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时评:楼市“只涨不跌”?“地王”被误读

时评:楼市“只涨不跌”?“地王”被误读

作者:     转贴自:每日商报    点击数:1062


  “楼市”已经持续多年成为热词,而“地王”,则是“楼市”中的热词。“地王”之所以会成为过度化的热词,是源于人们对所谓“地王”的误读。

  看看不完全统计的杭州“地王”:当年计量学院地块,现今的“国都·枫华府第”是地王;延安老医大地块,正在建设中的“嘉里中心”是地王;广宇与西房合作的东南面粉厂地块是地王;雅戈尔首次进杭拍下的杭商院地块是地王;去年5月,南山路勾山里B地块是地王;九龙仓前不久拿下的17号文晖地块,是最新地王。

  单价最高的是地王,总价最大的也是地王。地价只是房价的一部分,并不能决定房价;同理,“地王”在楼市中也并没有“风向标”式的意义,只代表着开发商的资金实力,反映着开发商对市场的心理预期而已。媒体或营销机构之所以津津乐道于“地王”,其实是源于“实用经验主义”:所拍土地的楼面价,可以约等于区域楼市的当下均价。这其实是基于“楼市只涨不跌”前提的认识误区。

  而开发商之所以热衷于频频制造“地王”,则有着复杂得多、阴暗得多的因素。粗略分分至少大约有四类:一,其他行业想进入房地产,虽然不知水深水浅,但掘金愿望强烈,可能红了眼拼死抬价志在必得。二,自以为是“大佬”,想进入一个新的区域市场,在这个新区域还根本谈不上品牌或知名度,这种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的心态,也极易在拍卖现场发生膨胀扭曲,从而制造新“地王”。三,有的公司手头项目即将完成,甚至已经在等米下锅,再不拿地,公司人心涣散面临团队解体的危机,也可能迫不得已制造“地王”。上述三类情况,基本还属于“责任自负”,但“地王”的示范放大效应,依然影响着楼市。

  最可恶可鄙的是第四种:别有用心制造新的“地王”,目的在于推高周边房价。自己已经在开发一大盘,为向市场证明大盘确有巨大的增值空间,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就是大盘周边产生“新地王”。大盘的占地面积也许上千亩,但“新地王”面积只需要几十亩就足够了,要的是单价高,要的是“地王”名头,要的是“四两拨千斤”,用小面积的“新地王”,推高大盘的大量房源。当然这样的“新地王”,通常自己也去参拍抬价,拍不拍到自己手上无所谓,大大抬高价格就行,当然也可能请同盟公司,或让自己的兄弟公司、下属公司出面。就算“新地王”土地成本太高,项目做亏了,隔壁的大盘也早就大把大把地赚回来了。

  “地王”并不代表土地的实际价值,这应该是确凿无疑的了。我们只有在看清楚洞悉了所谓的“地王”成因,才能相对准确地判断楼盘价值。而被简单误读的“地王”,无异于把消费者诱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境地。

  最近北京等地改革土地出让方式,即通过评议方式,而不是“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或许也是认识到了“地王”的负面误导性?我想,改革弊端的方向是对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是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这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倒退。记者 陈永耀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