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总网:就在“两会”期间、“3·15”消费者权益日之前,这样一个微妙的时间点,“三大运营商约谈腾讯”“运营商向OTT业务收费”“微信免费时代或将终结”等消息像一阵风般突然席卷人们的视野。
所谓OTT,即“Over The Top”的缩写,原意是篮球运动中的“过顶传球”,现在特指互联网企业越过电信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视频、数据等业务。譬如微信、微博这样的OTT业务,运营商在其中只扮演“传输管道”的角色。
财新记者第一时间向三大运营商求证,三家不是称不知情,就是保持沉默,不予置评。“当前,不可能存在三大运营商一起和腾讯约好时间、地点,开会谈OTT怎么收费的问题,”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对财新记者表示,“这可能是一些人根据近段时间中国移动CEO李跃、中国联通CEO陆益民等人对OTT业务的担忧所做的揣测,被人们误读了。”
但各方信息显示,运营商确实越来越紧张OTT。面对势不可挡的OTT大潮,目前电信运营商更多的是迷茫。如何应对OTT业务对自有业务的冲击?如何在此背景下寻找合适的数据流量运营方法?如何与OTT企业一起探索双赢的商业模式?他们都没有想好。
“本质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分配,关键是各方是否愿意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一位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在新的技术、新的事物面前,电信运营商、OTT企业还是需要坐下来好好谈,寻找一种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谣言遍地,以至两败俱伤。”
运营商的算盘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对语音、短信业务有天然替代作用的OTT业务不啻于盘踞在枕边的一只猛虎,其威胁实难忽视。尤其没有固网宽带业务的中国移动,首当其冲地遭遇了OTT业务的替代效应,且其可选的后路寥寥无几。
上述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人士告诉财新记者,一度有人向工信部提出禁用微信的请求,但是工信部并没有同意。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传统通信方式和新型互联网通信方式之间的竞争总体来说是件“好事情”,工信部鼓励竞争。这一表态被业内解读为对OTT业务尤其微信是默许的。
焦虑的电信运营商纷纷转向智能管道,开始精细化流量运营,同时四面出击,在各个方向上寻找新的可能性。“中国移动最为着急,OTT业务对它的冲击是最大的。”一位中国联通人士称,就拿信令资源来说,中国移动的2G网络承载着大部分的数据业务,这套原本按照语音业务设计的信令系统负荷压力肯定超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3G网络本来就考虑了数据业务,且网络使用率并不高,信令资源的压力没那么大。
在这种情况下,三大电信运营商对OTT企业也心思各异。上述中国联通人士称,中国移动无疑是最积极的,希望拉着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一起与OTT企业谈游戏规则,尽快划定各自的边界;但对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来说,似乎还不到与OTT企业交锋的时点,不太愿意跟着中国移动玩。
不过,寻找合适的方式获得额外的收入,仍是三大运营商共同的驱动力。“电信运营商承担了普遍服务的义务,投入很多资源建立基础网络设施,并采用高利润业务交叉补贴的方式弥补成本。现在,微信等即时通信业务确实在蚕食电信运营商高利润的语音、短信业务,电信运营商需要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 独立电信分析师尚斌认为。
据财新记者多方了解,目前电信运营商内部讨论三种方案——一是向用户前向收费;二是向OTT企业后向收费;三是采用分成的模式构建利益共同体。
向用户前向收费,即运营商把握好数据流量定价,经过严格的投入产出比核算,使用户的流量费用高于成本。“为培育市场,运营商的数据业务定价一直低于成本。如向用户前向收费,势必要提高价格,这需要面对很大的压力。而提高价格还需考虑网络利用率的问题,单一提价绝对达不到网络效率最优化。”一位来自湘财证券的行业分析师称。
如若向OTT企业后向收费,首先要考虑的是以什么理由进行后向收费。不少运营商内部人士认为,无线网络资源是有限的,针对不同的OTT业务,可以通过优先放行、保证到达率等服务进行差异化收费,例如微信向电信运营商付费之后,可享受更稳定的网络。不过,这样有可能造成网络不公平现象,中小企业可能因无法付出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研发的应用体验不佳,很难赶超大企业,这样将严重抑制创新。
分成模式则是将电信运营商、OTT企业、用户视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OTT企业为鼓励用户使用自己的业务,与电信运营商达成协议,由电信运营商向用户提供低价的流量,而OTT企业从用户身上获得的收益将与电信运营商分成,以补贴电信运营商的合理利润。在这种模式里,三方都能找到各自的利益诉求点。但是,一旦OTT业务迟迟无法实现商业化,OTT企业就没有能力维持这条产业链的运转。
“现在,电信运营商自己还没有想清楚,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我觉得谈收费还为时过早,关键还是和OTT企业一起找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创造一个新的大蛋糕。”一位接近中国移动的知情人士称。
爱立信中国首席市场官常刚也告诉财新记者,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只是刚刚开始,竞争的激烈化程度还会不断加剧,最终会是一个什么场景仍有待观察。
信令冲击论
上述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现下电信运营商并没有提OTT业务带来数据流量暴增,而提的意见集中在——OTT业务占用大量的信令资源。
“这里的信令资源,并不是指某项业务产生的应用数据流量,而是控制这项业务发生的信息系统。如果把运营商的网络比作一条高速公路,每一项业务就是一辆汽车,不同的应用对数据流量的使用,就相当于不同车型的载重量,载重越多的车收的过路费越多。而信令则是这条高速公路上的红绿灯、路标,控制着车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可以走、按什么方向走、以什么速率走。当终端发送的信令请求超过了电信运营商网络的各项信令资源,就好比红绿灯不停的超负荷闪烁,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网络瘫痪。”尚斌说。
那么,OTT业务是否真的占用电信运营商的信令资源?占用的量是什么概念?上述接近中国移动的人士称,中国移动对微信占用信令资源进行过测试,确实影响很大,甚至超过当年的 QQ,手机QQ在某省贡献的数据流量约10%,却可能耗费掉70%的信令资源。
“从逻辑上讲,像微信这类即时通信类应用,为支持用户实时在线,每隔几秒或几分钟就会向服务器发送信号以重构链接、保持激活状态,很有可能产生大量的信令负荷。尤其手机终端是可以移动的,当很多人聚在一起使用微信,短时间内该区域的信令资源就可能出现拥挤甚至崩盘,”上述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人士称,“从技术上讲,OTT业务对信令的影响是成立的。”
由于微信等OTT业务占用了信令资源,电信运营商就可以向微信收费吗?有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表面上,这似乎顺理成章;但细细深究,这仍是短视行为。即便电信运营商成功收取“信令占用费”,增购设备、扩容网络,一旦用户规模增长或出现用户集群,仍会出现信令风暴。
“在我看来,信令占用或许是电信运营商最容易想出来的、一个还算站得住脚的理由,是未来数据流量差异化收费的试水。实际上,OTT业务真正冲击的是电信运营商的自有业务,就像运营商开了个市场卖东西,OTT业务纷纷来摆摊,一不小心影响了运营商自己摊点的产品质量与销售收入,运营商不甘心,又不能明目张胆地让人家赔,只好找个扰乱市场环境的理由多收点管理费。”上述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人士说。
在这个比方中,所谓“影响产品质量”,主要指由于语音、数据业务共享公共控制信道,而接入允许信道的优先级高于寻呼信道,当一个热点地区很多人都在使用即时通信等OTT业务,在公共控制信道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寻呼信道容量变小,导致语音及短信寻呼信令无法及时下发,从而造成用户无法被叫、无法接收短消息等干扰。
至于影响运营商收入,则是指OTT业务带来的数据流量收入不足以弥补被它替代的语音、短信原有的高收入。“从财报上看,电信运营商的语音收入仍保持增长,但如果没有微信等即时通信类应用,这部分收入会更高。”尚斌说。
中国联通内部人士曾做过一个简单的测算,即打一分钟的电话需要花费0.20元,而按套餐购买1M流量一般不超过0.50元,却可以在音频压缩技术下打四五分钟的电话。在同等的网络条件下,数据业务很可能替代语音业务,运营商收入必将呈下滑态势。
现在,微信、QQ、微博等即时通信业务替代效应已在短信业务层面凸显。根据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两个月点对点短信同比下滑10.6%,短信类信息服务的订购量则同比下跌了18.5%。“未来短信业务量会呈现继续下滑的趋势。”上述中国联通人士说。
“目前人们对语音业务的刚性需求仍然存在,因为微信等即时通信类业务还无法做到高质量的实时通话,短时间内还无法动摇电信运营商的语音利润高地,”尚斌认为,“OTT业务真正的冲击,还在未来,无法预期。”
腾讯的立场
“我们一直在跟运营商保持密切合作,在如何更好地优化通信方案,更好地优化程序,同时能够促进运营商的数据业务发展方面,总体而言效果非常显著。”3月19日,腾讯官方就与运营商的合作现状对财新记者发表上述回应。
此外,腾讯官方表示,目前中国的3G网络完全可以承载心跳信号(指信令),即便是2G网络,在经过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的优化后,目前的基站是完全可以承载的,还没有发现因心跳信号导致通信中断的情况。
腾讯是与三大运营商合作最密切的互联网企业。目前,腾讯的企业级即时通信工具与国内近30家省级的电信运营商单独做了短信网关接入,并有逾百人在专业维护这些网关。
腾讯与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方面的合作素有渊源,双方在“移动QQ”业务上一直执行二八分成原则,作为服务提供商(SP)的腾讯可以拿到短信收入的80%。此外,腾讯还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都开发了基于QQ平台的网络客户服务系统,用户只需要通过QQ平台便能查询、办理各项手机业务。而进入3G时代后,希望通过合约手机销售发展新用户的运营商们,一度热衷于把手机QQ视为其定制手机的标配APP之一,以提升手机产品在软件端的用户吸引力。但自从微信出现并迅猛发展之后,腾讯从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受到了重大考验。
2013年“两会”期间,腾讯一改过去在公关问题上的保守策略,腾讯控股(00700. HK)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北京组织了一场媒体沟通会,回答了几乎每个记者的提问,80%的内容都与微信有关。在谈到微信——这款当下让他投入精力最大的平台级产品时,马化腾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与运营商的关系,不存在抢用户或完全的替代,“合作是大势所趋”。
一位腾讯内部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实时通话在技术上完全没有障碍,但为了维护运营商的“友谊”,微信在运营商的核心业务——话音服务上一直保持着“克制态度”,有意把语音聊天功能做得“不是那么灵便”。
即使这样,腾讯维持与运营商的“友谊”也越来越难。不过,马化腾从未放弃“化敌为友”的努力,一直试图说服运营商转换思路——称微信增加数据流量,其实是“推动运营商从以话音收入为主向以数据收入为主的模式转变”。他承认,用户在移动数据业务上的需求增长意味着运营商要增加成本投入,但运营商的基础网络搭建不能停留在以语音和短信为核心业务的时代。
运营商有关“信令遭遇冲击”的怨言早已经传到马化腾的耳朵里。据财新记者了解,腾讯对内已就此事展开研讨,分析原因,并研究APP本身的优化方案。
同时,马化腾在“两会”期间公开呼吁,“基础网络的铺建应该由国家来承担,而不是运营商”。他用修马路来打比喻,如果整座城市所有马路的修建都让运营商独自承担,则费用昂贵。出于自我利益保护,运营商难免就会有“你一出门我就要收费了,在马路上走路、骑自行车我都要收你费”的念头。
一位腾讯内部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一味从技术层面纠结微信对信令的影响,其实是方向性的错误,“腾讯当下的心态,是希望看到双方通过更高层面的合作实现共赢,冰释前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