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狼”性淡化
商务部内贸流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外零售企业格局骤变,多少“有些令人吃惊”。他表示,当下外资零售企业正在进行战略性、结构性调整,关闭一些门店属于正常现象。
虽然各方忙着辟谣,但仍反映出一个客观现实:外资零售企业并非那么可怕,“狼”的“爪牙”好像渐渐钝化,失去锋芒。极富侵略能力的“狼性”淡化不少。而早前有关外资零售已经占据中国市场60%以上份额的传言不攻自破,本土零售企业,蓄势待发,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家乐福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对中国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以及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同时也成为培养中国现代零售人才的摇篮。但家乐福由于早期违规开店,管理事故,收取“通道费”等等弄虚作假的恶劣行径,也给家乐福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
零售物流与信息系统专家、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钟升表示,中国市场与欧美有较大差异,欧美市场的“游戏规则”几十年如一日,稍有变化,消费者就“不买账”。而在中国,新手段用了没几回,大家的注意力就已经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为此,他还总结了外资零售企业为何在华遭遇困顿的六大原因。
第一,原有的贸易优势逐渐丧失。过去,中国高端消费者对外资超市趋之若鹜,现在“本土品牌的高端超市里什么洋货都有了”,外资零售企业的商品优势也就慢慢消失了。
第二,中国近年来的商业租金成本大涨。
第三,外资零售企业所享受的选址和税收方面的行政“照顾”不复存在。原先家乐福在中国的“擦边球”打得很漂亮,各地政府也给予其各项优惠,不但提供最佳商业地段,还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而现在,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已逐步形成,家乐福等外资零售企业已明显感觉“失宠”。
第四,经营问题。英国易购收购台资乐购,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家乐福兼并石家庄等地的超市,但消化成本太高,盲目扩张使其难以提高整体经营水平。加上网购冲击,零售行业总体而言缺乏创新,难以长时间抗衡。
第五,资金问题。无论是家乐福还是易购,由于欧洲本土出现金融危机,“弹药”不足,拉了其海外业务的“后腿”,无法为中国市场输入更多资金。本土零售崛起带来挑战,本土零售企业的融资平台丰富,现金流顺畅,不缺钱,这对几大外资零售巨头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第六,人才流失严重。外企一度成为民企的人才培训中心,而后者给专业人才的待遇比外企更高,从而造成人才流失。
本土化融入,创新式发展
“比如家乐福在全球市场全面收缩业务,并面临诸多挑战这说明,作为全球零售企业的老二、倡导新型现代零售模式的家乐福,也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洪涛认为,相比之下,肯德基就是不断创新、调整服务产品的“典范”,能够不断推出适合中国本地人口味的食品。
另外,四面出击、扩大转移也是外资零售企业的通病。同为零售巨头的沃尔玛,业务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同时实行多业态经营,毫无计划的盲目扩张让管理层疲于奔命,难以冷静思考自身定位和面临的问题。
钟升则认为,外资零售企业要在中国生存发展,必须适应本地市场快速变化的复杂经营环境,尽可能快速融入当地市场。要学会实行差异化竞争,特色化经营。
资金、技术、人才这“三驾马车”,对外资零售企业而言缺一不可。眼下的外资零售企业,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均可谓是捉襟见肘,但其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技术优势犹在,仍大有可为。
实际上,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仍不乏亮点,比如,欧美奢侈品企业就在中国赚得钵满盆满,而它们并未采取快消品的发展路径。
另外,与家乐福等大卖场遭遇的困窘相比,日资的全家、7-Eleven等便利店,抓住了机遇,“船小好掉头”,能够迎合市场快节奏的变化,发展非常迅速。
当记者问及在中国内地连锁零售市场雄踞第一的台资高鑫集团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时,钟升总结道:“本土化融入,创新式发展。”
他表示,大润发的高层负责人,早先就曾帮助万客隆拓展在华业务,对中国大陆市场情况了如指掌。此外,由于与大陆“同祖同根”,他们对复杂情况的应对比欧美企业高效、灵活得多,因而业务经营得顺风顺水。
再则,这类台资零售企业更有创新精神。大润发等大卖场经营业态取法于家乐福,但青出于蓝,它们不拘泥于家乐福的经验,而是设法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因而无论是选址还是商品组合,其大卖场的经营都更加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