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李嘉诚勾画海外版图,豪掷两千亿港元攻城略地

李嘉诚勾画海外版图,豪掷两千亿港元攻城略地

作者:     转贴自:新浪    点击数:3710


  中国品牌总网讯:李嘉诚的长和系企业近年在内地发展显得缓步审慎,房地产成为宏观调控的对象,零售、港口业务则受到需求不振、人力成本上升等负面影响。但趁着经济危机的肆虐,李嘉诚过去两年豪掷近2000亿港元在海外攻城略地,在获取稳定收益的同时,李氏海外大举收购也为其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带来新的潜在机遇。

  华人首富李嘉诚在香港坐拥庞大产业网络,“在香港每花出去一块钱,就有五毛钱进了李嘉诚口袋”的比喻广为人知。然而当这位老人近期披露了他的遗产分配计划,屡屡成为财经甚至娱乐版的热门话题,才让不少人得以初窥长和系广阔的海外版图。

  99%资产遍布全球53国

  上月25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基建等三家公司,斥资77.53亿港元收购英国天然气供应商、八大配气网络之一WWU,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的市场,供应1/4人口的天然气,再度引发外界“李嘉诚买下英国”的惊呼。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掌控的长江基建在过去两年已斥资近2000亿港元,将英国大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收入囊中。

  李家的“收购旗舰”和记黄埔(69.8,0.75,1.09%,实时行情)更是欧洲移动网络的最大亚洲投资方,旗下的Three目前在意大利、英国和瑞典等欧洲国家都有业务,其对占据奥地利市场1/4的电信商Orange的全面收购,也已被欧盟委员会启动有关调查。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近日还证实,集团正在洽购曼彻斯特机场。

  李家的海外版图远不止欧洲,早在1986年李嘉诚已买下加拿大三大石油公司之一赫斯基;2003年李泽钜又斥资6.5亿加元(约38亿港元)取得加拿大航空公司31%的股权。根据长和系披露的资料,2011年度欧洲和加拿大业务占和记黄埔收益总额的比例分别高达42%和16%。

  霍建宁表示,和记黄埔集团今年将继续增加欧洲投资。而李嘉诚则在数日前的记者会上直言,“两年内99%的资产将分布于全球53个国家”。

  与过去三年中李嘉诚父子的海外扩张相比,长和系在内地发展的步伐越发谨慎。虽然在海外全面开花,长和系在内地的发展依然以房地产开发、港口等为主,投资额更远不能与前者媲美。在过去的一年中,长实及和记黄埔共在内地只投得共65.54万平方米的5块土地,比上一年度下降约13%。

  欧洲扩张 内地审慎

  无可否认,经济危机是李嘉诚海外“抄底”的一大诱因。

  2008年初李嘉诚就曾多次预言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中国内地也陆续套现股票,甩卖房地产项目,回收资金逾200亿港元,当年10月开始更叫停所有长和系正在考察洽谈的投资项目,冻结所有未落实的投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9年下半年。次级债危机逐渐平息后,2010年起欧债问题令欧洲经济探底,成为了李嘉诚启动“抄底”的契机。

  虽然一掷两千亿,但李嘉诚每项海外收购都推进得十分谨慎,分析人士称为在欧债危机肆虐的经济低潮期“捡便宜货”,外界普遍认为,当经济出现周期性回升,这些项目回报必然十分丰厚。事实上,集团旗下长江基建从去年开始,欧洲业务的盈利已一直高于市场预期,尤其在英国业务带动下,长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再突破性地增长18%,至46.9亿港元。

  除了“抄底”之外,另一个李嘉诚并不经常正面提及的因素,是这些投资所在国度的体制优势。

  李嘉诚在今年初的业绩会上曾表示,自己并非对英国情有独钟,“无论什幺项目,只要是在政治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地方,都有可能投资。”作为最早进入内地、与中央关系最密切的港商之一,李嘉诚这番表述立刻被解读为对内地投资态度的微妙暗示。

 

[NextPage]

 

  长实董事总经理甘庆林随后也曾解释,奉行英式制度的国家“一切运作都有规矩”,对基建等受管制行业有高透明度及利润保证,因此是集团投资的重点目标。长建主席李泽钜近期与分析师会面时,也透露未来主要在英国、澳洲、新西兰和加拿大寻找投资机会,理由是它们有“Well-established Regulatory Regimes(完善的监管体制)”。

  反观长和系多年来在中国内地除了房地产开发,也曾尝试投资于电信、电厂等领域,但却鲜有斩获。显然,李氏父子专长的供电、水务、燃气等基础公用事业领域,内地也并没有让其涉足的机会。另一方面,长和系在内地主力发展的房地产投资近年来更成为宏观调控的对象,零售、港口业务则受到内外需求不振、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行业竞争加剧等负面影响。

  有外资行分析师表示,李氏所收购的欧洲业务的收益与通胀挂钩,能为集团带来稳定的收入,有助于弥补旗下波动性过大的房地产等内地业务,也被作为在其它不稳定的新兴市场投资的保障。

  港企角色:引进来与走出去

  李嘉诚绰号“李超人”,以投资策略总是先人一步而著称。长和系大规模的海外收购,除了贡献更稳定的盈利外,也将为他的王国带来的巨大的潜在机遇。

  中国工商银行(4.56,0.00,0.00%,实时行情)上月底发布公告称,已完成了收购香港东亚银行(28.45,0.35,1.25%,实时行情)美国业务80%股权的交割,正式控股美国东亚银行,即将更名为工银美国,这也是中资银行实现对美国银行业的首次控股权收购,标志着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下迈出了新步伐。

  内地经济起飞30年,过去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步入转型期,港商与在内地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也即将走出“回乡办厂、投资房地产”的“引进来”阶段,迎来更深远的合作机遇。今年6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港前夕,公布了中央进一步支持香港的六方面措施,其中明确提出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

  业界人士强调,这一提法的意义在于,并非仅指内地企业以香港作为基地或跳板走向世界,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利用香港企业的国际金融、商业等多样联系、条件,联合和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

  在不久前港府中央政策组举办的一次研讨上,全国人大常委、经济学家辜胜阻(微博)指出,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区位好、有市场优势的条件“借船出海”,可以是香港企业前面走,内地企业后面跟,由香港企业探路先锋,这样可以规避政治风险。他并举出香港东方明珠创业(0.6,0.00,0.00%,实时行情)(现称东方明珠石油)2007年收购美国犹他州天然气70%的股权,然后中石化跟进开发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作为例子。

  香港“制衣大王”、政协常委陈永棋也认为,香港企业有数十年收购公司的经验,将有助于减少中国内地企业的海外收购的阻力,双方若积极联手定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未来能够在内地企业“走出去”大潮中迎来合作机遇外,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家曾渊沧认为,李嘉诚海外收购策略更是香港企业家中最成功的例子,也非常值得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对外投资方法上向其“取经”。

  曾渊沧指出,李嘉诚获取最及时收购信息的来源在于外资银行,他与汇丰银行的深厚关系始于几十年前从英资手中收购和记黄埔。汇丰等外资行拥有大量各类海外企业资金需求的一手信息,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应当善加利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外资行云集的优势。另外,李嘉诚在他的企业中大量任用外国人,“以洋制洋”,尤其是香港本地的外国人来助他打天下。中国政府和企业也须重视并物色这类人才,作为进军海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