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古法美容术绞面濒临失传 专家:融入新兴美容行业

古法美容术绞面濒临失传 专家:融入新兴美容行业

作者:陈柳    转贴自:新华网广西频道    点击数:1276


    【中国品牌总网讯】绞面又称绞脸或开面,是流传于广西壮族的一种传统美容技艺。时至今日,这门古老美容技艺濒临失传。如何阻止它走向“绝迹”呢?

  经济实惠“老古董”

    记者近日在南宁老城区的壮志路看到,五六位绞面女师傅在一间没有店名、很朴素的店里“排排坐”。两条凳子,一盒面粉,一把眉钳,一团细棉线,是每个人的工具。

    顾客与绞面师对面而坐,微昂着头,闭着眼,身系围裙,额发被捋好箍紧,脸上敷有薄薄的一层面粉。绞面师用嘴咬住一段棉线的一头,左手扯着另一头,右手将绳子绕上两圈,形成8字形的活套,右手拇指一开一合,咬着线的口与左手配合右手,一拉一扯、一松一紧间,棉线交叉处犹如钳子般在顾客的皮肤上轻盈穿梭,来回绞动。约摸一个小时后,顾客脸上、额头上细小的汗毛不见了,脸庞红润光洁。

    “绞面经济实惠,每次做完脸上很干净。几乎每个月来一次,不来都不舒服。”正在照镜端详的彭耀华说。今年53岁的她住在附近,十多年来在这家店做绞面美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戴姓自由职业者说,十八九岁就开始做绞面,第一次绞面后脸上红肿,但越做越舒服,就像按摩一样,皮肤变得光滑有弹性。

    记者在另一个偏僻小巷的拐角处——津头街南一里35号,找到摆摊绞面的何桂珍师傅。今年55岁的何桂珍来自钦州灵山,她说,村里的妇女都会绞面,母亲在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教会了她。何桂珍打趣说,“就像搞卫生一样,定期绞面”,相亲、出嫁时,更不用说。何桂珍向记者介绍,绞面必备的粉,有的是用火灰,或者是纯天然的鹅蛋粉,有的用石膏粉,再好点的是用珍珠粉。

    钱袋还是瘪的

    “有9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来,也有十几岁的小姑娘,最近时不时有男士来绞面。”滕芳笑称,现在来做绞面的“男女老少都有”。但是情况不稳定,有时一天来十位顾客,有时一天一位都没有。随着物价上涨,一次绞面从过去的三五元涨到八元、十元的。

    “时间是过去了,钱袋还是瘪的。”滕芳感慨,一次绞面,时间不下一个小时,收费不过十来块钱。回报太低,做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当初,和她在一个店面摆摊绞面的妇女有十几名,后来有些人转行了,现在就剩五六个人在这家店做。

    另外,由于长期坐着,很多绞面师傅有颈椎、腰椎方面的病。“我们是没有办法了,才来做这一行。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学做这行。”滕芳说。

    何桂珍回忆说,她和十几位妇女曾经在白沙大桥桥底摆摊绞面,现在只剩两三家。

    何桂珍和滕芳曾给外国顾客做过绞面。滕芳说,之前有个移民到墨尔本的老板,看到外国的潜在市场,试图动员她出国从事绞面。

    保护它,弘扬它

    说起绞面的“今昔”,广西社科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潘其旭颇有感触,他说,过去没有美容院,也没什么化妆品,在壮族地区绞面非常普遍。经过口耳相传,过去很多妇女、姑娘擅绞面,每逢赶集、赶歌圩、赴宴会客,都要做绞面,有的是在家里互相做,有的到街上做。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容院、化妆品、美容方法层出不穷,绞面的“光芒”渐渐黯淡。加上绞面行业基本上止于摆摊营生,从业者无法从中得大利,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

    潘其旭认为,绞面既是民间的一种古老美容术,也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他建议文化部门将绞面美容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认识它,总结整理这种传统美容术,挖掘其文化价值,关注它,保护它,弘扬它。

    潘研究员建议,通过对绞面美容术的整理、提高,将其规范化,融入新兴的美容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