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泉州黄奕住:王健林的钱都没他多

泉州黄奕住:王健林的钱都没他多

作者:中国品牌总网    转贴自:     点击数:4240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572092113112.png740)this.width=740>

中德记楼

    上世纪20年代初,许多华侨纷纷到厦门鼓浪屿置业建房。在近20年的时间里,华侨和侨眷在鼓浪屿兴建了1000多幢别墅住宅。其中,最为豪华的当推号称“中国第一别墅”的黄家花园。

    这座私人住宅的主人是黄奕住,一位在19世纪末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出洋闯荡的剃头匠。

    他从身无分文到成为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他当年的财富,如果按货币购买力折算,就连马云加上王健林都赶不上。他是怎样发财致富的?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带着36个银圆下南洋当剃头匠

    1868年12月7日,福建南安县金淘区楼下乡石笋村,世代务农的黄则华迎来了自己的长子。当时,穷山沟里婴儿死亡率极高,他怕孩子留不住,便给他取名“住”。6岁时,这个孩子进私塾念书,老师按黄氏族谱第一百五十一世昭穆排序轮到的“奕”字辈,给他取学名“奕住”。

    黄奕住读书勤奋,私塾老师常常夸他“聪慧过常儿”,可是随着3个弟弟和2个妹妹的相继到来,原本贫困的家更加难过。实在过不下去了,父母只好把次子送人,女儿也送人做童养媳,即便是这样,一贫如洗的家境也没办法让黄奕住继续上学了。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黄奕住12岁时开始跟着伯父学理发,3年后就成为一个独立行业的青年理发匠。他每天挑着理发担子,沿村串乡,上门为人服务,除本区外,还到邻近的安溪县去。这种活路很辛苦,收入微薄,但聊胜于无,可以有现钱收入贴补家用。

    串乡理发,接触的人多,了解的情况也多。从人们的言谈中,黄奕住得知东南亚各地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很多,到南洋去谋出路,成为南安当时青年的一种向往。黄奕住不禁萌生了到南洋去的念头:“别人能去,我也能去,‘事在人为耳’。”

    一天,黄奕住为一豪绅理发修面时,豪绅突然咳嗽,他猝不及防,剃刀微微伤到了豪绅的额角。黄奕住忙不迭地道歉,可还是被豪绅斥责谩骂,并扬言要找他算账。在这件事情之前,黄奕住本还在犹豫,始终没有下决心下南洋谋生,豪绅的恐吓反而让他坚定了信念。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572092210326.png740)this.width=740>

src=UploadFiles/201572091947219.png740)this.width=740>

    黄奕住(1868—1945),祖籍泉州南安,爱国华侨企业家。

    1885年,黄奕住身上揣着父母卖掉了祖传的一块田地才换来的36个银圆,带着理发工具,徒步100多里走到厦门,搭木帆船来到新加坡。

    当时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当局广招移民来修建港口、船坞,兴建城市,因此华人很多。黄奕住寄住在一个开商店的乡亲家中,平日里就挑着理发担,到码头等华工多的地方为人剃头,成为当地人熟知的“剃头住”。

    随后的4年间,他从新加坡辗转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最后移居中爪哇的三宝垄市,在街头摆了一个小摊替码头华工理发。

    剃头匠的职业,使黄奕住有机会与当地的三教九流广泛接触与交往。渐渐地,他觉得剃头发不了财,想改行做商贩。有一天,他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来理发的华侨魏嘉寿。魏嘉寿很支持他,还借给他5盾作为本钱。黄奕住随即锉坏了剃刀,连同其他理发工具一起丢进大海,发誓告别过去,重新奋斗。

[NextPage]

 

做糖生意成了“四大糖商”之一

    23岁那年,黄奕住开始做“走鬼”(肩挑小贩)。他腿脚勤快,常常翻山越岭,走到别人少去的荒僻村落,两个月后便将借款还清。

    挑着货郎担的同时,黄奕住也在细心观察市场动态,筹谋新的生计。他发现,商店招待主顾,居民招待来访的亲友,常常是在街上咖啡担子或咖啡摊点叫几杯咖啡,配点糕饼。于是他改变经营策略,买了点咖啡、白糖、糕点和杯碟,将肩上的杂货担改为咖啡担子,走街串巷,上门服务,将做生意的范围从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靠着腿快口勤,黄奕住咖啡、糕点卖得不错,又省吃俭用,也日有盈余。有了本钱,他便添置炉灶、桌椅之物,在花旗银行楼前租了个固定摊位,摆设咖啡茶档,兼卖食品。由挑担子到摆摊子,由移动到定点,他的收入也由少到多。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572092134556.png740)this.width=740>

黄家花园内设有喷泉。

    黄奕住会做生意,顾客越来越多。他一个人要进货,要煮咖啡,要给一些顾客家中送货,又要洗杯盘,忙得不可开交。在他摊位旁,一位名叫蔡缰的侨生姑娘,同样在摆咖啡摊。他们先是互相关照,时间一长,黄奕住的为人,博得了蔡缰的喜爱。这个热情的南国姑娘,先是主动提出合伙经营,后来又表示愿意与他结为夫妻。

    1890年,黄奕住与蔡缰成亲。然而这中间有一段插曲,因为老家还有位童养媳王时在等着黄奕住。不得已,他只好写信询问母亲的意见。黄母接到信之后,不知如何对王时开口。

    不料王时虽然年龄不满16岁,却极为大度,竟然同意了,但她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那女子只能做妾。”

    黄奕住与蔡缰成亲之后,为了多赚些钱,两个人便开始分工。蔡缰主持咖啡摊,黄奕住腾出手来另寻财路,经营蔬菜与杂货。

    1890 年以后,正是三宝垄商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市政府将佐哈尔广场开辟为自由市场,黄奕住在市场里租了一个固定摊位,经营日用食杂及土特产品。夫妻俩起早摸黑,精心经营,生意很好,资金越积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摊位已容纳不了,于是黄奕住租了房子,办起了一个挂有“日兴”招牌的杂货店。

    结了婚,有了家,办起了杂货店,算是立了业。这样,黄奕住自离开南安,在南洋漂泊了五年多之后,终于在三宝垄落地生根了。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和20 世纪的头几年,三宝垄对外对内的商业都发展很快。中爪哇地区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进一步发展,三宝垄成为蔗糖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周边地区出产的蔗糖都运往三宝垄中转,尔后输出到欧美各国。

    黄奕住洞察到糖业的发展前景,1895年前后,即以经营糖业为主。

    他创办的日兴行到各地糖厂收购蔗糖,转手交易,获利丰厚,经营规模与资本像滚雪球一样壮大。到1897 年时,黄奕住刚满30 岁,已拥资近百万盾。

    随着资本的增多,黄奕住将业务扩展到三宝垄以外,先后在中爪哇的北加浪、西爪哇的巴达维亚、东爪哇的泗水、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和巨港设立日兴行的分行。

    1914年夏,一战爆发,尽管爪哇离战区比较远,但不少糖商仍担心欧战影响出口。黄奕住以过人的胆识、雄厚的本钱,乘势收购了大量的蔗糖。

    1918年一战结束时,黄奕住的资产已经超过3000万盾,生意遍及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他与建源公司的黄仲涵、锦茂栈的郭锦茂、昌隆栈的张盛隆,成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名字被编入《世界商业名人录》中。

    到1919年,曾经的“剃头住”,已成为涉足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种植等多行业的商界巨子和华侨领袖了。

为厦门居民建“远东第一水厂”

    现在厦门是海上花园城市,可搁在黄奕住那时代,因为缺乏市政建设,厦门被外国轮船的水手称为“世界上最脏的两座城市之一”。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20年代,厦门岛与鼓浪屿都是小岛屿,四面环海,海水非常充足,但是不能饮用。

    长期以来,厦门岛和鼓浪屿上的居民吃水,都要靠“艇仔水”来供应。天气恶劣时,运水船被风雨所阻碍,居民们就无水可用。加之运来的江水未经过滤,难免浑浊。在运输过程中,更有各种因素产生的污染问题,使得水质很差。当时厦门居民饮用这样的水,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滋生病疫是常事。

    正是考虑到这些状况,1920年,黄奕住与几位华侨富商决定集资成立厦门自来水公司。次年,黄奕住聘请林全诚担任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月薪700元大洋,据说是当时厦门市最高的工资。

    1923年,黄奕住让厦门岛与鼓浪屿实现通话。图为中德记楼内的电话机。

    厦门自来水公司设备先进、管理严格、水源又好,所供之水质量极高。往来于厦门的各国商船,在试用过程中以各国多种仪器化验,确认其水质在东亚居第一位。厦门自来水公司“远东第一水厂”的美名,便由此而来。

    后来,厦门自来水公司又扩资40万元,在厦门和鼓浪屿建设上下水码头,逐日将滤清的水运往鼓浪屿,正式向鼓浪屿供水。

    此外,厦门的第一条马路开元路、第一家电话公司等利民建设背后,都有黄奕住的影子。

    1921年,深感厦门有必要加强发展通讯业,黄奕住从林尔嘉手中承接了厦门德律风电话公司,扩充资本至30万元,筹建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他更新设备,铺设厦鼓光缆,于1923年实现厦鼓正式通话。

    1928年,他又以23250元的代价,将日本人创办的川北电话公司收回自办,独资经营不以牟利为目的的厦门电话股份公司。

    除此之外,黄奕住遵照母训,捐款建设了厦门岛和鼓浪屿的多所小学、中学、大学和医院,还捐助了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

本文摘选自《福建人》杂志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572091810815.jpg740)this.width=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