: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事件之一:商业地产运作一度失利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据报道,大连万达在运作商业地产之初,仍沿用了住宅地产的做法---产品出售。万达集团在最初开发的10多个购物中心里,有11个项目是出售,而这11个项目中,有7个项目出了问题,长春、沈阳、长沙、济南等地的万达购物广场与业主的纠纷引起不小的震动。

  王健林说,按照原先做的市场调查,购买商铺的50%是用户,50%是投资者,但在销售时发现,购买商铺的业主,80%是投资客户,这一点出乎自己的预料,有很多业主和租户进去以后,收不到合理的回报就跑了。王健林还说,任何一个商业项目,都需要二到三年的市场培育期,但小业主没有培育市场的心态和能力,在客户较少的情况下,业主就与我们打官司,就这样,万达和投资的小业主前前后后打了十几场官司。

  对于这样的情况,王健林通定思痛,从而调整经营战略,将只租不售作为运营商业地产基本原则,通过与跨国零售企业的合作,实施主力店经营,并通过主力店带动小商铺。这样的转型让王健林推崇的商业地产模式取得了较以往更大的成功。

  《地产SHOW》点评:几乎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取得成功的,大都是经历过失败,才能总结出失败的教训,进而取得新的成功。因此,假如万达的商业地产模式日后取得成功,那么此前的失败仅仅是一次短暂的郁闷。

  
事件之二:关于足球的是是非非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有人这么评论:那个已经退出足球圈五年的王健林和他的万达足球队,慢慢变成一个神话符号,大连人怀念万达队,怀念王健林,怀念那段粗糙却充满真诚和激情的时代---像是启蒙时代的爱情。

  据说,对于足球,人们一直在争论,到底是王健林抛弃了中国足球?还是中国足球抛弃了王健林?在万达集团退出中国足坛以后,有大连记者不无愤怒地说:王总是被中国足协逼走了啊!此中的过程很复杂,也有一些不明情况的球迷责怪王健林,认为他在推卸责任,不敢面对困难;不过也有人认为王健林通过足球取得好处之后,认为足球已经不能给他带来好处,干脆抛弃这项亏损的事业。

  除了面对他人的非议,王健林经营足球事业也面临这样的郁闷:万达足球的知名度很高,但万达的主业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来,甚至有人以为大连万达就是一个体育经纪公司。

  《地产SHOW》点评:地产巨头王健林确实很有能耐,虽然数次经历郁闷事件,特别是关于商业地产纠纷的郁闷更像一道致命的关坎,但王健林还是熬了过来。

  万科青青家园:美意变成无奈

  主角印象:在王石统帅下,万科是地产江湖最大门派之一,万科青青家园作为集团在北京的拳头项目,口碑颇佳。

  
事件:尴尬的阳光房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在新住宅里,用大块玻璃搭成的阳光房很透亮,这是万科青青家园奉献给业主的一大享受,也是当初销售房屋时的一个卖点。但是,从2003年四五月份起,就有部分业主发现,阳光房出现漏雨的现象。有报道称,一业主还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阳光房顶棚的漏雨情况:轻时点滴不息,重时水流如柱。有一些业主向物业管理公司报修数次,但还没能完全解决问题。

  有媒体这样描述:房屋美丽的外立面,错落的结构在北京非常少见,但业主则说,正是这种少见的房屋设计导致很多业主饱受了房屋漏水之苦。业主认为,在阳光房的设计中,全部雨水都回流到靠近外墙面的排水槽,再通过排水孔流出。可是排水孔设计得过于细小,并略高于排水槽。这样,排水管排水不畅,且容易被泥土和树叶等杂物堵塞。

  此外,小区的一些独特设计也会带来一定的隐患,比如楼上是露台、楼下是书房,或者楼上是花坛、楼下是衣帽间,这样的情况下,假如防水做不好,楼上浇花,可能楼下就滴水了。

  据说,这样的漏水情况在小区里出现得并不少。

  《地产SHOW》点评:作为一个大牌的开发商,万科的口碑很好,这足可让它列为业界最好企业之一。其实万科的本意是好,但百密必有一疏,在楼盘阳光房的设计上出现了小问题,怎能令它不郁闷?

  中海雅园:物管纠纷很烦心

  主角印象:知名度一般

      事件:纷繁复杂的物管纠纷

  郁闷指数:★★

  影响指数:★★★★

  中海雅园最初的物业管理公司是中海世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01年6月15日,小区业主管理委员会经海淀区小区办批准成立,任期一年。从此中海雅园就卷入了纠纷的旋涡。

  中海雅园业委会成立后,业委会主任胡某认为,中海世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没有经过管委会的授权,属非法进驻,业委会将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自主选择物业公司。经过招标,2002年2月,胡某代表业委会与北京金罗马物业管理公司签订了合同。但因为老物管没有退出,金罗马物管并未能进驻中海雅园进行物业管理。

  接着,就围绕物业管理事件发生了一系列的诉讼案。

  2002年6月,北京金罗马公司以中海雅园业委会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合同。胡某代表业委会提出反诉,认为金罗马未进驻是属于不履行职责和中海世纪从中作梗而致,并要求法院解除其与金罗马签订的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在判决还未下来时,业委会决定由均豪物业管理公司接管中海雅园的物业管理。

  2003年5月,胡某以业委会名义向法院起诉,提出中海世纪物业管理公司恶意阻挠新的物业公司进驻,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排除妨碍。中海世纪公司则认为,原物业管理委员会任期已满,换届选举并未被有关部门批准,因此原业委会已不存在,无权代表业主。

  2003年6月,北京中海世纪物业管理公司以胡某长期拒交物业费及水电费、采暖费等为由将其告上法庭。

  2003年10月,胡某以政府不作为,未给其业委会换届选举审批登记,从而将海淀区某相关部门告上法庭。

  当时有评论认为,官司一场场打下来,业主与物管公司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但业主最希望解决的、引发最初争议的车位问题却因长期的对抗而陷入僵持局面。

  《地产SHOW》点评:这仿佛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是并没有谁从中得益,楼盘形象也被严重影响。无疑,这让该项目以及项目的开发商都陷入了一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