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代价不菲,尽管非议颇多,但中国企业对收购“皮尔·卡丹”始终兴致盎然,而且不惜刀光剑影。
2亿欧元还是3700万欧元,对绝大多数中国服装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人质疑用这么多的钱,完全可以再造一个本土品牌,何必争得头破血流,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再造的这个品牌能有“皮尔·卡丹”目前的知名度。尽管“落魄的凤凰不如鸡”,但人们也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商业游戏同样遵循“成王败寇”的规则,但商业道德应该永远是商人最后的底线和应有的紧箍咒。事情发展到今天,这场收购游戏多少带点戏剧性,竞争讲究知己知彼,但在一方已经于几个月前就已达成收购协议的背景下,另一方却仍在激情四射地进行收购准备、开媒体发布会,这多少让人不可思议。当事一方指责皮尔·卡丹玩弄花招、有恶意欺骗之嫌,但从细节来看,该方开出的价码比另一方更高,从商业角度,皮尔·卡丹老人不会糊涂到有钱不赚而把绣球抛给了开价更低的一方。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想把品牌拆开来一个一个地卖出去,卖个更好的价钱。但这样的猜测并没有更多的其他证据来证明。
抛开这些是是非非,实实在在的“伤害”是存在的。首先是上海中服,这家企业已为此召开多次新闻发布会,并已在法国专门为收购设立了子公司,可以说在舆论造势和经济上都付出了代价,但现在它的处境无比尴尬,随着卡丹路和“皮尔·卡丹”合作的既成事实,它的整体收购计划不得不被搁浅。尽管它对这两者合作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然而综合各方的说法来看, 他们的合作只是对相关法律、政策条文进行了有技巧性的“运用”,当然,他们合作的细节外界不得而知,最终的结果我们现在也不敢妄加猜测,但至少从现在来看,上海中服不得不为它的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而付出代价。即使它可以诉讼,通过法律程序来要求赔偿以弥补损失,但这个过程会因为没有正式合同而变得很艰难。
另一方面,对于卡丹路来说,生米已煮成熟饭,本应该是赢家,却没想到又被拖进另一个是非里,如果事情得不到澄清,它的形象因此蒙上一层灰色是不可避免的。由此看来,这场沸沸扬扬的收购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赢家。
近几年,海外并购风起云涌,中国企业在买回了国外知名品牌的同时,却也为此交了学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法律上栽了跟头。比如不熟悉国外法律,提交的文件不能满足外国政府的审批核准要求等等。当然,我们长期以来更关注外资境内投资的政策,而在国内企业境外投资的相关法律上可能出现不完善的地方,也让部分企业难于实现海外并购。
值得提醒的是,在复杂的商业竞争中,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死守着法律教条可能会让自己处于被动局面,在遵守法律准则和商业道德准则的前提下,知己知彼,灵活运用,或许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
http://blog.ppz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