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服企入股百货商,从某种角度这可以视为中国服装品牌渠道争夺的升级,也可以被看作资本作用的进一步放大,因为通过小规模的初次入股,以及今后可能的扩大持股,大型服企将可能通过资金优势谋求某种形式的‘垄断’作用。”
而在这种“升级”的过程中,新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对于服企而言,即便是在收购环节也须谨慎对待。
围绕在大商集团改制背后的故事又有最新进展,日前,3家服企联合收购大商集团100%国有产权。
作为国内近年来扩展迅猛的百货公司,大商集团眼下争议颇多的国有股权改制活动在深圳市曼妮芬针织品有限公司、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公司、波司登股份公司的联合收购下,引发服装业界新的思考。
一个在全国范围拥有几十家百货店,未来还将开近百家商场的零售企业,大商集团引入服企眼下被认为是品牌企业与零售企业更紧密的结盟,区别于雅戈尔与银泰的战略联盟,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将可能以股东身份占据大商的渠道资源,并形成对竞争对手的进一步挤压。
入股大商
作为上市公司大商股份之前的控股公司,改制前的大商集团曾掌握大商股份18.8%的股份,然而,随着相关国有产权改制后,大商集团曾将所持大商股份的10%股权转让给了大连国商资产经营公司,只剩下8.8%的大商股份的股权。
此次整体转让国有股权,大商集团的国有股权在被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分别以40%、33.33%、26.67%受让后,如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以及按计划再由大连大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大商集团和大商股份主要管理层成员设立的公司)以货币资金对产权转让后的大商集团增资。那么,最终,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及大连大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股份制改造完成后的大商集团持股比例依次为30%、25%、20%、25%。各方间接持有的大商股份权益将变更为2.64%、2.2%、1.76%、2.2%。
由此,这3家服企也与拥有众多百货店的大商股份建立起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坊间已有预测称,如果相关交易获批,作为股东的这三家服企将有可能与大商股份签订更为明确的合作协议,不仅仅是类似于雅戈尔与银泰百货所签订战略协议,即银泰新开店,雅戈尔优先入驻等。甚至,有可能对大商百货店所有店面进行优先安排,并形成对竞争对手的某种压力。
根据大商股份最近的公告显示,此次,大商集团国有股权的转让中,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分别出资7386万元、6154万元、4925万元。同时,这三家服企之所以顺利受让,是因为他们符合大连国资委对受让方提出的营运10年以上的生产型企业法人,且与大商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为大商集团百货主营业务提供主力商品,且拥有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条件。
[NextPage]
价值几何
随着我国服装业纷纷开始品牌化运营以来,对于零售渠道的竞争正越发激烈。近几年来,大型服装企业凭借雄厚资本实力纷纷抢购物业,以“垄断”某些区域地段的优质商业资源,无论是这些年来一直大力购置商业地产的雅戈尔,还是最近一年就花费8亿元左右大力购置商业项目的美邦服饰,对“独家”渠道的争夺正逐步升级。由此,普遍的“哄抢”中也造成了服企扩展零售市场成本的上升,大型服企进而得以凸显其资本规模优势。
而这,被认为是3家服企“挺进”大商股份的重要原因。过去,服企在获得这种独家渠道资源时,往往着力于单个专卖店物业的拥有,随后,便是与大型商场的战略合作。此次,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以入股形式与商场建立联系表明,眼下,中国服企不仅仅希望冲破中国服装品牌过去所遭受的“血统歧视”进入大型百货卖场,同时,他们还期待获得更为牢固、排他,甚至是局部“垄断”的商业资源。
此次入股大商股份的3家服企,显然也看到作为一家迅速扩张中的百货商,立足东北的大商股份近段时间的迅猛扩张态势。据大商股份相关战略,力图跨出东北,布局全国的大商股份计划在未来很短一段时间便要开设近百家百货店。这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全国市场网路,对于许多服企,也是他们能迅速布局全国的捷径。
由此,在很多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服企看来,掌握这样的资源也将形成竞争优势。
相关分析人士表示,根据我国百货业发展,未来全国百货品牌集中度将会进一步上升,这也意味着服企的相关选择将变得更小,“像大商这样成熟的、极具潜力的大型百货商肯定是必争之地,你占领后不仅仅是搭上大商迅速扩张的便车,同时,对于像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这样入股形式进入,他们还可以凭借股东身份谋求更多资源。比如可以采取更灵活手段开展多品牌运营,这些企业都有多个品牌,他们可以谋求在同一卖场中形成规模效应,这是以往中国服企与商场合作中所难以实现的。或者是以更低价格入驻形成成本优势等等,总而言之,从某种角度这可以视为中国服装品牌渠道争夺的升级,也可以被看作资本作用的进一步放大,因为通过小规模的初次入股,以及今后可能的扩大持股,大型服企将可能通过资金优势谋求某种形式的‘垄断’作用。”
风险评估
对于服企入股百货商,在眼下我国中小服装品牌众多的环境中,其竞争优势是明显的。然而,在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已经进行的此类尝试中,其中也蕴含一定市场风险。
这种市场风险首先体现在对百货商的市场影响力的判断中,眼下环境仍强势的百货商如果无法在未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那么,入股的服企除了在商场的销售下滑外,其入股的投资也将遭受损失。
具体而言,此次,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入股大商股份是看中大商的发展前景而进行某种绑定。然而,这并不意味其他企业、百货商同样认同,甚至大商内部也有不同意见。
一位服务大商股份长达几十年的商场管理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他并不看好眼下大商的扩张模式,该人士现在供职于大商传统优势地区——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一家核心大商百货店,他认为,目前已经在全国通过收购兼并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大商之所以能迅速扩张主要得益于其眼下所拥有的政府资源,以及对入驻品牌销售现金流的“掌握上”。这两者从长期发展来看,风险很大,很难说可持续。因此,并不完全以市场为支撑的大商扩张步伐,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可能面临市场及内部管理的挑战。
而这,也将成为入股服企的市场风险。
其次,随着服企入股百货店,并在入股服企开始谋求更多资源后,这是否会导致百货店市场影响力的下降,如果百货店无法以更多、更吸引人的“百货”吸引消费者,那么,入股的服企也无法获得更多市场影响力。同时,入股服企希望谋求某种特权的作为也可能遭到竞争对手的集体抵制,从而可能得不偿失。
而在更“微观”的现实中,考虑到我国百货业眼下活动的主体主要为国有控股企业和外资企业,这意味着,入股国有控股百货店可能面临“体制”风险,同时,入股外资百货店则因为入股价格过高,或没有渠道而不可行。
举例而言,此次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入股大商股份,坊间传言的另一版本是,大商改制涉嫌管理层MBO,而曼妮芬、红蜻蜓、波司登的入股则可能是被迫之举,他们面临“商品下架”、“扣押货款”,以及“好处费”的“压力”而选择作“替身”,而大商管理层在为“替身”准备收购资金时则涉嫌借助货款支付。
无论传言是否可信,对国有股权的收购也存在一定风险。由此,关于眼下入股百货商的此类零售渠道争夺,在“升级”的过程中,新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对于服企而言,即便是在收购环节也须谨慎对待。
http://cn.ppzw.com/Advertisemen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