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sace为H&M设计的秋冬系列热潮似乎刚刚散去,H&M趁热打铁,在11月底宣布,将于2012春季推出与意大利品牌Marni合作的产品。
大牌们稍一“欠身”,收获的是铺天盖地的关注与热捧,在年轻一代顾客中提前做足了功课。大众的时尚品牌也由此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740)this.width=740>
价签可以平,名气必须高
11月17日,Versace为H&M设计的服装系列开始发售。Versace的掌门人多纳泰拉·范思哲(Donatella Versace)当天亲自出现在H&M位于伦敦的门店里造势;而全球数百家门店H&M几乎同时排起了长队;在中国上海淮海路的旗舰店,排在最靠前的位置被炒到了上千元的价格,全球时尚界就这么被搅得火热。
几天之后,H&M又迅速宣布,明年3月28日,将在全球260家H&M门店以及网络上销售意大利时装品牌Marni创始人亲自设计的服装,以及鞋、珠宝、手袋等配饰。Marni以非洲印花式的设计风格而驰名。
从Versace到Marni,间隔还不足半年,H&M对与奢侈品大牌的合作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在H&M豪华的合作设计师名单中,包括了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Jimmy Choo以及麦当娜等。在合作前数月就放出口风,发售当日限量、排队、抢购,H&M的营销每每奏效。
由H&M引领的这一全球风潮被在业内称为“时髦加平价”,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巧妙地赢得了市场。
对于合作,一些大牌设计师们曾坦言,时装界的未来属于年轻的80后和90后,他们被称为Y一代。如果依旧端着奢侈品的架子,品牌必将错失与这群未来主流消费品的情感联系。与大众品牌展开合作,可以“教育”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同时,因为严格限定只有一季产品,再次合作就得重谈,也不会损伤奢侈品的形象。
便宜的价格让粉丝们欢欣鼓舞,在美国,一件豹纹袖子的棒球夹克只要129美元。在上海,一件Versace为H&M设计的皮衣在2000元到3000元人民币之间,连衣裙不到1000元。虽然高于H&M的正常价格,却远远低于Versace的价位。
造势挣钱两不误
看起来,H&M与大牌设计师的每次合作都令双方满意,与火热的营销相比,合作的财务细节始终笼罩着神秘感。有国外媒体称,最近5年来,H&M给合作大牌设计师们的报酬已经翻倍。
2005年,卡尔·拉格菲尔德与斯黛拉·麦卡特尼为H&M设计了一个系列,当时流传出来的消息称,两位设计师大佬分别拿到了高达100万美元的酬劳。而在2007年,麦当娜参与设计了一个“M系列”,她拿到了400万美元。H&M的收获也很超值,麦当娜设计的产品销售额达到了2000万美元。
对于这次给多纳泰拉·范思哲的报酬,业内传言将和之前合作的其他设计师持平,但是,最终的数额会与这一系列的销售业绩直接挂钩。H&M方面没有对外公布这一方面的细节。
“时髦与平价”的联盟最早诞生于20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吸纳越来越多年轻的设计师加入合作的行列。
一位欧洲的奢侈品代理商表示:“在H&M的消费群中,大部分都是对时尚有兴趣,但购买力有限的人。奢侈品大牌们以往常常推出‘副牌’,希望在这一市场拿走一些份额。然而,这毕竟与大众市场的心理价位相差太远,而且奢侈品对这部分市场极为陌生,许多奢侈品副牌都处在赔钱的境地。与‘快时尚’的联手让他们只需做设计,而将市场的事留给H&M们去操心。”
随着快时尚品牌在全球的攻城略地,以及竞争的日趋白热化,这一做法被许多其他品牌所效仿。日本品牌优衣库(UNIQLO)3年前开始与设计师JilSander合作,后者的设计以简洁的线条闻名,在离开老东家PRADA之后,Jil Sander为优衣库设计的+J系列延续了整整3年,直到今年才结束。虽然没有制造出H&M式的狂热,业内仍然给出积极评价。
业内评论认为,H&M频繁地寻求与大牌的合作,主要的用意并不在于提升销量,而是出于借势、造势的目的——对于面对大众消费群的快时尚品牌来说,不断制造热点、营造良好形象才是市场推广最重要的目的。
每一次大众品牌与奢侈品大牌的联姻,都赢来众多媒体的关注。据统计,某意大利二线奢侈品牌与美国时尚零售业巨头Target合作后,媒体的报道价值相当于上亿元的广告。试想这样的做法放在五六年前,又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呢?互联网与Y一代已然崛起,在H&M和优衣库的启示下,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开始明白,原来贴着平价标签照旧可以做贵族。
[NextPage]
时尚小众傍大牌
最近,瑞典平价时尚品牌H&M和范思哲(Versace)的合作,终于在媒体的一通狂轰滥炸之后烟消云散。虽然不知道最终有多少80后、90后消费者得胜而归,但就冲着那堪比春运的彻夜排队的盛况,H&M和范思哲又做了一次极为划算的品牌宣传。显而易见,这种平价快时尚品牌与奢侈品牌“联姻”的商业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其实,不光廉价的快时尚品牌喜欢傍大牌,小众的奢侈品牌也喜欢这么做。
最新的一个例子当属11月刚进入中国的意大利都市时尚品牌HOGAN。HOGAN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不过要提起它的“同门师姐”,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那就是早已在中国大红大紫的TOD’S。TOD’S以女人味儿十足的豆豆鞋和真皮手提包闻名。而HOGAN走得则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它更加的摩登和中性,这点倒是很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如今的年轻女性越发好强独立,连当年的“花瓶”范冰冰都被称为“范爷”了,中性风格的HOGAN在中国不愁找不到“对象”。据说“内增高”这个概念,最早也是从HOGAN的Interactive鞋发扬光大的。
像很多其他的小众时尚品牌一样,要想跻身中国这样的大市场,最好的办法之一,便是和一线的大牌设计师合作。HOGAN的老板、同样也是意甲佛罗伦萨队主席的Andrea Della Valle先生和“时尚大帝”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私交甚密,因此,这次邀请到他为HOGAN设计了2011/2012秋冬系列的产品,为进军中国壮色。
一般认为,在时尚界能请得动“老佛爷”这样的祖师爷级设计师,不是品牌底子够硬,就是花了大价钱。但实际上,这些顶级的设计师本人也非常愿意,并常常主动和其他品牌合作。那有人会问:这些设计师不缺名又不差钱,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找闲活儿干?
首先,像卡尔这样的设计师都拥有自己的独立品牌,为其他品牌的产品担任设计就是对自己品牌最好的宣传。其次,像卡尔这样的顶级设计师,既要担任香奈儿(Chanel)和芬迪(Fendi)的创意总监,还要拍纪录片,写自传,同时经营自己的品牌,对不起,华尔街的投行们可不会砸钱给你,这些事情都得设计师们自己掏腰包。
所以,看似光鲜的外表下面,其实都有一个辛酸的背影,时尚圈也不例外。看过卡尔纪录片的朋友一定会记忆犹新:这位纵横时尚界数十载而屹立不倒的战士,白天前呼后拥、歌舞升平,晚上一个人安静下来,还在灯下伏案画设计草图,直到天明,常年如此。
但是,毕竟老卡的江湖地位摆在这儿呢,对于那些尚见不到出头之日的年轻设计师来说,能否获得品牌的赏识则显得更加现实与迫切。和娱乐圈、体育界一样,时尚界也有很多“星探”,他们受雇于品牌,通过时装秀和其他途径挖掘未来之星。在卡尔之前,HOGAN就曾找到了当时还未走红的美国年轻新锐设计师Thakoon,并请他为HOGAN设计了多款产品。
从某种层面上说,时尚这个东西其实很环保,因为它总是在不断地循环。几十年前的潮流,很可能一眨眼就成了明天的流行趋势。不久前,在纽约和伦敦举行的2012春夏季时装周又回归了迷失多年的运动风。卡尔为HOGAN设计的2011/2012秋冬系列,正是借鉴了80年前意大利体育服装的那种风韵和感觉。比如那件手风琴式的黑色棉外套,若隐若现的竖条纹,使得坚毅冷峻的线条感呼之欲出,古典风范与街头情趣并存,谁又不想拥有这样一件卡尔·拉格菲尔德设计的服装呢?以往冬天穿棉质运动服,除了保暖,多数都和运动有关。而现在,它不再只是为了运动,更成为一种街头时尚。
这次的HOGAN by Karl Lagerfeld依然秉承了卡尔一贯的简约风格,衣服鞋子加起来总共不过20款。对于一个时装设计师来说,为品牌设计一个超过100款服装和鞋子的系列,并不能证明你有多厉害,反而会说明你不知道要的是什么?所以,真正大师设计的款式,来回来去就那么几件。
其实,多了一个卡尔·拉格菲尔德,多了一点儿“运动与流行”,这些都不重要。时尚这东西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挑选的标准其实也不难:喜欢,看着美,穿着又舒服,就拿下!
740)this.width=740>
卡尔拉格斐尔德为HOGAN创作的手绘稿
740)this.width=740>
Fabio Novembre for Hogan Future Roots projects. Photo by Ornella Sancassa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