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蔡岩:从杨丽萍现象看原生态文化

蔡岩:从杨丽萍现象看原生态文化

作者:     转贴自: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1556


    中国品牌总网讯:54岁的舞蹈家杨丽萍,在今年春晚舞台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被媒体称为“美得令人窒息”。近日,杨丽萍身穿一袭民族风的蓝布长裙,提着菜篮子逛法拉利车展,在微博爆火,被网友称为“秒杀一切大牌”。杨丽萍正在创作的大型舞剧《孔雀》也将于9月拉开全国巡演的序幕,杨丽萍称《孔雀》将是她的收官之作。一时间,“不老的杨丽萍”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杨丽萍的舞蹈从1980年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至今俨然已成为一种现象。她的舞蹈之所以能活跃于人们视野,从某种角度说,显示了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焦虑中的寻根意识。1984年之后,中国有过一次寻根文化热,一直延续至1990年代。有到儒家文化去寻根的,陈忠实小说《白鹿原》是其中的代表,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情怀,追溯的是传统社会对人的合理建构;有到道家文化中寻根的,像阿城小说《孩子王》、《棋王》,表达的是道家对内心世界的平衡与荣辱不惊的修炼,外界的任何冲击,都不会影响人性中的宁静和自由;也有到民间文化中寻根的,这方面展示的多是生命力的自然与原始爆发,如《红高粱》、杨丽萍的舞蹈等。

  杨丽萍舞蹈重回大众视野,与当代文化中的现代性焦虑有关。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从“文革”到19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主流思潮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当一个民族经历了不断的反思和否定之后,也会产生一种文化虚无感。文化作为一种共同体,会不断地反问自身:我到底是谁?我有怎样的传承?我如何与这个世界对话?从近现代的新儒学到1980年代的寻根热,一直到如今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都是期望从自身传统中寻找一种新的文化认同。但在寻找文化认同的同时,人们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就是这些文化和民间传统能否帮我回答当今世界的问题?能否给人的心灵提供安慰?能否让我与这个世界对话时充满底气?也就是说,人们虽然期望从传统和民间文化中寻找自己的根脉,但同时心中却弥漫着一种虚无而焦虑的情绪。

  所有的现代人都在寻根,而所有的寻根都会重新回到大地之上。民间文化无疑与土地的关联最为密切,这也是杨丽萍舞蹈一直活跃在大众视野的原因。杨丽萍的《雀之灵》系列舞蹈,与傣族原始的孔雀舞已经不同,完成了向现代审美的转化。实质上,它不仅无法回到民间,而且已成为国家舞蹈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体现的是民间文化的被经典化。《雀之灵》系列舞蹈所呈现的天人合一意象,在试图为无家可归的现代人提供一种心灵安慰。在今年春晚的《雀之恋》中,人们看到了回归自然的美好,感受到人与万物间的那种美而宁静的状态,蕴含着对现代生活的反思与质疑。它实质上仍是一种精英文化的重构,已经脱离了真正的民间语境。

  由杨丽萍担任编导和主演的《云南映象》,则是将云南原生态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后的大型歌舞演出。演员大多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出服装也是民族服装的原型。应当说,展示原生态文化一直是杨丽萍舞蹈的核心理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原生态意味着没有污染的,意味着生命的质朴与原始状态。但对原生态文化进行艺术建构,则要扬弃民间文化的劣质成分,提炼出适合转换为现代文化的成分,从而重建现代人的文化之根。它的目的,显然不是要回到原生态,而是提供一种来自原生态的文化安慰,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重新发现自己生命的本真状态。

  杨丽萍现象的长盛不衰,应当给很多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带来启示。如何通过对原生态文化寻根,来重构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已成为一个迫切的命题。它应当既是一个审美的、自由的民族文化空间,也同时要接纳现代人的自由、快乐与理性,展示文化对人性的解放。到原生态文化中去寻根,对艺术家来说,也就实现了对世界的言说。(作者 北京教师蔡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