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功能障碍性滤过泡

功能障碍性滤过泡

作者:     转贴自:     点击数:1352


   有效的眼压控制是目前青光眼治疗的重点。随着显微手术的不断进步,无论是闭角型青光眼,还是开角型青光眼,国内外学者都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滤过性手术进行治疗。成功的手术有赖于形成并维持一个具有良好滤过功能的房水外流通道——功能型滤过泡,但临床工作中非功能型或功能障碍型滤过泡并非少见,如何针对每位青光眼患者的疾病类型及病程特征,采取相对个体化的围手术期用药方案、手术细节设计以避免非功能滤过泡的出现,并在滤过手术后早期识别、正确处理促使其向功能型滤过泡转化为。

    我们必须意识到滤过手术后滤过泡功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只有根据各个病理生理时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滤过泡的失败率。因此熟悉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伤口的愈合过程是相当有必要的,这一过程可分为:炎症期、增殖期和成熟期。炎症期为术后一周之内,病理过程主要涉及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渗出及炎症介质的释放等。术中轻柔分离结膜下筋膜组织、彻底烧灼止血、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术后给予皮质类激素点眼等可减轻此期炎症反应。增殖期主要包括血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及肉芽组织形成等病理变化,发生于术后一周至三周,术中抗代谢药物的应用旨在抑制该期的增值反应;术后三周以后进入成熟期,此时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与降解达到平衡,以1型胶原蛋白为主,应用皮质类激素点眼可预防此期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

    功能障碍性滤过泡的定义是指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各种原因引起的滤过泡功能过强或不足,即将或已经引起眼压的异常,并进一步损害视功能的一组滤过泡并发症。主要包括:瘢痕性滤过泡、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滤过泡渗漏、以及滤过泡相关感染等。

     抗青光眼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损伤和修复的矛盾是滤过泡瘢痕化的主要问题。如何应用药物或手术使功能性滤过泡得以维持而又不产生并发症,是对眼科医生极大的挑战。术中于结膜瓣或巩膜瓣下一次性使用0.2~0.4 mg/ml丝裂霉素(溶解2 mg丝裂霉素用液量不得少于6 ml)3~5 min,术后5-氟尿嘧啶、α2b干扰素、γ-干扰素等的使用,术后滤过泡的分离,激光缝线切断术处理抗青光眼术后巩膜瓣缝线过紧致滤过功能欠佳者,非穿透性小梁切除及Schlemm管外壁切除术加巩膜瓣下水凝胶物或羊膜植入术等,为手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提供了较好的方法。通过UBM监测滤过道的情况,发现阻塞部位及时解除,对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转γ-干扰素基因细胞移植、或应用第3代光敏剂苯并卟啉衍生物进行新型激光光动力疗法,使青光眼术区滤过泡纤维化的治疗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