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黎川鞋业为大项目让路但鞋业锋芒依旧

黎川鞋业为大项目让路但鞋业锋芒依旧

作者:     转贴自:环球鞋网    点击数:1394



    本月初,记者在黎川采访,县里干部时常提到这一点。他们说,新建普通鞋厂用工压力大、投入产出比不高,现在县里主要是引进品质效益型大项目,鞋业必须是名牌才会主动出击。

    相对应的是两个超级重量型项目的落户。投资30亿元的新型生态塑料产业园、投资26亿元的绿色高档纸业,对工业落后地区来说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大项目,今年被黎川一并揽入囊中。   

    这让人对黎川有一种新的惊艳感觉。而惊艳还不仅限于此,陶瓷业打造“中国煲都”、环保成为硬性指标,无不吸引着人们重新审视黎川工业。

    尽管不谈鞋业,但提到黎川,不谈鞋业说不过去。

    鞋城,曾是黎川工业的一张“名片”。为了发展鞋业,县工业园区专门规划出鞋业服装工业园,先后引进38家制鞋或配套企业,其中不乏生产“达芙妮”、“安踏”等知名品牌的企业。

    所以,当黎川提出不再主动去招鞋业项目时,人们不禁疑惑:鞋城不谈鞋业,那谈什么呢?

    黎川用招商引资实绩给出了答案:谈大项目。1—7月,该县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7个,居全市第二;新引进开工建设的亿元项目10个,居全市第三。一批投资规模大、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落地,黎发包装、川盛实业、丽影毛毯等莫不如此。鑫森炭业,投资2亿元,公司总部闽东联谊集团长期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MeadWestvaco公司、日本三菱化学卡尔冈株式会社合作,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5亿元、税收1000万元以上。

    为大项目让路的鞋城似乎锋芒不再。但这只是表象。不谈鞋业,并不意味着黎川鞋业发展就此偃旗息鼓。

    黎川鼓励鞋业老厂扩大生产,提质增效。于是,“退位”后的鞋城仍在扩张,但“质量扩张”取代了“数量扩张”。成熟企业扩建,既提高了园区投资密度,又增强了产业纳税能力。如今,川田实业、永超鞋业等多家制鞋企业已完成二期扩建。去年,黎川鞋业纳税1500万元,今年可达2000万元。

    实力不减反增,鞋城成功达到“以退为进”的目的,名气不输以往。

    如此,黎川工业“名利双收”。目前,县工业园入园企业128家,投产企业达87家。1—8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001万元、税收7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