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中国风险投资业六大怪现象

中国风险投资业六大怪现象

作者:     转贴自:知识产品采购中心    点击数:1064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高科技园区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备受世界各国瞩目。美国位于斯坦福大学旁边的硅谷所取得的惊人的成功,使得近年来涌现大批硅谷追随者。硅谷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硅谷拥有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任何有价值的创意、技术在硅谷都能得到很好的投资和帮助。这对于并不缺乏高科技人才,也不缺乏有价值的创意、技术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个很好的借鉴。随着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的提出,我国风险投资业自此真正开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国已有1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80多亿元资金的规模。

  虽然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这与新经济“孵化器”的称号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甚至在中国的风险投资业中还有着众多奇怪的现象。

  一、管理无方:风险投资变成危险投资

  1983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大字符语言信息处理国际会议”上,应邀出席会议的中国于女士和肖先生展示了他们发明的关于汉字录入的三键编码法方案,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和广泛关注。有人要出资100万美元购买他们的三键编码法,但他们考虑到研究这项技术是要献给党的生日的,便毅然拒绝以高价出卖他们的技术。

  尽管三键编码法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和足够的前瞻市场容量,但由于一时没能找到后续资金,他们未能将其最后完善并开发成产品投入市场。

  1995年,某沿海城市的二位投资人经过中间人牵线,投资三键编码法。有人出资,技术方有点受宠若惊之感,在签订协议的过程中就采取了能让则让的态度,对公司的财务管理及其它管理事项都没有深究。而投资人虽然对风险投资对象很了解,但他们以为既然是自己出资了,就可以决定一切了,于是,从成立公司的那天起,各方矛盾也开始出现。首先,资金并未按约定的时间给付,签订协议之初的计划书中所要求招聘的软件人员也未落实;而公司的其它经营活动自行其事,导致双方在技术与市场开发上不能达成一致。更严重的是,在协议签订之初,竟然把三键编码法的发明者之一于女士给漏了,终因编码权的权属问题导致投资方和技术方的矛盾激化,合作分裂,使投资方先期投出的几百万元打了水漂,而技术方也因发明迟迟没能做成产品推向市场而错过了最佳时机,使三键编码法的市场价值遭受惨重损失。

  风险投资固然有风险,但不等于危险。而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风险投资业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以为你有钱,我有好创意,不需多大功夫就能做成一个前景无限的产业,那么将不可避免地要使风险投资变成危险投资。

  二、缺乏耐心,风险投资投向房产、证券业

  风险投资公司当然应将其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可中关村有一家注册资本数亿元的风险公司却不是这样。该公司的董事会秘书说:“资金一放在我们手里,压力就很大。因为我们就必须让它增值,这迫使我们找高新技术以外的项目来做,精力不可避免地要被分散。”

 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注册,实行的是实收资本金注册制,若要注册资本10亿元的公司,帐面上必须先到10亿元才能开始运营。而国外这方面实行的是承诺制,在投资具体项目之前,资金还握在股东手里,到了决定投资时才按约定投出相应资金。这样基金管理人就没有额外的压力。

  其实,中国目前的风险资本规模普遍偏小,往往只有几千万元甚至几百万元资本,连支撑一个大型科技项目都很难,只能做一些短平快、投资少的项目。一些公司除了注册资本金外,再无资金来源。在业务规模扩大以后,为弥补资金不足就采用高成本融资的办法。而这样操作带来的还款压力,最终导致其偏离风险投资路线而进入房地产和证券炒作。  
三、人才缺乏,投资家队伍稀稀拉拉  厦门有一个风险投资公司,在一次专门调查中发现,中国当前风险投资从业者素质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导致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缓慢。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即使完成了初期投资,但由于自身素质、管理经验的欠缺,对投资项目的后期跟踪和辅导都跟不上,从而导致投资效率低下。

  几名北京大学生兴冲冲地带着自己编写的程序去找风险投资。但到了一家宣称“投资领域包括IT”的风险投资公司之后,却发现那里很少有人用电脑。大学生们大失所望:“这些所谓的风险投资商们根本不懂风险投资,更不用谈什么高新技术了”。

  风险投资在其发祥地美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才刚开始,人才的缺乏不足为怪。以美国成功的风险基金为例,风险投资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有很好经验的投资银行家,知道从哪个方向投资,懂得如何运作资金;另一类就是大公司、高科技企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有成功的经验,技术面、知识面都很广,能较准确地分析出一个主意、一个思想有着多大的科技价值和商业价值。

  还有,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技术经济机构、投资顾问机构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易进难出,风险投资难“解套”

  风险投资被人称作“耐心投资”,一般要经过3至7年后才能有较高的回报。风险投资追求超常规的股权投资收益,这种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动机,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顺畅的退出通道。但对于中国当前的状况,风险投资家究竟需多少年才能有较高回报还是个未知数。

  虽然即将成立的二板市场给了风险投资家以希望,但专业人士分析认为,问题远远不是一个二板市场能解决的,它还包括杠杆并购、重组、清算破产等方面。即使在风险投资业比较成熟的美国,能够通过公开发行上市的企业也只占一部分,大量的还要在产权交易市场、柜台市场及场外市场上进行。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带有浓厚的人为色彩,缺乏严肃性、科学性,如果不在体制和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不能逐步转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投资、运行市场化轨道上,则即使投出了风险资金,也不能确保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五、法制不健全,风险投资风险无限。

  风险投资的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以知识为核心,在完成技术开发后可以实现极低成本的无限复制。正因为此,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保护环境直接影响着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意向。试想,一个项目经过数年研究,投入数亿元资金,刚投入市场就被人仿制,遭遇盗版,则该项目的风险投资人不但要大浊其本,没准儿还要倾家荡产。

  而在中国,风险投资喊到震天响,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使风险投资不敢涉足较大的中、前期项目的投资;影响风险投资公司对技术价值的肯定,也限制了风险投资对企业无形资产运作空间。而中国虽然加大了对盗版业的打击力度,但离一个较好的风险投资环境还差得很远。

  六、风险投资热得烫手,资金来源却极有限

  可别看中国风险投资热得烫手,风险投资基金来源却极有限,资本结构单一,在其它国家主要是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它金融机构占主流的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却是政府不得不出资充当投资主体。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推动下,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以政府为主要出资人的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但这一方面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另一方面也使得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

  在欧美等国,风险投资以游说者的形象奔走于政府、银行、其它金融机构、企业和其它有关单位,以极具吸引力的发展计划,宏伟的战略构思吸引政府、银行、企业等参与到风险投资业中来,来自于政府的创业资本只占一小部分,银行和其它金融、非金融机构挑起了风险投资资金输出的大梁。

  中国有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但他们很少把资金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另外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也缺少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从这一点上讲,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就要由政府主导,把一些钱花在建设投资环境和文化氛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