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李嘉诚卖A股背后:新兴经济体更容易再陷困境

李嘉诚卖A股背后:新兴经济体更容易再陷困境

作者:     转贴自:金融时报    点击数:1388


    “李嘉诚这次连A股也卖了,我们还等什么呢!”在“重心西移”的路上,这位华人首富的新动作再度引发了不少股民的担忧。

    10月31日至11月1日,李嘉诚家族的长和投资将其控股的A股唯一上市公司———长园集团减持4317万股。紧接着第二日,长园集团第二大股东———华润深国投也宣布已减持1100万股。

    总体来看,长和投资已从长园集团赚得盆满钵满。1995年长和投资前身深圳长和实业以2400万元入主长园集团。在2002年上市前夕,长和投资的出资额为3576.03万元,持有4671.53万股,占比62.67%。上市后持股比例被稀释为46.93%。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长和投资持有长园股份为30876.7万股,占总股本的35.75%,市值为19.51亿元。按照长和投资在长园集团上市之时的出资额来算,投资收益高达54.6倍。

    在持股13年后,长和投资开启减持长园股份进程。资料显示,长和投资分别在2008年1月和2010年11月减持137万股和429万股。据测算,两次减持共套现1.65亿元。

    不过就在去年3月,长和投资还表示“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且不减持”的承诺。不过在“重心西移”的整体策略中,这次承诺没有兑现。今年1月、8月、9月三个月份长和投资累计减持10%,加上最近的一次减持,今年以来累计减持长园集团15%的股份,持股比例降至目前的20.76%,累计套现达9.17亿元。加上之前套现所得,长和投资已从长园集团身上获利10亿元以上。

    联想到最近几个月时间内,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相继宣告或将抛售其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物业资产,涉及金额约为410亿港元,而远赴欧洲进行频繁收购,本轮对长园集团的大幅减持被市场解读为是其战略部署中的一步。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李嘉诚是在看空中国,与国外同行减持银行股有一定的相似度。不过,在记者看来,这更是一种商业行为。无论是李嘉诚,还是国外投行,在“低位”入股投资,在“高位”撤出,是再正常不过的投资逻辑。关键是看,我们的企业或银行在引进这些投资者后,是否达到了初衷,如果初衷已实现,减持又何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李嘉诚家族为代表的中国亿万富翁们开始“抄底”欧洲。2010年,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斥资58亿英镑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此后又耗费24.1亿英镑收购了英国水务公司。今年7月份,李泽钜又以6.45亿英镑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WU,三项业务的企业价值超过125亿英镑。短短两年时间,长江集团就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英国媒体惊呼称,“李泽钜几乎买下了整个英国!”

    此外,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也在其他欧洲国家大举抄底,先后购入欧洲多项基建和电讯资产,例如以13亿欧元收购奥地利3G通讯业务、97亿港元购入荷兰能源公司等。据有关统计,2010年以来,长和系在全球市场完成的11笔大收购大多位于欧洲市场,并出售或减持亚太地区回报率偏低的资产。

    在李嘉诚看来,本轮“重心西移”是基于看好欧洲未来的投资机会。“明知现在欧洲这样,但我相信五年后这些业务都有好的增长。”他在去年8月份表示,欧洲政治环境稳定、法律制度健全、资产质量较高,近几年正是投资好时机。

    事实上,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在本轮欧洲经济衰退中也有斩获。据记者了解,浙江一家生产空调调气阀的企业,2009年将其在国际上的最大竞争者收购,并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讲,李嘉诚的“重心西移”与当前各大经济体的现状有关。目前市场上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将更美,欧洲将更欧,新兴经济体将更糟”。其中,“更欧”是指更“OK”。近日,欧委会副主席兼货币与经济事务委员雷恩表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欧盟经济正在接近转折点,为稳固财政和结构改革创造了复苏基础,不过宣告成功仍为时尚早。

    欧盟最新发布的2013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显示,近年来脆弱国家的经常账户持续改善,随着竞争力增加,出口能力提高,预计今年部分脆弱国家经常账户会实现盈余,政府赤字继续减少。预计2013年欧盟财政赤字率降至3.5%,债务率为89.8%。

    2014年债务率将会达到峰值,从2015年开始逐步下降。不过,新兴经济体的前景并不乐观。自从今年5月美国QE3推出的预期产生后,印度、巴西、印尼、土耳其和南非等依赖外部资金的国家,受到了资金流逆转的严重影响。结果是资产价格下跌、利率上升以及增长前景变得黯淡。

    以印度为例,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让这个国家更容易从外部获得资金,进而形成大规模预算赤字,资金流入也推升了汇率并鼓励了过度消费,进而该国对海外资金的依赖进一步加大,资金的大进大出造成了经济的大起大落。更为重要的是,亟须进行的结构性改革被推迟了。

    事实上,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采用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猛药”下去,实体经济快速反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被化解于无形之中。但五年过去了,这些“猛药”的后遗症也逐渐显现,那就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难上加难。换句话说,未来几年内,新兴经济体再度陷入困境的概率会高于欧美国家。

    尽管中国的境况要比其他新兴经济体好些,但面临的经济再平衡难度非常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也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

    资本流动的相对稳定、充裕的外汇储备以及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改革决定,为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调整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有生有死”,意味着企业重组并购将进入一个相对活跃的阶段。对此,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始终相信,金融危机给全世界和中国带来的冲击还没有结束,在彻底结束之前,我们会准备好充分的资金,随时准备收购国内外相关企业。”一家企业的财务总监也如是告诉记者。

(金融时报)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31110125458184.jpg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