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this.width=740>
中国品牌总网讯:10月14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在发布了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和中兴通讯(微博)(9.06,0.01,0.11%)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兴”)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报告后,又收到了许多来电反映两家企业可能又有更多的可疑设备。基于这些来电和投诉,美国国会将对华为、中兴启动第二轮调查。
对此,华为方面暂时没有作出回应。美国国会的此番表态距离其发布报告尚不足一周。
10月8日,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美国国会众议院发表调查报告,称华为和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尽管报告中并未提供确切证据证明其结论,但报告强烈建议美国政府、主要网络运营商都不要采购华为、中兴的设备,并建议阻止这两家企业在美开展投资贸易活动。
美国众议院的接连表态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华为、中兴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前路多艰。
华为的“狼性文化”
华为和中兴都是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企业。近几年两家公司的营收都是海外市场营收大幅高于国内市场,均占到总营收的2/3左右。
纵观两家公司的发展史,都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以华为为例,任正非曾有过10余年军旅生涯。退伍后于1988年创立华为公司。在公司管理上,雷厉风行的任正非同样奉行“军事化管理”的风格,其本人也被外界称为“军人总裁”。
军事化的管理和民营企业强烈的危机意识,成功地为华为塑造了“狼性文化”,华为的发展异常迅猛。1996年,华为开始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逐渐地,非洲、大洋洲、欧洲都有了华为开疆拓土的身影。
2011年华为的全年财报显示,华为实现营收2039亿元人民币,国内市场营收655亿元人民币,海外市场营收1383亿元人民币,海外市场营收占总营收的68%。
不过,得北美市场者,得通信设备网络的天下。在电信市场发达的欧洲站稳脚跟后,为了在占据全球电信市场份额50%的美国开疆拓土,2001年,华为在美国科技公司扎堆的德克萨斯州普莱诺,设立了美国公司总部。
然而,随后的几年内,华为在美国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03年,华为突然间声名鹊起,不过这次华为是以被告的身份为美国公众知晓的。
2003年初,全球最大的企业网络设备商思科一纸诉状将华为告上法庭,指责华为侵犯了其知识产权。尽管一年半后双方以和解收场,不过却让美国公众在看待华为时戴上了有色眼镜。
一位美国民众对法治周末记者如是描述华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感觉这是一家不太尊重知识产权的企业,他们窃取技术、倾销廉价产品、不公正对待劳动者。”
为了拿下美国市场,华为期望在美国设立机构安营扎寨后,能从外围合同中取得突破,最终进入主流运营商市场,为此华为不断加大对美国的投资,包括更多地雇佣美国本地人、加大研发投入、采购美国公司的软件、芯片、服务等。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华为美国公司员工已增加至1700人,其中当地雇员超过1000人;截至2011年,华为在美国累计的研发投入超过8亿美元;仅2011年,华为就采购了价值6.6亿美元的美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
可以说,为了博得美国政府和公众的好感,华为痛下血本。然而,“傲慢与偏见”似乎从未远离华为。在此次美众议院发布调查报告之前,美国就多次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限制华为在美国的扩张。
2007年、2008年,华为两次试图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公司,就因美国政府的所谓“国家安全”的担忧而放弃;2010年,华为竞购2Wire公司、摩托罗拉(微博)移动网络部门,也未能获得美方批准;2010年,因担心“中兴和华为与中国军方关系密切”,损害美国国家安全,两家公司最终无缘竞标美国电信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的一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2011年,华为收购美国通讯技术公司3Leaf,最终也因类似的缘由而功亏一篑。
“(华为的全球)战略布局,我们唯一觉得困难的是美国。”2012年年中,在一次半公开场合,任正非罕见地表示了华为进军北美市场的艰难。
跌跌撞撞的发展使得华为很难在美国市场收获靓丽的业绩。华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华为在美国的销售收入为13亿美元,较2010年的7.6亿美元增长了71%。尽管看上去收入不菲,不过这仅占华为全球营业收入的4%。这与美国市场占据全球电信市场份额20%的蛋糕极其不相称。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1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约有9亿美元是来自手机等终端产品的销售,在华为看重的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市场,华为几乎交了白卷。
被扣上“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帽子的中兴公司也几乎是同样的遭遇。中兴2003年就进入美国市场,不过发展也是举步维艰。
为了在美国获得一个宽松的环境,华为、中兴不得不效仿竞争对手思科的做法——游说。自去年11月接受美国众议院调查以来,华为已经聘请了6家游说公司。根据美国参议院的记录,华为2011年在美国的游说支出为42.5万美元,为历年最高。而截至2012年上半年,华为在游说方面的支出已达82万美元,再创新高。
2011年10月,中兴公司聘请了一位民主党议员的前任助手,该助手作为专职的游说员工已经注册为中兴的内部员工。根据美国参议院的记录,中兴今年上半年在美国的游说费用达到了8万美元。
政治需要还是商业利益
美国众议院在美国大选白热化的当口推出了这样一则报告,推出的时点让外界浮想联翩。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郭宪纲就认为,众议院的这份报告和美国大选有一定的关联。
“美国在今年大选中,罗姆尼指责奥巴马在和中国经贸关系中表现太软,因此奥巴马也必须在这方面要做一些事情来显示他不像罗姆尼所说的那样。也有出于为他大选拉票的这种考虑在里面。”郭宪纲说。
对此,资深通讯专家项立刚(微博)则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尽管调查报告同美国大选有关联,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更多的是华为、中兴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势崛起让美国的企业感受到了威胁。
“华为和中兴现在在通信领域专利的申请方面都是世界第一,技术水平不逊于思科等国际通讯巨头。然而这些通讯巨头的人力成本是华为、中兴的好几倍,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在国际市场很有竞争力。”项立刚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在企业IT市场,思科是全球当之无愧的老大。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华为企业业务合同销售收入为38亿美元,甚至不足思科此类业务的十分之一。不过2011年华为重组了企业业务,规划在企业IT市场大有一番作为。
目前,在企业IT领域,美国占据着全球近50%的市场份额。2011年以来,华为加大了在北美市场的服务、产品和公关等方面的拓展力度,如果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势必将打破思科在该领域的垄断优势。思科显然需要对这位强劲的竞争对手保持高度警惕,通过游说守护好自己的“自留地”似乎势在必行。
有媒体分析认为,此次调查报告的幕后推动者就是思科。就在美国众议院调查称华为、中兴两家公司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后,思科于10月11日出面指控华为在2003年的侵权案件中存在虚假陈述,并指责华为抄袭、盗用了思科代码。与此同时,思科还单方面终止了与中兴长达7年的销售合作伙伴关系。
通信业资深人士刘启诚与项立刚持类似观点:“美国人真正担心的是华为这样的企业如果进入美国市场,以它的狼性企业文化和进取精神,不出几年,美国IT企业在硬件上将无立足之地,未来在软件和应用市场上也将面对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对美国人来讲,这才是真正的恶梦。”
“国家安全”魅影
项立刚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其实每个国家都会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但是中国尚未对美国高科技公司设置销售障碍。包括思科、IBM(微博)、微软(微博)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已广泛进入中国的政府、银行、教育和家庭通信市场。
国内主流媒体的观点多认为,此次针对华为、中兴两家公司的调查是竞争对手操纵政治人物所为,而政治人物为了选票选择了拿中国公司开刀以取悦选民。而开刀的理由便是非常模糊又极具杀伤力的缘由:“国家安全”。
其中对华为而言,其总裁任正非的军旅生涯就是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反复思量的要素,这也给一般的美国民众以“华为同中国的军队存在联系,且受到军队的利用或控制”的印象。
2012年以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委员多次前往中国,参观了华为和中兴的产品线以及制造工厂,并密集拜会两家公司的高管以了解情况。
2012年9月13日,委员会举行了一场听证会,华为和中兴分别派出副总裁丁少华和朱进云出席并发表证言。华为副总裁丁少华在听证会上表示,在安全问题上,华为已经创建和实施了全球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我们聘请了英国政府的前首席信息官约翰•萨福克官作为全球网络安全官,负责华为的网络安全策略和管理并监督实施。在解决网络安全上,我们已经建立了最好的政策和流程的做法。以前网络安全是一个事后的想法,相反,它是我们日常业务的一部分,这是我们DNA的一部分。”听证会上,丁少华言辞恳切。
朱进云也否认在公司电信设备中设置间谍代码,并坚称其在进军美国市场的过程中不会给美国带来安全威胁。
不过,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这次调查听证的“结果并不理想,美国国会议员们对华为和中兴的疑虑丝毫未减,反而对这两家公司代表在回答一些具体问题时‘打太极’的做法很恼火”。
《华尔街日报》认为,华为、中兴两家公司在美国受阻的核心原因还在于被怀疑中国政府对其有某种程度的参与(比如政府拥有股份、决策权等)。虽然华为屡次解释说公司由员工100%拥有,但由于股东情况以及其运作都不透明,仍然难以取信于人。而中兴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它的政府背景和目前政府的持股是众所周知的。
那么“国家安全”在美国是否有一个法律定义呢?美国著名投资策略专家、游说律师布鲁斯•J•海曼此前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特意强调:“没有定义,美国的立法者在立法时故意没有设定这个定义。”
不过布鲁斯表示,在“国家安全”的边界问题上,美国设定了4个因素共交易者考虑:向美国政府提供具有与国家安全相关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提供可能暴露国家安全薄弱环节的产品或服务,如网络服务;提供能获得机密信息的交易;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交易。
如此看来,想在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产业领域有所突破的华为、中兴与这4个因素几乎都有交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会对这两家中国公司颇为苛责了。
其实美国公布调查报告后,其影响已经波及到国际社会。加拿大就暗示华为可能被排除在加拿大政府网采购计划外;英国议会情报与安全机构也在本月12日宣布,正“全面审查”华为,以评估其是否适合参与美国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华尔街日报》指出,作为一个占据着战略行业顶端、世界数一数二的电讯设备商,如果要进入美国电讯市场,改进透明度将是华为、中兴“绕不过的坎”。
在改进公司透明度方面,同已经上市的中兴公司相比,华为作为非公众公司所面临的压力似乎更大。就在此次调查报告公布前后,有消息称为了提高公司在国际市场的透明度,华为正准备赴美IPO,不过该消息并未得到华为方面的确认。
“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努力投资于美国。在未来10年内,我们希望华为能融入美国市场。”丁少华如是期待。估计这也是诸多想打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高科技领域的中国企业的共同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