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位于乌镇的桐乡市海鸥电器有限公司,曾经的“四大名旦”之一———海鸥电扇,如今在这个以小桥流水、江南民居出名的古镇上偏居一隅,不知过去了20多年后,这位当年的“名旦”风采还剩几许?犹记当年成名时
与众多民营企业富丽堂皇的总裁室相比,这里不但厂房陈旧,厂长办公室更是只能用简陋来形容,但墙上挂着的一块匾却不得不让人侧目:庆贺乌镇电机厂独家经营海鸥电器商标。这块颇有来头的匾证明我们寻访的“名旦”就落户于此,而匾上的落款时间是1999年。
“‘海鸥飞进中南海’,这句话让当时的海鸥一夜成名,成了当时风扇行业的佼佼者。因为过硬的质量,当时中南海指名电扇要海鸥,影响一下子遍及全国。”“海鸥”的现任主人徐宜平向记者介绍当年“名旦”的“一夜成名”,也正是借助了这个“天赐良机”,“海鸥”飞进了寻常百姓家。得来颇为费功夫
“上个世纪80年代海鸥‘一夜成名’时,也没有注册商标,品牌打响后,发现要用‘海鸥’商标得向北京一家校办工厂买,当时花了30万元才买回来。”徐宜平说起“海鸥”的品牌故事,其间的曲折不亚于任何一个老品牌。
成名后的“海鸥电扇”搞起了集团化,最多时候有9个分厂,最远的分厂设到了广州,最好的时候集团年销售额达到1个亿。但名气响了,销售火了,贴牌生产的多了,随后的质量及售后服务没有跟上。“红”了将近10多年的“名旦”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渐渐一年不如一年,而陈旧的管理根本无法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总厂最后“沦落”到只是收取“商标使用费”、“贴牌费”的境地。晚景凄凉拍卖了事
“到1999年底时,只有五分厂(即乌镇电机厂)还是靠‘海鸥’牌在维持生产,总厂也停产了,因为当时生产的海鸥吊扇只有标上五分厂生产才有客户要,过多的贴牌把名声搞坏了。”徐宜平回忆起当时拍得“海鸥”商标时说。
据了解,也正是因为只有五分厂还在靠“海鸥”商标“吃饭”,才使徐宜平有了拍回“海鸥”的想法,当时参与竞拍的企业没有几家,而徐宜平原本准备的300万元竞拍价上限,最后落槌时才花了103万元就“抱得美人归”。
经此折腾之后的“海鸥”再也不是全国范围内的“一线名旦”了,它的影响逐渐萎缩,目前“海鸥”的品牌影响力只局限在浙江省内,和当年“飞进中南海”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海鸥”还能飞多远
“当初花了103万元拍回了‘海鸥’,您觉得值不值?”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徐宜平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值,我现在即使不做产品了,再将‘海鸥’拍出去,起码也有400万元至500万元。”
据了解,拍回“海鸥”之后,乌镇的这家五分厂,从每年8万台左右的生产量增加到目前的25万台左右。但随着空调的兴起,电扇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原来200多元一台的落地扇现在只需80多元。面对“美的”、“格力”等品牌的挤压,“海鸥”振翅还能飞多远呢?在徐厂长的计划中,也有了搞联营、做贴牌的想法,只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他显得更为小心谨慎,更强调对贴牌企业的资质考察及管理跟进。采方手记老品牌路在何方
“海鸥”电扇、“益友”冰箱遐迩闻名,其中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益友”冰箱曾凭票供应,南来北往索求者络绎不绝,可谓风光一时,而今却“难觅芳影”。“尽管有些老品牌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已黯然失色,但它们潜在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任它们流落、流失,那是嘉兴制造业品牌的流失。”市工商局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而有关资料也显示,开拓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资金,是留住一个老客户所花费资金的四至五倍。对于品牌来讲,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对“四大名旦”念念不忘的业内、业外人士说起“皇冠灯具”、“宝石绒线”、“益友冰箱”时,充满着感情,甚至满怀骄傲。其中原因大概是:在老品牌过去多年的历程中,培养了很多忠诚消费者,这些人对老品牌有着较高的忠诚度,它的品牌号召力是很强的。因此,如果对老品牌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拯救,消费者的记忆是会被唤醒的。而当老品牌被激活以后,锁定这些忠诚消费者所产生的市场消费能量,比拓展新的市场要花费少得多。
面对老品牌,有关部门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当营造品牌生存的良性环境,给它提供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至于这些老品牌下一步究竟怎么走,应该交给市场,交给企业。企业不能靠“保护伞”生存,要查找企业自身的原因,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里面包括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产品更新等多个方面。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