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29日讯,今年春节期间,上千名中国游客穿梭在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购物“扫货”。新年,成了纽约商家的“黄金周”。另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九成以上中国游客在纽约的主要活动是购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游客在异国购买的商品中不乏“中国制造”的洋品牌。按理说,“中国制造”理应在中国卖得最便宜,可奇怪的是:“一条Levi's牛仔裤在美国的折扣店卖15~30美元,按汇率(1美元约折合6.8元人民币)换算,也就100~200元人民币。但同一条裤子,中国国内的专卖店却至少要卖700元。”“一双耐克运动鞋,在美国售价32.99美元(约合人民币224元),而在内地则身价大涨至668元人民币……”
不少中国网民在了解到同一件商品在国内外的巨大价差后,感到无比惊讶。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运输费?关税?但不管怎么说,一件远渡重洋到美国的商品,其跨国流通的成本也不至于如此大幅度地小于中国国内的流通成本。按常理说,应该涨价才合情合理。
佛山明驰服装有限公司曾经给百事公司做过代工。公司总经理何伟昌说:“我们生产的服装都是来料加工的,一下单就是十多万件。每一件短袖的出厂价大约在20元左右,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至少要200多元。在美国,百事是一个普通的运动品牌,同一件衣服,售价不到10美元。”至于商品在中国与美国的巨大定价差异,他们“没有任何发言权”。“世界工厂”,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价格差异的症结点在哪里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牛鸿说,“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这是问题的核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厂,但品牌是外国的,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定价权也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
其次,“中国的流通领域成本非常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说。“国内的厂家为什么愿意做外贸单?根本原因其实是中国的内销流通成本太高。”除了运输费用以外,还有高额的进场费、商店租金。比如说,要进入超市销售,每个商品都要缴纳十几万元的进场费,还要在营业额里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和回扣。乱收费、乱收税,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把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
此外,中国人“不缺钱”也是造成中美间的“物价倒挂”因素,从消费群体看,“这些国际名牌的消费对象是城市中高收入者。即便运营成本高,他们也能承受,因为购物有一个购物带来愉快心理的问题,买的就是这个过程。”
http://blog.ppz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