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拥有千万富豪“黄村帮”的商业帝国梦

拥有千万富豪“黄村帮”的商业帝国梦

作者:     转贴自:中国时尚品牌网    点击数:5057


src=UploadFiles/20113716422955.jpg740)this.width=740>

  全镇4万余人口,90%的人在外打工、创业,其中18位亿万富翁,100多位千万富翁,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

  支撑这一串数字的是一项传统产业——百货业,而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的黄村镇人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据非官方统计,黄村镇百货业遍及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郑州等全国各地,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的百货商业企业和超市连锁店,近70%均由黄村镇人开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刘品安认为,黄村镇人目前在全国百货业掌控着近1000亿元的百货资产经营规模,称之为商业“黄村帮”,其故乡黄村镇则被冠以“中国百货第一镇”。但几十年来,“黄村帮”不适张扬,处事极其低调,时至今日仍鲜为人知。

  黄村镇的百货名片

  “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2月24日,邱运明驾驶着私家车从河源市区回到黄村镇,心情比平时轻松了些。而他所指的“机会”是指自己找到了一个创业平台,这几年来,他一直在寻求合适的投资机会,其间颇受煎熬。

  其实,这并不是邱运明第一次创业。

  37岁的邱运明是土生土长的黄村镇人,原来在河源市一政府部门就职。2005年冬,邱运明辞职下海,投资15万元,与有经商经验的老乡共同在中山市成立了华润百货购物中心。邱运明回忆,当时该华润百货每天能给他们带来2万元利润,规模最大时开了4家分店。2008年,由于种种原因,邱运明退出了百货业,如今迎来了再次创业的机会。“在黄村镇,有做百货生意的氛围,也是一个传统。”邱运明解释,百货业是黄村镇的名片。

  邱运明是黄村镇人百货情结的一个缩影,外出打工、创业,百货业是黄村镇人的首选。

  然而,黄村人百货业的发源故事则发生在深圳。

  关于黄村人百货起源,在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深圳改革开放初期,黄村镇一对夫妇为谋生来到深圳。就在某一天,邻村一老乡告诉这对夫妇,摆地摊卖服装一天能赚50元。第二天,这对夫妇对深圳地摊服装行情进行了一天的考察,得知摆一天地摊能赚到的不是50元,而是80元。事实证明,这对夫妇就此赚到了第一桶金。消息传到家乡,黄村人纷纷赶往深圳,仿效这对夫妇摆起了地摊。

  如今,深圳人人乐连锁超市、深圳市富源实业、东莞市天和商贸、大新百货等无不彰显着“黄村帮”的影响力,也最终成就了“黄村帮”,其开设的商场遍及广州、东莞、深圳、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而那对夫妇,早已进入亿万富翁之列。

  出走的亿万富翁们

  从河源市区向西北方向70多公里,新金融记者乘坐大巴,颠簸了2个多小时,才赶到黄村镇。

  “这里山多、人多、地少,那个时候饭都吃不饱,逼着人向外走。”57岁的王茂兴回忆。王是黄村镇梅龙村人,他向新金融记者介绍,出去的人在外面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其中地摊百货在当时来钱最快也最多。

[NextPage]

  为求生存,穷则思变。

  黄村镇副镇长李荣华告诉新金融记者,黄村人的百货故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黄村人走出黄村,最先来到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从解决生计开始从事百货业,而所指的百货业也仅仅是地摊。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有的黄村人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与经营经验,凭借先人一步的胆略拿出积蓄或者借贷开设店铺,拓宽到家电等百货业务,到了90年代中后期,黄村人的百货业已经红红火火。“2003年左右,黄村人的百货业到了一个相对平稳成熟期。”李荣华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成就了黄村人的百货事业。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人走出去。”黄村镇欧屋村党支部书记欧阳海波向新金融记者描述,村民看到邻居、亲戚在外面“混”得不错,有的还赚了钱,就会让老乡带出去,那个环境下如果不出去将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

  而此时,黄村镇仍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偏僻小镇。时值2005年,黄村百货业发展终于引起了时任河源市市委书记梁伟发的关注,专程前往黄村对此进行调研,并对其百货业寄予了厚望,黄村百货业才被当地所知晓。

  “躺在”汇单上的日子

  2月24日中午,54岁的李炳坚老人从村委会办公室急急赶回家中。“孙子要我照顾,我要去给他做饭。”李炳坚老人说,孩子的父母在外跟着亲戚做百货业生意,照顾孙子的担子就落在了他与老伴身上,而给孩子按时做饭成为李炳坚老人每天的必修课。李炳坚所在的黄村镇欧屋村在册人口4000多,而留守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人与小孩。

  “我们黄村人是躺在汇单上过日子。”欧阳海波描述,黄村镇年轻人90%都外出经商或者打工,留守的老人与孩子都是靠在外的人汇钱过日子。

  与各村相对冷清境况不同的是,在黄村镇政府驻地却是一番人头攒动的景象。当地居民向新金融记者透露,街上来往的大都是外地人,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由于黄村镇当地的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镇上所辖的山上树木都是靠雇佣外地人种植、管理,即使当地村民盖房子也需要雇用外地人,资金来源就是外出打工或者创业者的汇款单。

  躺在汇单上过日子的不单是留守村民,当地村委、黄村镇镇政府也有着同样的处境。2008年10月28日,黄村中学60周年校庆,当地政府在没有投入任何资金情况下,却将校庆举办的非常隆重、成功,而所用资金则全部来自黄村籍创业成功者,募集了共计850万元现金、物品。

  黄村镇党委宣传委员张军华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透露,黄村镇没有一家企业,政府几乎没有任何财政收入来源,所需资金全靠外地创业老板的集资募捐,包括镇上修路、修桥、学校建设、孤寡老人的资助等,大小投资建设都是依靠在外创业成功者的资助。这也成为当地政府资金来源的一种常态。

  抱团的“黄村模式”

  已是3月4日凌晨,吴焕荣仍在一家茶楼内与几个老乡交流。吴焕荣是惠州博罗县龙溪综合市场总经理,黄村镇人。与他一起交流的是他的老乡,也是同行。

  “遇到事情都要与同行的老乡商量。”吴焕荣介绍,从黄村镇人走出大山,来到城市,无论打工还是创业,首先都会去找老乡,帮忙找工作、提建议等。而在吴焕荣身边,经过其帮助来到东莞创业的黄村人已无法统计。在吴焕荣看来,这不是个人能力大小的问题,而是客家族的传统,注重乡情,待人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目前的“黄村模式”。

  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黄村籍百货商人向新金融记者说出了同样的观点。据其透露,目前在他所居住的别墅小区,在他住所周边就有8户人家是他当年帮助起家的。

  这背后折射的则是黄村人的抱团。广州商铺网执行董事陈智向新金融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例子:2007年年底,中山市一房地产开发公司所属的2000平方米的商业房向外出租。一25岁左右的小伙子察看后,立即缴纳了7万元定金,并在一周内将200多万元的租金缴齐。后来了解得知,这就是黄村人抱团的作用。

  “如果他们认为这个投资有收益,就将入股合作,实现强强联合。”陈智介绍,对他们而言,募集资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时任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对“黄村帮”做出如此评价:“艰苦创业、敢闯敢拼、诚实守信、富而思进。”

[NextPage]

  “合纵连横”叫板外企

  黄村百货叫板沃尔玛在业界并不新鲜。

  在百货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位于深圳商业核心区的一块地皮,适合商业开发。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看中了该地块,与此同时,一个黄村籍商业老板也看中了该位置。就在沃尔玛处理有关文件,进行层层报批的时候,黄村人却发挥出超常的效率,待沃尔玛办好相关手续时,黄村人在此地段的百货公司却早已门庭若市了。

  出门在外的人知道联盟的威力,长期在外征战商场的黄村人更深谙此道理,这亦是黄村人结成联盟的基石之一。一次与跨国巨头的冲突中,让黄村人进一步体会到同盟的重要性。

  一跨国饮料巨头与一黄村人的超市因销售量与供货价格发生冲突,厂商扬言要解除合同。此时,黄村人与另一连锁超市老板商议后,决定联手抵制该厂商的行径,随后得到了更多黄村籍老板的支持,在他们的集体压力下,该跨国饮料巨头最终向黄村人低头。

  “现在黄村百货人在各城市经常碰头。”黄村镇欧屋村委会主任欧阳海波告诉新金融记者,如果小型百货人受到了供货商的不平等竞争,大型百货人就会号召所有黄村籍百货对其进行抵制,如今黄村人正在谋求“合纵连横”寻求更大的发展。

  黄村模式还缺什么?

  在业内人士看来,黄村人的百货故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黄村人仍旧是蜗居大山的黄村人。

  陈智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介绍,“黄村帮”整体学历不高,存在人才不足,管理不足等劣势,其“黄村模式”发展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纯朴的民风在“乡情” 的推动下,黄村百货分散到珠三角地区各个角落,店面不计其数,从另一个层次上来说,弥补了其不足,占领了地域优势。

  不得不承认的是,“黄村帮”进入市场早,对市场的准确判断,来自在市场中的滚打摸爬,该模式产生资金、人才“聚合效应”,提升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在陈智看来,“黄村帮”的发展是偶然中的必然,毕竟他们能够拥有如今的规模,走到今天不是刻意的,当初黄村人也不会想到能有今天的“黄村帮”。他们当初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出来混口饭吃,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风光的背后肯定要经历外界无法知晓的艰辛。

  现在看起来,黄村百货业的老板们好像已经功成名就了,但是和那些已经响当当的大型百货巨鳄们比起来,他们的事业还不大,很多黄村人还是百货业里的小老板。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黄村籍百货商人坦言,黄村百货没有长远意识,长期处于做生意的观念,即使有了做企业的想法但是至今还没有起步。更为严峻的是,黄村百货商人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其农民本质没有变,致使黄村百货缺乏长远规划。同时,本行业的发展机遇也越来越少。

  长期以来,百货店面都是租用,也没有自己的生产企业,属于轻资产,抵抗风险能力差。现在百货业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有的商业模式及乡村模式还能维持多久尚属未知。当黄村帮在其他地方布局,必定遇到本地及外来商业资本的竞争,改变将是必然选择。

  “从品牌而言,黄村百货二、三线品牌居多,一线品牌稀少,且品牌分散。”陈智直言,如果将1000亿元分散开来,单个叫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但要组合起来又是难题。陈智分析认为,未来要从目前大部分地处城乡接合部进入城市中心,对“黄村帮”进行集团化运作,再长远的目标则是商业地产的开发与公司上市。

  “黄村帮”不缺钱,不缺规模,而按照目前“黄村帮”的财力,要在商业以及商业地产上大施拳脚,一切皆有可能。

         

           

            
 

                

 

男装招商 女装招商 童装招商 休闲装招商 运动服招商 皮鞋招商 女鞋招商 男鞋招商 童鞋招商 鞋材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