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百货业要学会联营和自营并举

百货业要学会联营和自营并举

作者:     转贴自:中国时尚品牌网    点击数:1748


  探市

  穗百货三种自营模式谋转型

  “广百将从珠宝代理开始起步尝试,未来考虑其他领域的代理合作,如服装、手表品牌。”广百股份董事总经理黄永志表示,代理后首期开设的六福珠宝专柜将率先进驻广百百货太阳新天地店、东山店、河源以及揭阳店。

  据悉,目前百货业多以联营扣点模式,通过返点、通道费实现盈利。“目前传统百货业的品牌经营主导者实为品牌厂商,并非百货公司。”邓国坚表示,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联营模式是由进驻百货店的品牌商控制货品的进、销、存,商品定价权包括卖货的员工都属于品牌商。

  然而,今年宏观经济下行,在客源、整体购买力、消费意欲三重下降的冲击下,促销价格战频频开打,利润越来越薄,传统百货联营“二房东”走到了瓶颈期。而广百、广州友谊近期发布的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广百营业收入虽然同比增长5.38%,但利润总额下降9.43%,而广州友谊利润总额同比也下降4.94%

  “穷则思变,危则生机。”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今年传统百货寻求转型更加迫切,开始向上游进出货环节要利润。

  从最近广州百货转型动作来看可分为三类,一是加大自有品牌开发力度,如天河城百货推出自有品牌;二是购销经营,前几年广州友谊就尝试对海外品牌一些商品买断经营,今年将加大力度;三是新一轮的代理制,如广百联姻六福绕开中商代理商。

  黄文杰指出,转型回归自营既可掌控商品质量和定价权,又可避免同质化竞争,更快满足消费者需求,更重要的是利于锻炼出一批决策型团队员工,何乐而不为?

  析因

  重拾中间商利润 加大异地扩张筹码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出厂价与终端价之间差价的大部分都被中间商垄断,百货的利润并不高,广百从“联营”的“二房东”角色变身自营,意欲重拾中间商利润。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目前中国百货业毛利率在17%左右,而国外同行因为有商品自营能力和自有品牌开拓能力,毛利率达到30%。

  海印集团副总裁陈文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服装为例,服装厂家给一级代理商或区域代理人出厂价为零售价的3至4折,而中间代理商给百货商场是6至7折,在不打折的情况下,百货公司有3成毛利,这样厂家、代理商、百货公司毛利分成比例为4:3:3。

  而百货促销战频频开打,百货很难拿到3成毛利,且每次促销都要和代理商谈判,各自让利。而广百签订代理协议后,撇开中间商,不仅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利润,在促销时让利空间也更大,且可以获得六福在产品、渠道上给予的大力支持。

  “广百新的品牌合作模式还有利于跨区域的门店扩张。”在黄文杰看来,广百此次回归代理自营,并不是重拾中间利润那么简单。他指出,随着近几年商业地产热,商业项目、百货店骤增,导致市场成熟度高优质品牌资源供不应求,同时代理商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局部品类上的垄断。而很多品派目前仍采用经销商体制。

  “在跨省或新区域,这些代理商很难和百货一起撑场。”黄文杰表示,广百虽然在本地网点资源丰富,拥有与经销商谈判的雄厚筹码,但一旦出了广东省,其供应商优势难存。而通过签约代理一批有影响力品牌,就有了捆绑品牌异域扩张的优势,如万达广场订单式地产模式,万达开到哪,捆绑的品牌商就跟在哪里。

  六福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王巧阳也表示,广百与六福结盟战略合作伙伴后,如有意向,广百跨区域门店也可以代理六福品牌。

  挑战

  代理大品牌难控主导权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联营,百货业“二房东”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其构建的招商系统、运营管理、财务系统等已经成型,自营模式带来的将是系统性的变革。

  邓国坚指出,任何变革模式都有风险,百货转代理自营可从单个品类入手进行“实习演练”,另外要弱化原有的招商系统,强化以自营采购为基础的门店管理和考核机制;这方面可借鉴日本百货业,进行“自主编辑卖场”,在联营的基础上进行卖场的调整和布局,从而实现差异化经营。

  而直接代理品牌是实现自营模式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现有的商品流通体系之下,大多数品牌尤其是强势品牌都有一套非常独立的行销体系,目前六福在广东有320个代理商,若让百货公司代理买断且价格很低,势必打破原有的价格体系,经营风险在所难免。

  对此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代理成熟性品牌和成长性品牌,两者各有利弊。成熟性品牌在市场有一定知名度,消费者认可度高,稳定性强,代理风险会低些,但包括定价权在内的主导权难以把控;而相对较弱势的成长性品牌发展潜力大,利润空间也大,但需培育市场认可度。

  他建议,可首选相对弱势的品牌进行自营试水,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再逐渐地推广到其他品类,也可两种品牌按比例进行尝试,尽可能降低风险。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百货完全实行自营难以实现。“过去百货只有几千种上万种商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百货公司的职能仅仅是组货的作用,自营问题不大。但现在有几万种商品,几十万种商品,哪些好卖?哪些会滞销?很难判断,自营的风险要大得多。”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彭强表示,买断自营还会产生库存、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基于多方面的因素,自营制很难成为百货业的主打。

  观察

  是时候“两条腿走路了”

  经历了近20年的黄金发展期后,中国百货联营制走到了十字路口,尤其是近几年来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百货业客流明显下降,上半年零售业业绩普遍惨淡,百货业回归自营模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其实,上世纪90年代初之前,我国百货业完全是采用自营模式,当时国内物资短缺,还处于“卖方市场”,商场采购的商品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90年代以后,随着商品日益丰富,百货业为了转嫁经营风险,开始尝试引进品牌进驻,自己只负责提供场地和服务,然后从交易额中拿回扣,逐渐演化为如今流行的联营模式,百货店逐渐变身为“二房东”。

  应该说,联营模式对百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而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联营模式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百货店、购物中心都倾向于引进市场成熟度高、效益好的品牌,导致百货千店一面产品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租金、人员等经营成本大幅上涨,百货业利润越来越薄,再加上电商的冲击,百货业转型迫在眉睫。

  不过,百货业回归自营不能一蹴而就。由于二十多年“二房东”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百货业因此构建的管理流程、经营模式已经被反复执行,固化了。

  而采取一刀切买断自营,将会是系统性的变革,企业将面临重大风险,品牌、资金、经营能力等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因此,百货业是时候要学会联营和自营并举,“两条腿走路”,不妨在部分品牌尝试自营,然后逐渐将自营比例提高,循序渐进地完成“华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