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产销量,我省已连续多年为全国第一,但这样的石材大省,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中国名牌和中国免检产品,驰名商标也只有一个。昨日省企业调查队公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省石材产业做强受多种因素制约,专家建议我省石材企业应进行有效整合,政府应制定相关规划,以实现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和品牌化。
【现状】
我省有
石材企业1.6万家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全省已拥有花岗岩石材开采企业1.2万户,石材加工企业4000家。石材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石材矿山、机械设备、金刚石锯片、磨具磨料、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的发展,全省现有500多家从事石材出口的贸易公司、10多个石材出口港口、10多个建材专业市场。我省已成为全国石材生产大省和最大出口基地,年产量和销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2004年,我省规模以上建筑用石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43亿元,石板材产量(主要是花岗石板材和大理石板材)5336.13万立方米,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0%;花岗岩石材及制品出口340.4万吨,占同期全国出口总量的72.52%。
据了解,我省现已形成了以厦门为出口龙头、泉州为生产基地的发展格局。南安的石板材加工,惠安的石雕制品、墓碑石,福鼎的“福鼎黑”玄武岩石材,古田的“桃花红”石板材,安溪的花岗岩开采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名牌产品屈指可数
据调查,尽管我省石材行业在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但名牌产品少。截至2004年,我省评出的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431个产品中,石材类产品的仅有9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评出的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我省石材业仅有一个(全省共有23个产品获得该称号);而国家质检总局评出的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的,没有一个。
调查发现,不少石材企业没有把品牌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产品价格、产品销售等方面,不重视品牌建设。
企业间竞相压价
由于中低档板材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生产者相互压价,导致近年来我省石材产品价格一路下滑。如,墓碑石每立方米价格最高可达3万~4万元人民币,如今只有2万元左右。石板材(3503#)原本每立方米价格可以达到40美元,现在还不到10美元。
许多石材生产企业处于微利经营状态。
【原因】
单一企业规模小
石材行业集中度不高,上规模的石材生产企业集团较少,多为私营和家庭作坊式的工厂。据测算,2004年该行业前4位企业销售收入集中度约为10.4%,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建筑用石加工业生产企业只有49户,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只有17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仅为1.2%和0.4%。
产品结构不合理
档次总体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呈现“家庭作坊式”经营,将不能满足对中高档石材的需求。据统计,2004年我省石材制品出口量528.3万吨,其中属于简单加工的占64.4%,石雕、影雕以及一些精细石材产品,在出口总量中仅占10%左右。
技术装备落后
导致质量差
我省小型石材企业整体技术装备落后,多数仍以圆锯、手扶磨机为主要生产设备,效率低,质量不高。以福鼎矿山荒料开采为例,用大爆破开采方式,致使荒料裂缝增多,利用率仅为60%。另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对北京、山东、上海、福建、广东5个省、直辖市的20多户企业的天然花岗石、大理石产品质量抽查结果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不合格的11家生产企业,我省占了4家。
【对策】
政府要
制订发展规划
针对目前的状况,有关专家建议政府应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着重发展以晋江、惠安为主的闽南石材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扶持南安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和惠安石材雕艺城,积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对中小石材企业实施收购、兼并,进行规模化投资和低成本扩张。同时,对石材业的整合应从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升上来。严禁新办粗加工型石板材厂,鼓励创办具备一定规模的石材深加工企业。
政府还应出台有关政策,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严格石材开采的审批手续和开采技术条件,制止乱开乱采。建立石材集中生产区,统一设立大型废渣堆放场,对污染物进行统一治理。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石材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注重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提高工艺的精确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石材企业还应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石材应用市场信息,扩大新的石材应用领域。
打出本土品牌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工程及国内各项新建项目、改造项目的开工建设,为我省石材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但同时也面临国内及国外石材生产企业的双重压力,而且在以后的几年中,竞争将愈来愈激烈。我省石材企业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质量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