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鱼精蛋白断货起底:定价机制倒逼廉价药消失

鱼精蛋白断货起底:定价机制倒逼廉价药消失

作者:     转贴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2013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11914112954683.jpg740)this.width=740>

图:手术药鱼精蛋白多省市面临缺货

  “今天上午集团刚刚开了内部会议,部署了鱼精蛋白的生产和供应,预计接下来每个月供应可以提高到8万到9万只。”9月13日,上海医药总裁徐国雄表示。

  被卷入“鱼精蛋白断货风波”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是上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从今年开始,第一生化药业与过去的原料供货商终止合作,原料供应的短缺直接导致市场上的鱼精蛋白供应告急,很多心脏病手术被迫停摆。

  徐国雄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有3家企业手握鱼精蛋白的生产批文,但另外2家二三年前就已经停止生产这个品种,目前全国只有第一生化一家还在供应。

  类似鱼精蛋白的低价紧缺药品并非个案,很多救命药都面临鱼精蛋白般的窘境。

  独家生产供应告急

  鱼精蛋白是从鱼类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质的硫酸盐,用于因注射肝素过量所引起的出血及自发性出血,尤其对于心脏手术中采用了体外循环的患者而言,术后必须使用,且无其他药品可替代。

  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南京、武汉、南通等地鱼精蛋白纷纷告急,由于这个急救药的缺货,一些心脏手术不得不停做,医院和患者四处求药无门。

  国家药监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只有三家公司拥有鱼精蛋白的生产批文,分别是“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悦康药业集团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以及“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目前的缺货状态下,除了协调这些企业进行生产,对于其他公司提出生产报批要求的,也会紧急办理,在流程上给予“绿色通道”支持。目前拥有鱼精蛋白生产批文的三家企业中,北京悦康药业集团已在药监部门的协调下开始生产。

  “鱼精蛋白的生产周期大概半个月,我们的第二批货本月16日左右开始生产,月底可以上市供货。”悦康药业集团销售部一位工作人员称,第一批货已经全部配发北京地区。

  为什么会出现全国供应短缺?

  “要货太集中了。只有我们一家药厂还在继续生产这个药,但从今年开始我们换了原料供应商,需要有3个月的质量稳定考察期,所以耽误了供应。”徐国雄告诉记者,过去,第一生化的原料药采购自青岛一家药厂,但从今年开始,出于安全监管和降低成本的考虑,第一生化药厂开始自己供应原料。而按照新的药典标准生产,对原料的标准和生产工艺的要求都更高,又有3个月的考察期,受限原料因素第一生化的鱼精蛋白产量锐减。

  他告诉记者,2010年第一生化共向市场投放了120万只鱼精蛋白,而今年1到8月份,总共只供应了20万只,巨大的落差直接导致市场供应告急。

  “很多医院院长打电话来要我们供货,我们也很着急。”徐国雄告诉记者,虽然鱼精蛋白的利润微小,在盈亏边缘,但公司不会放弃生产。“这个特殊时期过去后,我们马上就能恢复每个月8万到9万只的供应量,开足马力生产,基本能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

  尴尬的廉价老药

  鱼精蛋白在心脏手术中是急救用药,为何全国只有一家药厂生产?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这个药是老药了,十几年的政府定价都没有变动过,企业都是逐利的,没利润肯定就不愿意生产。”一位药业人士坦陈,这个药绝对用量又不大,对于一个大药厂来说,药价不高,利润太低,而用量又上不去,物流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难以承受。“从市场和医学的角度,鱼精蛋白属于用量不会大,但又必须准备、紧急情况下确实需要的药物。”

  徐国雄告诉记者,一只鱼精蛋白的出厂价为8.5元,而招标价是11.5元,第一生化生产这个药物,利润微薄。“这个药十几年前就是这个价格了。”

  对于另2家拿到批文的企业,由于药价太低,这2家企业早在3年前就已经停止生产该药物。过去3年间,全国市场上的鱼精蛋白全部由第一生化供应。

  廉价老药在市场供应短缺甚至直接消失的例子并不鲜见,此前上海通用药业生产的盐酸金霉素眼膏也遭遇了药店缺货,无处购买的窘境。

  悦康集团旗下悦康源通医药的副总经理吕久辉表示:“北京市场上的鱼精蛋白10月份就能到货。这样的断货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没有替代品的药市面上都难以找到,鱼精蛋白只是被媒体关注的个案。”

  2009年,北京药品最近一轮招标之时,曾对短缺药品专门列出清单单独组织招标。这份“短缺药品目录”上,除了血制品等老面孔外,维C银翘片、去痛片、红霉素等最普通药品都纷纷上榜,鱼精蛋白和治疗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药“亚甲蓝”也赫然在列。

  上述目录由北京市各医院根据2008年临床使用中收集的数据而制定,这些品种在全国也大多属于短缺品种。

  尽管其中大部分已经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体现了政策的倾斜力度,但实际操作中,这些药物还是不好卖。

  以红霉素为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100片规格的红霉素最高限价为17.4元,甘肃目前的招标价最低为9.5元,安徽为9.1元。此前大连美罗的红霉素产能占全国的90%左右,2009年因搬迁索性停产,剩一些中小企业在苦苦为继。

  江苏、北京等省市对廉价、短缺的药品都采取了专门的招标通道,但降价的大环境下,部分药品还是因无利可图而断供。

  反面的例子则是,以肝素纳这个与鱼精蛋白配套用药的品种为例,在2009年曾经也出现供应短缺严重断货,2010年国家将这个品种的药价提高了40%左右,立刻有更多的药厂介入了生产环节。

  徐国雄指,企业也在申请适度提高价格,但“这个过程很漫长。”事实上,医院和药店也都更乐于出售高价药物,销售使用这些换代新产品,整个利益链相关环节都能获得更大利益,患者却只能被迫为高价药买单。

  2011年3月,发改委药价处官员曾对本报记者分析“低价断货”现象:“企业可以用赢利品种补贴这些廉价品种,达到总量的平衡。”并称,“部分企业选择不供货,但还是有企业供货的,这是各企业经营策略选择上的问题。我们曾对2002年至2007年新闻报道过的200多个退市药品做过第三方调查,几乎没有因为成本原因而退市的药。只有5%是因更新换代确实从市场上消失了,绝大部分还是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