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在中国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上,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未来高考或将淡化按批次录取的传统模式,按专业大类录取,实行一档多投,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双向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谈松华认为,在未来的高考录取中可能会淡化按批次录取,即不再分本科一批、二批、三批,学生可填报多个志愿,不再按批次投档。谈松华解释称,淡化批次后,学生可一档多投,根据学校反馈再做选择。比如,北大、清华没有录取,学生可再填志愿继续投档。这种双向多次选择,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双赢。
谈松华同时表示,未来高校或将以专业大类录取。因为北大、清华虽然综合排名名列前茅,但不是所有专业都拔尖。而有些并非985、211的高校,某些专业非常出色,却招不到好学生。如果今后按专业录取,实行一档多投,学生可以选择好专业,一些学校的拳头专业也可以招到好学生。
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透露,未来5年国家将拿出200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薄弱校的改造。刘利民介绍,过去由于经费不足,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曾经出过诸如“学校没有桌椅,学生自带桌椅上学”的“洋相”。对教育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成为教育部工作的重点,未来3年要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90%接受教育。据了解,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有8万名残疾儿童没有入学,未来3年要分步安排,通过随班就读、建立特色学校、送教上门等方式解决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另外,为了实现“教育均衡”的目标,教育部研究建立现任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计划今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范围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优质学校每年需有不低于10%的教师交流轮岗,校长、副校长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也要交流轮岗。目前各省市都在制定相应的轮岗规定。(记者李琦)
740)this.width=740>
一名考生于2014年高考首日在北京八中考点外候考(2014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公磊-摄
[NextPage]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热议中国高考改革:试破“唯分数论”
参考消息网9月7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5日刊登题为《中国出台期待已久的改革严格的高校招生考试的计划》的报道。报道称,中国推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改革内地高校招生考试的计划,希望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拥有更多控制权。
根据这一新计划,高校招生将减轻对统一高考成绩的依赖,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
目前,全国高考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科以及分别包含3门学科的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取决于学生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计划说,到2020年,高考将不再包括文综或理综。届时,学生可自主选择6个科目中的3个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用于大学入学。
上海和浙江被选为率先开展改革的试点地区。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
评论人士说,这一改革将确保学生接受全面高中教育,但也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北京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将不得不因此打一场“持久战”。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就开始面临高考压力,因为他们知道,头两年获得的分数也将在高校招生过程中产生影响。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5日以《中国启动高考改革试点 探索破解“唯分数论”》为题报道称,北京有关学者认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招生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高考改革牵涉千家万户的利益,在教育制度仍有不少弊端,特别是包括教育机构在内的社会诚信仍令人质疑的背景下,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将面临许多挑战。
试点主要探索的内容是“两依据、一参考”,即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探索的目的是想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分散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昨天说,这次高考改革方案是个进步,但方案与公众对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
熊丙奇4日说,多年来,中国高考改革集中在考试科目改革、分值改革等,这导致每次高考改革结果都是换汤不换药。这次仍旧集中在考试科目改革,录取制度改革的突破还不多。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9月4日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称,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这次高考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在促进公平方面,这次改革一方面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具体的指标为: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另一方面,这一改革要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以期改善中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的教育专家指出,要考虑到在户籍改革、农村户口逐步取消后,如何界定“贫困生”、“农村学生”等问题,否则不仅难以杜绝过去已有的作弊加分等问题,还可能出现“高考移民”等新的问题。
[NextPage]
【延伸阅读】高考改革:公平与科学之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邓亚君 特约撰稿 林泽胜 发自北京
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经过近10年研拟与修改的最新高考改革方案终于揭开面纱。
时逢新学年伊始,这份新方案在校园内外掀起不小的波澜。正在高二理科班就读的学生小刘不无遗憾地表示:新方案中的“文理不分科”太适合自己了,“单纯从成绩而言,我的历史地理其实好于数理化。只可惜,新方案的试运行从高一学生开始”。
不少网友也像小刘一样感慨“生不逢时”。除了文理不分科,新方案的要点还包括:英语科目一年考两次、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等。
“(方案)出来了,这就是最大的亮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尽管,与他参与制定方案时的预期相比,这次改革的力度“小很多”。
曾因“分歧太大”被搁置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改革”几乎成为大多数时间里的关键词。随着“文革”后教学活动的正常化开展,处于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高考成为国人“知识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报考大学人数每年不过100多万,录取率只有10%左右;至2010年,高考人数规模已近千万,录取率接近70%。由于高考牵涉万千学子人生命运,因此在历年的改革探索中,确保选拔科学、公平公正都成为了最重要的主旨。
1985年,为了减少人为阅卷误差,高考引入国外技术尝试标准化命题,试行机器阅卷。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2004年,全国有15个省(区、市)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与此同时,有关减少考试科目、选送“保送生”、赋予高校一定自主招生权等改革也在推行中。
资料显示,最新出台的改革方案可追溯至2005年。当年夏天,前教育部长何东昌上书中央,痛陈应试教育之弊。随后,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组织素质教育大调研。一年后,调研项目组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
在报告基础上,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从当年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再次开展全国调研,并起草了改革方案,但由于“分歧太大”,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
直到2013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是年11月,探讨“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于教改内容中最受关注的“高考”,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表述道:“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
改革方向,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现象。至今年9月,与之相关的细则在最新方案中一一呈现。
自主招生受限、特长被“拿掉”
但包括储朝晖在内的诸多教育学家也发现,最新的改革中删去了最初改革总体方案的一些内容。
“不是争议大,也不是技术上存在什么难题,主要还是没下定决心,其间也出现过犹豫和反复。”一位参与方案制订的学者对外界透露道。
被“删去”的内容之一便是很多学者力推的有关扩大“自主招生”的政策。我国从2003年正式启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它被视为是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不过10年来,探索中的自主招生也显露出弊端。
今年高考前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经查,蔡荣生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蔡荣生案并非个案,2012年,辽宁省招办两名干部也因涉嫌收受巨额贿赂,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认为,由于缺乏监督,高校拥有的权力变成了某些人手中特权,成为滋生高招腐败的土壤。
受此影响,学者眼中本来应得到鼓励和推广的自主招生政策被收紧。“例如限制数量,几个联盟考试取消,自主招生放在统招之后,都说明是在进一步收紧而不是在放开。”储朝晖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
但也有学者认为,把自主招生放在统招之后,可以让自主招生的“灵活性”进一步体现:高校决定到底录不录取那些高分学生,或者录取什么样的学生。
与自主招生“受限”相比,艺术、体育类特长加分则被直接“拿掉”。近年来,艺术、体育类特长生证书造假严重。一位高校招生办负责人曾披露,有时一支球队赢得比赛,全体成员包括替补成员在内都成了特长生。今年,辽宁、河南部分高中被曝体育特长加分资格人数过多一事,进一步将“特长加分”推上风口浪尖。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取消艺术、体育特长加分是挺公平的。”网友“ryuka”评价道。
迄今,“公平”仍是民间、学者两个层面对此次高考改革评价的最大共同点。具体的相关政策还包括: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录取率、加大贫困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取消高校批次录取等。
地方高考改革一波三折
尽管一些学者对改革未能变革现有的招生录取制度“有些失望”,但本轮高考改革中不乏“亮点”被舆论称赞。
根据改革方案,将来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 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在打破文理分科的基础上,这样的制度设计将提高学生、高校的双向选择权,为因材施教打开通道。”媒体援引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的话评价说。
事实上,过去30多年的高考改革探索中,科目改革始终是热议并被着墨最多之处。
1993年,全国全面推行会考制度,实行“3+2”高考科目设置方案。1999年,广东省试行“3+X”科目设置方案,在粤招生的大部分高校选择X为1。次年,X为“综合+1”;此后,“3+X”科目在陕西、江苏等省依次推行。
这一科目改革当时已被认为改变了中学长期文理分科、单学科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然而,1999年的广东高考改革并不成功,不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场地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匮乏。此外,为了考高分,家长和学生会选择容易得分的科目,反而造成了文史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的比例失调。
广东省后来不得不重新恢复了文理划分,步其后尘的一些省份也先后恢复分科设置,有的将“X”设为文综或者理综。
一些教师和学者普遍认为,不分文理科固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裨益,但取消分科政策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配套。比如,要以减少课程、减薄课本为前提;考题上不能要求太深;课程设置上走向文理整合等。
仅以科目改革的经验来看,如今提出的高考改革新方案还将路漫漫其修远兮。
艰难的平衡
有学者指出,高考改革之难,难在要满足三个群体的利益需求:一是学生及家长,他们关注公平;二是中学,他们关注如何改善现在恶性的应试教育竞争,引导中学的素质教育;三是大学,他们关注如何科学地选拔人才。这三者的诉求并不相同,诚如有评论所说,高考改革,一直是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做艰难的平衡,是在做一道难解的改革试题。
更何况,在当下的中国,高考改革其实并不囿于教育问题。
一位7岁孩童的家长告诉本报记者,她最关注的改革内容涉及异地高考部分,但目前她还没有看到有政策暗示,未来没有北京户口的学生是否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英国BBC的报道总结说,高考制度的改革实为中国重大的民生问题改革,现在这一改革还需要细化规则、方案和具体的操作规程。
根据规划,新一轮高考改革先行在上海、浙江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如今,这两地即将出台的具体改革方案以及两地高校的招录方式,正在被视为高考改革如何推进的风向标。
高考,已成为全国中学教学的指挥棒。
[NextPage]
【延伸阅读】 聚焦高考改革“十变”:不分文理科 取消艺体特长生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肥西中学2011级宏志班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做笔记,迎战2014年高考(2014年5月13日摄)。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 吴晶、施雨岑、胡浩)将于2017年起全面推进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公布,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管理等环节进行了全新设计和部署,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艺体特长生加分等10项变化备受关注。
【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高考计分3+3,自选科目看特长】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学业水平要测试,综合素质入档案】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取消艺体特长加分,省级加分不通行】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
【回归全国统一卷,异地高考更有戏】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自主招生后进行,联考培训要取消】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
【高职院校搞“特招”,职业技能是必考】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录取不再按批次,双向选择机会多】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校长签发通知书,录取结果可申诉】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绿色通道再拓宽,寒门学子不用愁】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在山东省潍坊市富华国际会展中心设立的2014年省外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潍坊考区报名处,学生们边走边看高校的招生简章(2014年2月8日摄)。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华社发
740)this.width=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