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的持续买入是本轮上涨的主要动力,这点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登公司)截至8月底的数据可见一斑。不过,机构的大举买入到底是对后市的持续看好,还是会带来又一次的基金“88魔咒”呢?
值得庆幸的是,A股的真实换手率指标目前并没有达到历史峰值,这说明即使市场短期内面临上行压力,但后市行情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A股现单日5000亿元天量成交恐引市场多空力量生变
9月16日,沪深两市经历了“过山车”走势—早盘下跌,盘中拉起,午后大幅跳水。而就在这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两市成交额悄然达到近5000亿元的合计成交额,再次与历史天量不相上下。就在大跌之际,申银万国证券喊出了“530悲剧或重演”的判断,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气氛。
单日成交额创3年新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整理历史数据发现,近5000亿元的单日成交额已步入历史峰值水平。
从沪市来看,9月16日成交额为2377亿元和成交量为30296.4万手,均创出了2010年11月15日以来的新高。
历史见顶前的巨量数据显示,2007年5月28日,沪市成交额2611亿元;2009年7月29日,沪市成交额3028亿元;2009年11月24日,沪市成交额为2951亿元。由此可见,目前沪市的成交额已经开始接近历史高位。
相比而言,深市9月16日成交额为2617亿元,成交量为27765.5万手,均创出了历史新高。
整体来看,9月16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合计为4994亿元,该成交额创出了2010年11月15日以来两市总成交额的新高,仅低于2010年11月12日的两市总成交额5383亿元(沪市成交额3034亿元,深市成交额2349亿元);高于2010年10月18日的总成交额4887亿元(沪市成交额3076亿元,深市成交额1811亿元).
历史天量引多空转变
市场大幅放量具有重大的前瞻意义。综合历史走势来看,天量后并不意味着股指马上就见顶,但一旦阶段性天量得以确认,市场便会重回跌势。
以上证指数为例,当市场成交额突然创出新高且伴随着当日下跌时,行情往往就进入了最后阶段。如,2010年10月18日沪指在上涨途中猛然放出3076亿元的天量,18个交易日后,股市见顶;2009年11月24日,沪指放量下跌3.45%,成交额放大至2951亿元,9个交易日后,股市又反弹至前期高点处见顶;2009年7月29日,沪市放出3028亿元的巨量,随后4天股指反弹“阳包阴”,之后便见顶3478点。
“一般来说,上涨到一定阶段后的巨量下跌,表明市场多空力量的一个变化。”有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量能越大表明市场分歧越大,一旦后市不能用更大的上升量能来消化这个下跌量能,即阶段性天量得以确认,行情也就到顶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无论是2010年10月18日、2009年11月24日还是2009年7月29日的天量后,市场的量能都没有进一步的放大,且是明显的缩量,这表明已没有新的资金愿意进场,上涨动力出现不足,股指将下跌。
警惕诱多障眼法
值得注意的是,天量下跌背后,市场常会形成一种强势洗盘的假象以蒙骗投资者,而完成这一骗局的往往是部分权重股强撑指数。
比如,2010年10月18日沪指放出3076亿元的天量后,指数继续上涨了6.51%。这其中,既有10月29日的大幅低开,最终下跌2.06%;也有11月5日的大幅高开,最终上涨1.38%。在随后的16个交易日里(10月19日~11月11日),投资者有充足的离场机会。
再比如,2009年11月24日,沪指放量下跌3.45%的次日,沪指就反弹了2.07%,虽然随后两个交易日股指又是大跌,但后面9个交易日沪指反弹了7.61%,几乎回到了前期高点处。由此可见,投资者在这期间获利了结也是有机会的。
不过,在上述阶段中,前期涨势较好的小盘股、题材股未必有好机会。比如,2010年10月19日~11月11日这一时间段,涨势最好的板块是钢铁板块和矿产板块,包钢股份(600010,收盘价5.17元)、西部矿业(601168,收盘价6.55元)、阳泉煤业(600348,收盘价6.84元)等大盘股的涨幅都超过了27%。
再比如,2009年11月30日~12月7日这一时间段,涨势最好的板块是金融板块。中信证券(600030,收盘价13.11元)的涨幅超过13%,海通证券(600837,收盘价10.13元)涨幅超过10%。
创业板指数恐现双重顶
相比沪市来说,深市由于成交量和成交额都创出了历史新高,其行情显得更加复杂。
从客观条件来看,深市的历史天量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近年来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不断扩容,增加了投资标的和股份数量;二是深市集中了大多数的中小市值股票,而近年来,中小市值股票是市场的持续热点。
从另一个方面看,随着中小板指数创出2011年9月份以来的新高后,出现巨量下跌,创业板指数在逼近历史高点1571点前放量下跌,这两个板块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指数今年9月16日的大阴线与今年2月25日的大阴线十分相似。2月25日,创业板指数在创出历史新高后大幅跳水,最终下跌4.37%,且放出了572.8亿元的成交额。由于9月16日的创业板成交额为498.9亿元,低于前期峰值,指数走势恐将带来创业板“双重顶”形态下的再次调整。
数据显示,随着2014年2月25日的大跌后,创业板指数出现了20%的跌幅。
机构仓位
过半基金持仓超八成“88魔咒”逼近?
天量行情背后,谁是本轮行情的缔造者?中登公司发布的2014年6月、7月、8月三个月的月报显示,机构特别是持股市值上千万的资金是本轮行情的推动力。不过,随着机构持仓创出新高,市场难免担心类似基金“88魔咒”的出现。
每逢行情上涨,市场总能发现一个现象—证券开户数的猛增。
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9月1日~5日这一周时间,新增A股开户数16.47万户,较此前一周增加3.16%;参与交易的账户数大幅攀升,突破1500万户,达到1543.34万户,创三年新高;2014年9月9日~12日,新增A股开户数达到17.6919万户,再次刷新此前数据。
除了证券开户数大增,基金开户数也大幅增长。9月1日~5日这一周时间,新增基金开户数为13.29万户,同比增长57.4%;新增封闭式基金开户数10082户,TA系统配号产生的基金开户数12.28万户。
9月9日~12日这一周的时间,新增基金开户数为13.0692万户;新增封闭式基金开户数8544户,TA系统配号产生的基金开户数12.2148万户。
8月中旬至今,新增开户数持续在13万~14万户徘徊,居高不下。由于行情持续火爆,基金份额净值持续增长,基金的赚钱效应吸引众多投资者相继入场。
[NextPage]
机构账户数持续增加
对于新股民和新基民的持续涌入,国泰君安一个观点或能解释其中缘由。
国泰君安认为,此轮牛市,无风险利率下降提供了催化剂,改革提升了风险偏好。当前中国经济无风险利率下降具有趋势性,是由市场自发出清主导的,而不是由货币政策松紧调整主导的,这也就意味着当下不是反弹,而是牛市的节奏。
不过,即使存款搬家凶猛,散户的实力毕竟是有限的。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机构大户才是行情的主导力量。
2014年6月份,市场处于底部横盘震荡,此时散户持仓在减少,而机构大户持仓在增加。
中登公司数据显示,市值1万元以下的账户中,5月为1996.375万户,6月减少至1969.1033万户;市值1万~10万元的账户中,5月为2460.9882万户,6月为减少至2453.6502万户。相反,市值1000万~1亿元的账户,5月为30732户,6月增加至31795户;市值1亿元以上的账户,5月为8570户,6月增加到8822户。
2014年7月~8月,股市步入了上涨轨道,但散户的持仓数量还在减少,机构大户的持仓则大幅增加。
中登公司数据显示,市值1万元以下的账户中,7月为1874.6566万户,8月为1835.3157万户,均是持续减少;市值1万~10万元的账户中,7月为2448.7184万户,继续环比减少。不过,8月的户数为2452.9198万户,小幅增加,但较6月份仍低。
相反,市值1000万~1亿元的账户,7月为34828户,8月增加至36131户,均是大幅增长;市值1亿元以上的账户,7月为9208户,8月增加到9430户,同样是大幅增加。
从上述数据粗略分析可以看出,这轮上涨行情明显是由机构大户推动。
仓位达八成基金已过半
对于机构的持续加仓,乐观投资者认为,这是大资金持续看好后市的举动。不过,有悲观投资者则认为,机构持续加仓后,市场难免又进入了基金“88魔咒”的怪圈。
所谓基金“88魔咒”是指,当基金仓位接近88%后,一方面意味着基金手头上可用的资金已经不多,继续做多缺乏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仓位和赎回压力的限制下,基金必须开始减仓。作为市场调整的信号,基金“88魔咒”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股指将下跌。
据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纳入统计的619只基金中,仓位均值为78.2%,比上个月基金平均仓位上升3.62%。其中,基金仓位维持90%以上的占24.92%,基金仓位在80%~90%范围内的占比达30.58%,即基金仓位在80%以上的高达55.5%,超过半数。由此可见,基金“88魔咒”已开始逼近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包括国泰君安在内的券商依旧看多后市,但安信证券、申银万国却极度担忧市场出现暴跌。9月16日当天,申银万国的一份策略研究报告《530悲剧或重演》以“悲歌已在远方响起,理性者应该撤退”为引语,阐述了2200点之前的上涨与经济有关,指出不太乐观的经济数据封杀了指数上行空间的观点。近几个交易日里,1元股已被市场消灭,前期没有动的低价股开始强势补涨,这些现象与当年“5·30行情”前似曾相识。
换手率
真实换手率测市:“见顶”尚远
除了“天量见天价”和“基金88魔咒”这两个现象以外,真实换手率指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未来走势予以研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当前的真实换手率虽然已经不低,但仍没有到达历史峰值,这表明市场与真正的大顶还有一段距离。
见证深市“抽血”沪市
真实换手率衡量的是流通市值和当前成交额之间的关系。目前,市场大幅扩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股不断上市,二是限售股的不断解禁。在此情况下,市场要维持或上升到一定点位,需要更多的成交额予以支撑—仅仅比较每日成交额的多少显然不够与时俱进。在扩容、市值增长的情况下,真实换手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量能的真实水平。
真实换手率的公式为:真实换手率=日均成交额/流通市值×100%。历史数据显示,过低或过高的真实换手率往往能够揭示股市的底部或顶部。值得注意的是,真实换手率还能够反映深市“抽血”沪市的现状。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在2005年998点大底部前,2005年5月沪市流通市值为6296亿元,日均成交额为53.42亿元,真实换手率为0.85%。这表明,在998点那个阶段,沪市真实换手率0.85%已经算是地量水平了。而在同一阶段,2005年5月底,深市流通市值为3693.34亿元,日均成交额为34.66亿元,真实换手率为0.94%。
不过,随着深市的不断扩容,以及代表新兴产业的深市股票逐渐被市场认同,主流资金开始逐步流向深市,其造成的后果是,沪市底部的真实换手率越来越低,而深市底部的真实换手率越来越高。
从近几年沪市底部的真实换手率来看,2012年11月末,沪指流通市值为115696.05亿元,11月的日均成交额为416.4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为0.36%;
2013年6月末,沪指流通市值为118719.27亿元,6月的日均成交额为782.35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为0.66%。
2014年5~6月份,沪指在底部横盘。此两个月,沪指的流通市值平均为134616.98亿元,日均成交额为627.95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为0.47%。
相反,从近几年深市底部的真实换手率来看,2012年11月末深成指流通市值为40551.52亿元,11月最后一日的成交额为308.79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为0.76%。
2013年6月末深成指流通市值为50302.26亿元,6月最后一日的成交额为813.52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为1.61%。
2014年5~6月份,深成指在底部横盘。6月底深成指的流通市值大约为67933.64亿元,日均成交额为876.63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为1.29%。
由此可见,在底部阶段,沪市的真实换手率是在下降的,通俗地说就是地量之后还有地量。而深市的真实换手率明显是在提高,这说明在底部阶段,不断有资金抄底。
距离峰值还有距离
由于主流资金从深市流向沪市,再用沪市的真实换手率来考察市场已经不合时宜。那么,从市场顶部的角度看,当前的深市真实换手率是否已经达到顶部峰值了呢?
根据深交所数据显示,在2009年大反弹的第一个顶部,2009年7月29日的深市股票流通市值为29346.8亿元,成交金额为1322.1亿元,真实换手率为4.5%;在2009年大反弹的第二个顶部,2009年11月24日的深市股票流通市值为34476.63亿元,成交金额为1781.92亿元,真实换手率为5.17%。
在2010年底的那个顶部,2010年11月2日的深市股票流通市值为50626.03亿元,成交金额为2317.56亿元,真实换手率为4.58%;2010年11月11日的深市股票流通市值为52908.89亿元,成交金额为2163.04亿元,真实换手率为4.1%。
仅以上述数据可见,当深市真实换手率达到4%以上时,市场似乎才需要考虑阶段性顶部的问题。
现阶段,成交额最高峰出现在2014年9月16日,当天深市股票流通市值为81003.97亿元,股票成交金额为2584.4亿元,真实换手率为3.19%—这一数值较历史顶部的真实换手率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5月30日当日,深市股票流通市值为20525亿元,成交金额为1358.4亿元,真实换手率高达6.62%。仅以此来看,申银万国担心的“5·30”式暴跌在现阶段不会出现。
[NextPage]
基金经理分歧加大部分机构或节前获利了结
近期,在一些主题性机会的助推下,指数创出一年多的新高,给不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带来了一个难得的获利良机。
然而,指数推高之时,隐患也渐现。市场或将面临获利回吐,基金在此时的操作分歧也在加大。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获悉,基金经理仍然看好节后的行情,认为一些白马股可能会成为下一波行情的主要动力。
基金经理操作现分歧
上周(9月15日~9月19日),指数延续反弹,但是周二股指出现了放量长阴调整,当天指数跌了1.82%,周三到周五,连续小幅缩量反弹。周二的调整是本次行情启动以来真正有杀伤力的一次调整。但调整时间不长,随后反弹重启。
从板块轮动上来看,上周医疗保健行业表现较为出色,多只医药主题基金涨幅领先,如华夏上证医药和国联安中证医药等。
概念方面,三沙概念持续发酵,军工股经历了本周大部分时间的调整以后,周五再度大涨,似有再起之势,智能终端概念则继续低迷。
众禄基金研究中心研究表明,上周A股长阴之日,基金则是在逢低加仓。仓位测算的结果显示,本期(9月15日~9月19日)样本内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剔除QDII和指数型基金)平均仓位自上一期的81.84%上升3.42个百分点至85.26%;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9.91%,较前期上升3.77个百分点;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为76.90%,较前期上升2.79个百分点。
根据众禄基金研究中心动态仓位的监测结果,537只偏股型基金中,有85只基金仓位基本保持不变,有307只基金选择加仓,有145只基金选择减仓。从统计数据来看,加仓基金的数量明显多于减仓。
从具体基金产品来看,本期加仓幅度居前的基金有:交银主题、国金通用国鑫灵活配置、宝盈资源、中银中小盘、富国天惠等基金;本期减仓幅度居前的基金有:博时价值、华夏收入、诺安中小盘、诺德价值优势、易方达资源等基金。
从具体基金公司来看,本期加仓幅度居前的是国金通用基金、浙商基金、纽银梅隆基金、中银基金、财通基金等基金公司。本期减仓幅度居前的是益民基金、万家基金、长信基金、大成基金、东方基金等基金公司。
事实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从基金公司处了解到,由于此前指数涨幅已高,一部分基金经理或者在这个时点选择获利了结,而另一部分则还在选择逢低加仓,基金经理具体的操作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最近,市场出现了一些负面因素,比如对于8月份经济数据的担忧等,所以我们的态度相比以往要谨慎一些,短期内基金经理对于市场的看法有一些分歧。”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最近的两次反弹比较迅速,而且目前指数也比较高,所以一些基金可能会获利了结,一些基金则可能在逢低加仓。”
节后看好二线蓝筹
针对后市,富国基金表示,基本面总体偏谨慎。8月份经济增长数据进一步变差,流动性在央行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定向宽松的框架下总体偏宽松,CPI数据继续下行也增加了政策层面的腾挪空间,沪港通推出在即,资金存量有望增加,只是从总理在达沃斯论坛的讲话来看全面宽松概率很小。政策层面国企改革预期如火如荼,相关板块的机会将长期存在。
事实上,央行近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调查问卷显示,银行家对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已接近60%;另有数据显示,“基金及理财产品”已连续多个季度占据居民偏爱投资的首选,“基金及理财产品”占比连续三个季度超过30%。这对于股市而言,是非常大的信心来源。
杨德龙表示,国庆节将近,短期内市场可能会在这个节点有一些变化,节前一些机构可能会获利了结,市场有调整回吐的要求,而由于新股的影响,节后市场有反弹的需求。
事实上,最近市场的反弹,主要是一些主题性的机会,比如军工板块,从基金经理的观点来看,未来市场也仍然是以主题性的机会为主。
数据显示,本周天相45个二级子行业中有26个上涨,涨幅靠前的主要集中在信托、农业、医药、公路、电力等防御性板块,而多数权重板块表现不佳,石油石化跌幅靠前,有色、地产收绿,银行煤炭则小幅收红。
众禄基金研究中心认为,中期行情的性质不变,目前仍有积极参与的价值。建议保持积极的投资策略,把握回调机会来参与本轮行情。在具体选基方面,仍然建议,一方面关注规模较小、调仓灵活、今年以来业绩突出的基金,另一方面,主要投资低位蓝筹股、已提前完成持仓布局的基金也是关注重点。而对于过于偏重成长风格且过往较少调整的基金,投资比例不宜过重。
“节后比较看好一些白马股,也就是二线蓝筹,比如汽车、家电和医药行业等。”杨德龙表示。(每日经济新闻)
[NextPage]
基金坚定看好结构性行情短期需控制仓位
本轮行情看似火爆,但分歧却始终存在……
悲观一方认为,工业增加值、新增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等经济数据极其疲弱,没有经济面支撑的上涨是没有根基的。
乐观的一方则认为,流动性表现出明显的“衰退性宽松”,7月以来随着此轮反弹的演进,新增资金正逐步进入市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时间以来的存量资金博弈结构,而现在经济数据的下降换来的将是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虽然对于行情的演绎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多数基金经理认为,结构胜于仓位,从板块来看,近期更加偏好于防御类板块,如医药、消费品等。
中秋节后,A股陷入涨跌两难的困境。上周二市场出现大跌,当日沪指下跌1.82%,沪深两市成交总计近5000亿,创出2010年11月15日以来新高。
在上海的一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认为,近期市场震荡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宏观数据表现疲弱、新一轮新股发行令资金面短期承压,美股中资股大幅下跌,其中弱数据为主因。
宏观经济从8月份开始持续偏弱,近期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整体低于市场预期,特别是工业增加值显著较差,进一步验证了宏观经济疲弱的现状。此外,由于过去两个月大盘表现较好、一些主题板块上涨显著,宏观经济数据的冲击直接触发了上周二股市的调整。
“尽管A股大幅放量下跌并不意味着指数见顶,但仍显示出短期市场多空力量出现变化。”不过,上述人士认为,从上证指数2000点一路上来,高层对大盘的呵护显而易见,且仍有大量牌可出,因此近期大盘延续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在天治趋势基金经周雪军看来,宏观经济疲弱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的争论;监管层坚持不降息、不采取“强刺激”,但针对性地实施5000亿SLF、下调正回购利率20个基点以引导资金利率下行。因此,上周三开始市场情绪逐步缓和,不少强势个股又回到了下跌前的位置。
“目前看,宏观经济较弱、但资金环境趋于宽松的格局没有变化。由于实体经济较差,银行体系惜贷导致信贷投放也存在困难;叠加货币政策的宽松取向,金融体系内的资金宽松趋势更加强化。”因此,周雪军认为,当前债券市场的前景更为看好;股票市场也不存在系统性风险,资金宽松受益板块、改革或变革受益板块、受宏观经济影响小同时景气较高的一些细分行业均存在投资机会。
短期需要控制仓位
本轮行情看似火爆,但分歧却始终存在。
悲观一方认为,工业增加值、新增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等经济数据极其疲弱,没有经济面支撑的上涨是没有根基的,而周二的大跌便是明证。
而上海的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我们则更倾向于乐观者,近两个月经济数据的下滑其实反映的是经济转型调结构的现实,是主动去杠杆、去产能调控的结果,现在经济数据的下降换来的将是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这也是上证指数7月份以来强势反弹的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市场出现调整,但不必过于悲观,短期的调整并不会导致市场连续下跌,市场更多地还是以震荡来消化前期获利盘。”
不过,近期部分私募基金已经开始减仓以规避市场大幅震荡的风险。在万家基金看来,7月以来的大盘上涨到目前为止逐步进入寻找卖点的区间。“我们不认为市场会出现快速下跌,但在经历了过去半个月的又一波上升后,继续上升的动力明显偏弱,与此相关的大盘权益、转债仓位可以考虑逐步了结。”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坦言,其管理的基金在9月初就开始减仓。而这并不是特例,一家今年业绩优异的私募基金人士同样透露,旗下基金上周以来加大了减仓力度,其仓位已经从7成调整至3成多。
减仓的逻辑在于,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三季度经济再度回落,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出现了同时减速的局面,虽然此轮行情上涨跟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关系,但如此疲弱的经济数据,不可避免会加剧市场震荡。
上海的一位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表示,股票型基金的整体仓位已经在85%以上,这意味着基金的“弹药”所剩不多。近期指数涨幅虽然不大,但个股在重组、并购等刺激因素下,大幅上涨,市场风险偏高,所以应该需要控制风险。
在其看来,目前的经济基本面以及流动性,都不支持市场向牛市演进,但调整并不意味着此轮行情就此结束,相较而言,结构比仓位更加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流动性表现出明显的“衰退性宽松”,有基金经理认为,来自于地产、基建的资金需求不振,而资金供给在央行定向宽松政策下则相对较强,这种局面延续到明年应是大概率事件。海外流动性也呈宽松态势,美、欧、日“三个水龙头”中只有美国会退出QE,而欧洲和日本将维持宽松格局。从狭义的流动性来看,7月以来随着此轮反弹的演进,新增资金正逐步进入市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时间以来的存量资金博弈结构。QFII、RQFII额度增加并很快被用完,保险资金加仓,基金回补仓位,甚至近一两周还出现散户投资者进场的迹象。
青睐医药消费品
市场急跌之后,基金也开始重新审视其持仓结构,并积极调整配置。在部分基金看来,估值修复到一定阶段后,市场将进入震荡调整,从板块来看,会更加偏好于防御类板块,如医药、消费品等。
深圳的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四季度看好环保、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白马成长会有补涨可能,从增量资金的角度看,这类股票成长性仍可圈可点,今年以来的剧烈调整主要是因为需要消化去年大幅上涨所带来的高估值,而在调整过后买入这类股票没有太多心理负担。
而上海的一位绩优基金经理对记者坦言,前期已经着手调仓,减持了一些涨幅较大的题材股,并增加了医药股的配置。在其看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一些优质白马医药股的动态PE已经不足25倍,估值趋于合理,且面临年底估值切换的机会。在德传医疗基金董事长姜广策看来,医药行业的景气程度在工信部各大工业门类里面是最好的,对于结构性行情而言,有业绩的行业将是结构化中的牛市板块。
一位掌管医药基金的基金经理认为,2014年是药品招标大年,随着招标落地,基本药物和新进医保药物销售放量可期;此外,今年行业热点多,许多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诞生,医药行业新的增长驱动力正在酝酿,而且行业并购大潮的来临也提供了不少投资机会;同时,部分制药企业的估值调整充分,复合增长率已低于市盈率水平,全年来看,存在绝对收益概率较大。个股配置上,继续看好与大病医保和基本药物扩容的相关企业,在估值相对合理的条件下,寻找增长可能超预期的制药企业,同时继续加大对医疗服务相关公司的配置力度。(上海证券报) 740)this.width=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