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乌鲁木齐药品零售价抱团涨价,市民投诉增加

乌鲁木齐药品零售价抱团涨价,市民投诉增加

作者:     转贴自:新疆都市报    点击数:2725


    “前段时间,我到附近药店买药,发现价格比以前贵了1块多钱,不是说现在药品都在降价吗?”3月底,记者连续三天接到类似投诉,对于一些药品价格上涨,大家提出质疑。

  4月,有读者反映护肝类药品上涨了近6元,“没听说药品涨价的消息,这是不是厂家私自提的价?”

  5月初,类似投诉仍然没有停止。

  药品真得涨价了吗?与此同时,首府乌鲁木齐一家药店在3月初到5月中旬,接连收到一些药品生产厂家的停止供药通知。追究内因,药店有人透露,是因为此药店不愿意接受药品生产厂家的调价要求。

  “调过的药品价格比以前高,所以药店负责人拒绝了。”这家药店的工作人员无奈爆料。

  百姓反映药品悄然涨价,个别药店被停止供药,两者之间难道有关联?

  药品悄然涨价?

  据了解,截至目前,乌鲁木齐有药店千余家,其中包括具备规模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受内地平价药品超市的影响,2000年,新疆第一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进入首府,当时由于这家药品超市品种齐全,价格低于同行业,于是短时间内,在首府掀起了一个药品降价风潮。各家药品超市纷纷打出了薄利多销的牌子。老百姓享受降价喜悦时,首府各家药品零售企业也重新洗牌,退市的退市,扩张的扩张。随着近年来的发展,这种竞争已趋于公平,百姓对药店药价的投诉逐年减少。而像近三个月如此密集反映药品价格上涨实属少见。

  药品涨价了!是真是假?

  “脑心通多少钱?”5月25日,在红山附近一家中型药店里,记者指着某脑心通中成药询问。“29.5元。”销售员回答干脆。

  “怎么又贵了,我过完年买时28元,就说涨价了,怎么又涨了?”销售员听完笑着说:“很多药都涨价了,原材料涨了,自然药价也涨,很正常。这还算涨得少的,有的药都涨了几十元钱。”

  面对记者询问价格的疑虑,新医路附近的一家药店的售货员说,这已不是新鲜事了,从去年起,公司就已接到厂家的涨价通知,不过数量不是很多,今年3月后,越来越多的药品价格都涨了。

  黄河路附近一家药店的售货员说,调价后,药价比以前高了不少。但具体涨了多少,他不愿多说。

  记者根据手中的一份非处方类药品目录进行了对照,至少有30种药品比以往价格都有所上浮,少则1元以上,多则几十元。例如某消食片的进货价为5.3元,以往药店零售时在进价上加0.5元或更低销售给患者,而如今,绝大多数药店好像一刀切似地将价格调整为6.5元。一种治骨痛的药,进价为12.9元,以往销售价从13元至14元不等,如今直接上浮了6.8元。药店销售员直言,这还不是上浮最多的,有些药品已在半年内调了两次价。

  一些患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解地询问,医改正在进行,国家着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在这个节骨眼上,药品怎么悄然涨价,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药店销售员解释,原材料涨价了,所以药品价格也涨了。也有销售员说,厂家销售员拿着生产厂家的通知书要求涨价,所以药店必须涨价。

  还有药店销售员说,今年南方干旱,很多原材料歉收,所以药品要涨价。

  事实果真如此吗?正在记者到处探访时,巧遇一位药品行内人,他说,南方干旱导致药品涨价不过是一种托词,真正的原因是,生产厂家抱团故意涨价。

  有人抱团涨价?

  话语一出,令人震惊。在国家大力推动医改政策时,加大力度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时期,是谁如此大胆对药品抱团涨价?

  “给你看一份资料。”因为提前的约定,这位行内人从朋友那里借阅了一份《告知函》。此函全文如下:经公司督察部调查确认,某药店(编者注: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此处隐去药店名称)对我公司产品低价销售,未执行市场终端统一价格,我公司坚决反对。经公司研究决定,从即日起,全国所有经销商、签约分销商暂停向某药店发货。

[NextPage]

 

  这就是不涨价的结果?行内人说,乌鲁木齐大部分药品零售企业为了不得罪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价格都在悄然上涨。

  其中有什么内幕?行内人不愿多说,不过按照他的指引, 记者见到药品销售领域的另一位元老,他揭开了药品悄然涨价的面纱。

  这位元老说,此事起因可追溯到2009年。

  2009年,在一南方城市里,一群药品群英沙龙会召开,新疆很多药品零售企业的老总都是这个沙龙会上的座上宾。据一位第一次跟随老总前往沙龙会的助理说,会议上,一家大型药品企业老总再次提出了终端维价(终端维护药品价格)的说法,这种提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据现场参会人说,这已不是第一次提出药品终端维价,不过执行的结果一直不理想。

沙龙会结束不久,全国药品零售企业就接到了一些药品生产企业的调价通知书,新疆也不例外。

  根据资料显示,2009年4月,新疆5家药店接到了某药品生产企业的6种常用药品调价规定,调整完毕的药品价格比以往高出1元以上。在调价通知书上还明确规定,厂家在调价当日一早派人到各门店询价。2009年5月,部分药店再次接到另外一家药品企业的5种药品的调价通知。2009年12月,6家药店接到另外一家药品生产企业的12种药品调价函,均价不同程度上涨。这位助理说,这些调价的药品不过是调价药品中的冰山一角,而且当年并不是所有的药店都完全执行,所以老百姓还没有完全感觉到药品涨价的迹象。

  正如一位参会的人说,也许正因为终端维价执行得不理想,今年3月,终端维价作为药品销售的重中之重再次强力推出。

  查询资料时,记者发现内地媒体就此沙龙会做过报道:“会议在研讨‘医药工商业OTC终端维价及促进商品的有效销售’这一敏感话题后,一些可执行的协同行动方案已跃然纸上。”

  何为“协同行动”?也许从一位行内人出示的其他资料中可以说明协同的真实含义。

  2010年3月底,新疆大部分药店接到调价通知,6种药品价格上浮,最高比原市场价格高出19元;4月,又有4种药品进行了调价;此后不久,12种药品价格也做了调整。5月初,从一家药店不完全统计中发现,至少有30种药品进行了价格调整,调整后的价格比以往市场销售价均有上浮,少则1元、4.3元、6.8元、8.7元不等,多则20元左右。

  截至目前,新疆绝大多数药店已开始执行维价后的新价格。除此之外,个别药店负责人还在维价通知书上写道:同意调价,要求各部门及时上报同行业价格信息。看完此话后,记者终于明白何为“协同行动”了。

  如此集体涨价,难道就没人拒绝吗?

  药店不敢不涨?

  一位药店负责人说:“我们不敢不涨。”

  一家药品生产企业与药品批发企业及零售企业的《产品分销合同》明确规定,如果确认销售一方遵守合同约定的价格体系,没有低价售货行为,那么就可以得到3%的商业折扣。反之,不按照价格约定执行,就要承担当批货物商业折扣的两倍违约金,还将减少或停止供货,如果再不听从,那么供药一方将取消对方一级经销商的资格,并扣除对方年度所有未结算的商业折扣。

  “如此规定,谁敢不听。”一位药店负责人说,以前他们可利用价格低,分得药品零售市场的一杯羹,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也让一些药品价格涨不起来,“这样一维价,小型药店生存环境举步维艰,没有了竞争,老百姓再想吃便宜药只能等待药商们决定降价的一天了。”

  行内人无奈地说:“既然有人不愿意维价,说明这个药品就有利可图,为什么还要强迫涨价呢?”

  一个沙龙会就能控制药品集体涨价吗?首府一位药店负责人反对这样的说法,他说,现在部分药品涨价是合理的,很多药品的原材料都涨价了,尤其一些中成药和草药涨价是因为南方干旱导致材料不足,成本上涨,和抱团涨价没有任何关系。

  此种说法立刻有人反驳,一位业内人士说,如果真是成本涨价,为什么只涨终端价格,而批发价却丝毫未动?

  这个疑问随后再次有人爆料,如此涨价原因有三:一,为了以后进入医保药品基本目录时,国家有关部门将会把市场价作为参考价进行定价,现在提价可以为以后高定价打基础;二,有一部分药品属于生产企业自主定价,如此维价可以拉大中间利润空间,便于给中间供应商一定的商业回扣;三,一旦国家行政干预价格,在进行市场询价时可以继续维价或再次提高价格。

  无法证实报料人所分析的真实性,恰巧5月25日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做了明示,在京召开的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有关部门提出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提高价格调控能力。会议指出,我国粳米、玉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以及三七等中药材价格上涨较多,既受西南地区旱情、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也与极少数经营者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密切相关。

  药价谁说了算?

  药品涨价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种涨价是否合法?

  据了解,国家对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价格管理形式。列入国家和省级定价目录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省级物价局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制定最高零售价格,药店在不突破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的销售价格;政府定价以外的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自主定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有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为通俗的讲,市场调节的药品价格让市场说了算,如此不涨价就停止供药的行为不但危害了经营者的权益,同时也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药品涨价的事实。

  2010年,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医改专题研讨班结业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深化医改还要注重建机制。健全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切断不合理的利益链条,努力解决药价虚高问题。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_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