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宝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Aquila15%股权的方案获澳方批准。此消息又引发了各界关于央企海外并购的种种议论。
有观点认为,近两年中铝、中投、平安等企业海外并购均受挫折,动辄损失百亿,加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各大股、期、汇市前景阴晦不定,央企此时海外出手,投入较高、时机不利、风险过大,央企应停下并购脚步,多练内功。
重视、完善评估风险,确为应有之义,但如因风险存在,就望而却步,则未免因噎废食。从历史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发展起来的。在1897至1904年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中,美国就有3000家公司消失,一些大公司则控制了美国许多产品的生产。通过这轮并购,美国烟草公司当时占有90%的市场份额,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占有美国市场份额的85%,它仅通过3个炼油厂就控制了世界石油产量的40%。
更值得注意的是,并购背后蕴藏着企业“软性竞争力”的增强,要看到正是伴随一轮轮的并购,一些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市场定价权的控制增强,行业竞争壁垒也被抬高,从而使万千竞争者连凭“产品”硬性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出局了。
从中铝、中投、平安等海外并购案例可以看到,在中方企业完成入股后,力拓、黑石、富通的股价都出现了大幅下挫,中方损失惨重。中资企业完成入股,在市场上却未带来任何正面的影响力。对比一下,巴菲特入股比亚迪的消息公布后,却引发国际投资者疯狂追捧比亚迪股价。放出消息后,巴菲特就可以坐享其成。两相比较,其中固有投资眼光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影响力,在矿产资源、资产价格、金融产品方面缺乏定价权。
既然投身经济大潮,难免会被“呛水”,而“呛水”是为了学会更好地游泳。在货币地位、大宗产品定价权、资源控制权等等指标上,中国经济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想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出海并购势在必行。作为中国经济核心力量的央企,在海外并购上理当大展拳脚。(肖宾)
http://www.ppzw.com/ppz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