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总网讯:2012年8月2日,深圳发展银行大厦32楼会议室,往日空白的主席台背景板,戴上了“平安银行”的大红花。
当面色凝重的肖遂宁,与马明哲的银行管家理查德·杰克逊正准备为深发展更名平安银行揭牌时,“嘭”的一声,主席台上的装饰花掉落一地。新平安银行的董事长与行长面对镜头,略显尴尬地拉开红幕,并握手示意。
从这一刻起,深发展结束了25年的使命,23岁的“000001”将带着“平安银行”的马甲继续行其A股K线传奇。
“平深恋”3年长跑结束,两行整合正式完成。此时,最应该高兴的莫过于这宗“中国最大金融并购案”幕后舵手——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但当天他并未现身。
至此,马明哲为之奋斗近十年的银行梦,终成现实。带着“为了公司发展情愿给人下跪”宿命般的执着,马明哲的“金控帝国”之路走得如此惊心动魄。
“他能看到远景。他所看到的世界是别人看不到的,他所想到的事情是别人想不到的。”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曾向媒体如此评价他的老板马明哲。
的确,“上山下乡时的确当过司机”的马明哲,方向感非常准确,精准地把握着平安集团的方向盘一路疾驰。连他的竞争对手们,也不得不小小翼翼地为他让路。
过去十年,马明哲为什么能与中国众多银行产生绯闻,并先后让其中3家银行戴上“平安银行”的帽子?“000001平安银行”52.38%股权1.37万亿银行资产路径是怎样的?
保险吞并银行的大案,在中国并不鲜见,为何马明哲能三次得手?
答案,在历史的背面。
3家“平安银行”
2011年8月1日晚间,深发展公告称,经银监会批准、工商登记管理机构核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发展)自2012年7月27日起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平安银行),经银行申请,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原深发展证券简称自2012年8月2日起变更为“平安银行”,证券代码000001不变。
深发展已经是过去十年中,中国第3家更名为“平安银行”的银行了。
9年前,2003年12月,平安联手汇丰酝酿收购福建亚洲银行。2004年,该交易完成时,福建亚洲银行即更名为“平安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以保险品牌命名的商业银行。
这是马明哲银行资产的第一个试探步。但作为中外合资银行,福建亚洲银行的业务范围被限定在福建和上海两地,且规模很小,只能开展外币业务,平安希冀的能与保险客户产生协同效应的信用卡业务受到限制。
马明哲不可能止步于此。此后几年,马明哲和平安不断与珠海商业银行、广州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传出绯闻。
2006年,平安集团击败渣打、东亚等多个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中国第一家城商行——深圳市商业银行;2010年,平安再次从与中国人寿(18.58,-0.21,-1.12%)、中国移动(微博)的竞争中突围,接过新桥的枪,成为深发展的大股东。
收购第二家银行深商行时,就涉及到整合的问题。2006年,马明哲从花旗请来参与七八次金融机构并购案的理查德·杰克逊担任深圳商业银行行长。
同为深圳的金融机构,平安集团并购了深圳本地两家银行,尽管深圳市的政策是放开政府对银行的控制,但也希望新银行名称能保留“深圳”二字。如果说在深商行更名的博弈中,深圳市还争取了缓冲的空间,那么深发展的更名博弈,马明哲完全占据上风。
2007年,平安银行(福建亚洲银行)并入深商行,同时深商行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2009年再次更名为平安银行;同样,平安银行(深商行)在平安集团收购深发展时,作为对价并入深发展,深发展也更名为平安银行。
平安集团表示,平安品牌在全国皆有知名度,更名为平安银行有利于借助和发挥控股母公司在品牌、客户、渠道、产品、服务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业务。
从合资银行到城商行,再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马明哲银行资产不断做大的路径就是逐步收购整合,在小银行的基础上,再谋求更大的银行资产,最终完成整合合并,并带上“平安银行”的标签。
“平安的手法就是以小博大,就像丈母娘钓女婿一样,先从非亲生的变成亲生的,然后再去钓非亲生的,最后又变成亲生的。”原平安银行(深商行)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马明哲十年银行资产账单
十年,银行资产从无到有,目前平安集团已经拥有一张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牌照,2012年一季度,深发展总资产已达1.37万亿。十年中,马明哲的银行资产是如何做大的,账单明细如何?
2004年,受《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的限制,平安集团直接收购商业银行,法律障碍较大,最终平安集团以旗下平安信托持股的方式收购福建亚洲银行,绕开了法律障碍。平安信托先与汇丰一起,各斥资2000万美元,收购福建亚洲银行50%股权,然后再增资2300万美元,使持股比例达到73%。此次收购,平安信托的成本是43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合计人民币3.56亿。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的“国十条”,放宽保险资金投资范围,为平安集团进一步收购商业银行提供了可能。
2006年年中,平安集团斥资10.08亿,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财政局等11家国有股东手中,以1元/股的价格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10.08亿股股份,占深商行总股本的63%。
2006年底,深商行向平安集团以1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39.02亿股,深商行总股本增加到55.02亿股,加上收购部分小股东股份,平安集团合计持股达49.17亿股,占深商行总股本的89.36%。平安集团此次交易成本为39.09亿。
近90%的股权,均以1元/股的价格获取,让深圳市政府和平安当时均受到质疑。“深圳市政府想逐步减少对国有金融机构的控制,在不赔钱的情况下脱手就行了。”深商行某老员工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当时深商行的资产质量并不差。”
2009年,更名后的平安银行斥资45.95亿,以1.58元/股的价格,按每10股配5.79股向全体股东配售31.62亿股。由于整合福建亚洲银行,平安集团持有平安银行的股份比例达到90.75%
“作为财务投资者,大家都知道,新桥早晚会把自己持有的股份卖出去的。”2009年6月,时任深发展董事长纽曼表示,“一个私募基金从托管方面来讲,有责任把深发展还给他们的投资者。”
事实上,当年平安与新桥早已开始谈判。当新桥投资期达到5年的承诺时,双方签署交易协议。
2010年5月,中国平安(微博)(44.16,0.11,0.25%)以向新桥定向发行2.99亿股H股作为对价,受让了新桥持有的深发展5.20亿股股份,交易成本约合人民币167.95亿。一个月后,平安寿险斥资69.39亿,以18.26元/股的价格,认购了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3.8亿股股份。
平安从新桥手中拿到深发展股价比后面定增价格高出76.88%,而新桥火速减持中国H股股份后,投资深发展6年获利超过6倍。
平安收购深发展此举,可谓是“不惜代价”。
“如果财务上没有投资价值,我是不会收购深发展的。”马明哲表示,“当然,战略比财务更重要。”
2011年7月,中国平安以持有的平安银行(原深商行)90.75%股份及26.92亿现金,按17.75元/股的价格,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16.39亿股股份。
本次交易完成后,平安集团共持有深发展26.84亿股股份,占比52.38%,按照2012年8月1日15.16元/股的收盘价计算,对应市值406.89亿。
过去十年,马明哲银行资产的成本共计362.94亿,浮盈43.95亿。而按照对价时,平安银行(原深商行)股价291亿计算,平安集团投资福建亚洲银行和深商行的成本为98.68亿,8年浮盈165.4亿。
2011年8月,深发展拟向中国平安定增募资不超过200亿,交易完成后,平安集团对深发展的持股比例将达到61.36%。目前,该交易尚未得到监管批准。
谁在为马明哲让路?
[NextPage]
当很多人蜿蜒辗转地为求一张银行牌照而不得时,马明哲却注销掉2家银行牌照。马明哲为什么如此挥霍?
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页管理”的原则。
在这种基调下,尽管马明哲意识到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的趋势,但却不敢直接将金控集团的设想摆上台面。“如果提得这样明确,和主调唱反腔,你根本都不能够存在,更别说达到目的了。”与马明哲共事22年的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说。
但是,最终马明哲还是打造了混业经营的平安金控集团,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牌照一个不落。
是谁在为马明哲让路?
2008年,香港媒体报道称,中国平安集团在2004年H股上市期间,曾向国家领导人及其亲属赠送股票或贱卖股票。而上市所募资金,正是平安收购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我们对这种言论非常愤慨,这是一种恶意诽谤。中国平安自成立到现在20年来,从来没有向任何领导或领导亲属赠送或低价销售股票,所有都是非常公平的,从来也没有赠送任何一毫一厘的股票。”马明哲在2008年7月17日中国平安的股东大会上说,“平安上市在十年前就开始准备,一切上市运作都是按照法律和法规严格要求。”
如果没有人让路,那么谁在为马明哲开路?
马明哲第一个开路人,非1993年入股平安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莫属。在国际股东的引导下,尽管彼时平安还是一家单纯的商业保险公司,但是马明哲已经意识到,打造综合金控集团才是平安未来之道。
“枪打出头鸟。你要是随大溜吧,也没什么压力。但是你要想有所作为,走到大溜前面的话,社会上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马明哲说。
马明哲真正的开路人则是平安1998年引入的“外脑”——麦肯锡。这一年的平安全国工作会议上,马明哲提出了四个问题:“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我们应走哪条路?我们如何到达?”
随后,麦肯锡为平安做出了金控集团的详细规划。“为了跟麦肯锡衔接,我们公司设立了发展改革中心,是我们的发改委,我们戏称‘小麦’。”马明哲说,“我们从各个单位里面抽最优秀的人,跟麦肯锡一起做完方案。‘小麦’里面主要的领导都是从麦肯锡来的。”
此后,包括前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在内的多为“麦肯锡人”,都成了平安的人,负责执行金控集团的战略。
而正是凭借金控集团战略的执行力,平安从新桥手中接过了深发展的控股权。“深发展收到了一些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平安是非常强劲的潜在投资者中比较坚定、确切地提出了投资建议和计划。”新桥时代深发展董事长纽曼表示。
马明哲另一个开路人则是深圳市政府。“平安是深圳的纳税大户,为了留住平安,深圳市政府在观澜给平安批了一大块地建平安大学,福田中心区正在建设的平安金融大厦的地块也是专门给平安留的。最重要的是,深圳本地两家银行都给了平安。”平安集团内部人士表示。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因为与广东省政府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加上报价过低的原因,平安只能在2006年目送广发银行(微博)落入花旗之手。
第三代平安银行的能量和阵痛
我们自然知道,现在给马明哲算出银行资产的账单,还为时过早。
因为过去两年平安不计成本地收购深发展,而两行整合刚刚完成,业务拓展正在起步阶段,新的平安银行与5800万保险客户的协同效应一旦体现,将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一点,早已在第二代平安银行(深商行)身上得到应验。
2007年和2008年,平安银行83%和50%的信用卡销售都来自于平安集团的交叉销售,存款和贷款业务的5.3%和12.3%也都来自平安集团。作为城商行,平安银行(深商行)因为集团的交叉销售,信用卡业务已经超过很多股份制银行;总资产从2006年的821亿,增长至2011年的2842亿。
“平安给我们带来了银行最重要的两样东西,资本金和客户。以前我们要自己去找客户,现在海量的平安保险客户摆在面前,我们甚至有点消化不良。”
新平安银行董事长肖遂宁表示,“此外,平安有强大的后台IT系统、全国销售网络和电话营销服务,给深发展零售业务带来很大的帮助。”
深发展对平安保险客户交叉销售以来,仅2011年下半年,深发展平安人寿(微博)联名信用卡发卡量就超过80张,超过深发展所有信用卡新发卡量的一半。
新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透露,2012年以来,交叉销售每个月会给信用卡带来25万-30万的新客户。同时,新平安银行将与平安信托合作,发展私人银行高端客户服务。
安信证券分析师杨建海表示,“中国平安凭借丰富的个人客户基础和管理经验,助力深发展开拓其零售业务。平安将可能撼动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格局,若干年后挑战招商银行(10.02,0.02,0.20%)的零售银行地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两行整合时,深发展便提出“最佳银行战略”,而目前这一战略的落点正是零售业务。
“5年后不成最好零售银行,我会失望的。”理查德·杰克逊表示。
在公司业务方面,平安拥有客户超过200万。“未来几年将在这些客户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理查德·杰克逊说。
然而,万事都有另一面。在金控体系之下,银行与集团也会产生冲突。
“我们的业务方案都是以银行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但很多做法经常会被集团否决,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集团利益。”原平安银行(深商行)内部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而据平安某保险销售中层透露,同样是销售深发展平安人寿联名信用卡,保险销售人员的提成远高于银行客户经理,导致银行工作人员很大的不满。
对此,新平安银行董事长肖遂宁表示,这种阵痛是很正常的,并用牙齿和舌头来形容集团与银行的关系,“牙齿有时候也会咬舌头一口,但它们还是会和谐共存的。”
000001私有化?
随着“000001深发展A(15.20,0.05,0.33%)”变为“000001平安银行”,深圳“老五股”如今只剩下“000002万科A(8.62,-0.08,-0.92%)”,000001的代码下一步是否能保住,揪动着万千老股民的心。
针对深发展是否私有化退市的问题,2010年两行整合方案公布时,时任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就表示,未来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双方都会保持上市公司的地位,目前没有任何想法来改变双方都作为上市公司的现状。
2012年2月8日,马明哲也在中国平安的股东大会上表态,“深发展即便整合完成,将继续保持上市地位不变。”
尽管如此,但马明哲的上述表态与平安集团的战略却是相违背的。
2003年重组之前,针对平安集团“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马明哲一直与监管部门使用“拖”字诀。“如果监管部门不按我们的想法来批的话,我们就一直拖。”孙建一说。
最终,国务院给平安批了16个字:“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
马明哲认为,“(16个字)是很精彩的。这就把平安的整个体系归纳了一下。”而且,马明哲也一直以此作为集团的战略定位。中国平安2004年H股上市和2007年A股上市,均采用集团整体上市的办法。直到2009年中国平安的股东大会上,马明哲还一直强调上述16字方针。
所以,平安集团私有化深发展一直是市场所担心的。
同样担心的还有新平安银行(深发展)董事长肖遂宁。作为深发展元老人物,肖遂宁在8月2日深发展更名平安银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感慨万千,“平安来了,这个市场曾经有过一些担心、关心,担心深发展一路走来面临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机构整合的情况,关心深发展的员工和经营能否在平安集团的帮助下走得更稳健。”
而面对理财周报记者抛出的“平安集团是否会进一步增持新平安银行的股份,甚至是私有化”的问题,肖遂宁与理查德·杰克逊四眼相望,给出了一个令人寻味的答案:“作为上市公司,涉及到股权变更的信息,目前该公布的已经公布了。这个社会在进步,在变化,在未来的时间里会怎么样,我们只能期待。”
显然,并购,对深发展而言已经结束,但对平安集团而言,也许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