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青啤的寓意

青啤的寓意

作者:庞丽静    转贴自:经济观察报    点击数:2098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是一家国有企业,完全受计划控制,1993年上市之后,成为股份制公司,经过资本结构不断变化,如今形成国资作为大股东、外资、民企参股的结构。在成为国际化企业的旅程中,他们经历了很多磨砺,如今正在实现“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的愿景。

  青啤,它的历史和今天,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在竞争激烈的领域持续发展的轨迹,代表着某种国企的未来。

  分水岭

  1993年,是青啤发展史中的一个分水岭。当年完成股份制改造,青啤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

  1993年的7月15日,青啤公司H股(0168)在香港上市,成为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8月27日,青啤A股(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这是一次从组织上的市场化改造,1993年之前青啤是国有企业,1993年上市以后,青啤就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投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了。”青啤公司总裁孙明波表示。

  “决策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政府说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有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股东大会,决策必须符合《公司法》,符合上市规则,符合一系列的监管法规。这是质的变化。”孙明波表示。

  据青啤史料记载,青啤是伴随着1967年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财贸办发出的一纸文件,而正式成为了 “国家的”企业。从此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等等,都被纳入到国家统一计划体系之下。

  青啤自此长期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指令性计划控制企业的模式,销售手段基本是单一的由商业部门代购代销,直到1982年,青岛啤酒才有了产品的自销权。

  虽然产品可以自销了,但“计划”并没有消除,曾经,青岛啤酒为了一个扩建10万吨的项目,办理审批手续历时三年零四个月,最终盖了259个图章才算完成。

  在“指标”、“计划”、“审批”的三重捆绑下,青啤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左右。

  1993年,青啤股票上市。在青啤人看来,规则方面的意义,远远大于企业上市融资的意义。“不仅仅是筹集到了资金,解决了再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国际市场的规则、资本市场的规则,特别是香港联交所的规则。”青啤公司表示。

  “一个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国有企业,一下子到了国际资本市场,就如同一个没有上过中学的小学生进了大学课堂,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难以马上适应。这也好比踢足球,既然已进入国际比赛,就要按规则来踢。”青啤这样评价自己。

  孙明波说,对投资者的回报是一个市场指标,如果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股价就会降到非常低,就会面临被别人用很便宜的价格买掉的风险,买掉的结果是管理层彻底出局。这就是市场指标。通过这样的市场机制,促使管理层不断努力,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够保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

  中国三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邱罡28日对本报表示,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最需要改善的就是公司治理结构。要围绕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非常有意义。

  不断变革

  “感谢这次上市,使青岛啤酒能够发自内心的变革,而不是被迫的变革。这是不断变革的动力机制。”孙明波表示。

  1996年1月,青啤成立“销售公司”,宣告正式走向市场,这也是全国最后一家走向市场的啤酒公司。

  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日益国际化,世界各大啤酒集团开始觊觎中国市场,青岛啤酒虽然是国内第一品牌,产销量也居全国首位,但是和国外大啤酒厂商相比,无论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不在同一个“重量级”。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外一些大的啤酒集团收缩对外投资。恰在那时,国内一些啤酒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急于出手,这给青啤低成本扩张提供了良好机遇。

  青啤在行业内率先掀起了收购兼并的风潮。运用收购股权、破产收购、政策兼并、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先后在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了53家啤酒生产厂和3家麦芽生产厂,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但是,快速扩张,也使青啤面临两个战略性风险:并购消耗了大量的资本,青啤已经把第一次融资和上市所筹到的钱全花进去还不够。2001年到2002年,青啤资金链迅速封顶,到了危险的边缘。同时,扩张中吸收了200多个牌子,用的都是青岛啤酒的商标,侵害了青啤的品牌资产。 (引自青啤董事长金志国《一杯沧海》)

 

[NextPage]

  青啤开始寻求股权合作,寻找战略伙伴,并同时对快速扩张的战略实施调整,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提出快速发展和稳健经营相结合。

  1993年青啤在H股上市的时候,当时全球最大的啤酒酿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简称“AB公司”)就购得了青啤4500万股,占当时青啤总股本的5%。后由于青啤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增发A股,使得这一比例被稀释到4.5%。

  2002年,青啤与AB公司在纽约签署了排他性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三批可转换债券,AB公司最终将持有27%的青啤股票,拥有20%的股权的表决权,成为仅次于青岛市国资委的青啤第二大股东,与大股东只有3%左右差距。

  协议签署后,青啤牵到了巨人的手,搭乘上国际化的快车,青啤决心以AB为范本,看看国际化的企业到底是怎么做的。

  双方随即开展了最佳实践交流活动。AB的成功管理经验、方法、工具也源源不断地输入青啤,开始为青啤所用。2003年上半年,青啤和AB公司启动了财务、人才、质量、战略、市场五大模块的交流。时任总裁的金志国也到AB公司“挂职锻炼”,担任影子总裁,同时还带去一批中高层骨干,接受培训。

  与AB公司的合作,成为青啤提升自己、完成国际化转型的至关重要一步。

  2008年AB和英博合并之后,青啤第二大股东变身为百威英博啤酒集团(简称“百威英博”)。百威英博出于对冲合并成本考虑,将这27%股权纳入全球资产出售名单中。

  2009年1月23日,百威英博宣布,将其持有的19.9%的青啤股权售予朝日啤酒株式会社(下称“朝日”)。朝日以6.67亿美元的代价,成为青啤的“二东家”。

  2009年5月10日,陈发树以个人资金收购新英博所持有的其余7.01%的青啤H股,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而青岛啤酒集团持有青啤31.41%的股权。

  邱罡表示,除了极少数特例,国有企业都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投资者,引入新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发挥董事会的作用。未来中国企业还将继续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进一步引入民营资本、外资等战略投资者,使国有股可进可退。

  危机中的生存

  百年青啤遇到数次危机。但每一次都成功脱险。

  孙明波表示,任何一次金融危机,最终表现都是导致市场的萎缩。说的更白一点就是产品不好卖、市场过剩。

  2008年全国的啤酒增长速度是5.5%,而在2007年是增长速度在14.7%,下降将近10%。

  孙明波表示,当产品不好卖、市场萎缩的时候,也是行业整合加速的时候。

  “别人在危机下,是想生存,想如何度过危机,想怎么减少市场投入,如何来压缩各项费用。我们恰恰相反,而是加大市场投入的力度和投入的有效性。”孙明波表示。

  “现金流管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开源,而不是关起门来节流。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公司提出全力以赴开拓市场,就是为公司创造充足的现金流。”孙明波表示。

  2008年11月,青啤股份收购了烟台啤酒集团持有的烟台啤酒37%股权和朝日啤酒持有的烟台啤酒2%股权,从而拥有了烟台啤酒青岛朝日有限公司39%的股权。

  在收购烟台啤酒7个月后,青啤再出手收购济南趵突泉啤酒。购得济南鲁商趵突泉啤酒销售有限公司100%股权和“趵突泉”系列商标权等。

  前后两次在山东市场的操作,使青岛啤酒完成了“统一鲁啤”的计划,稳固基地市场。

  同时,青岛啤酒继续后奥运营销,开始了与NBA的深度合作,继续扩大国际化的品牌影响。

  今年上半年,青岛啤酒的业绩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1%,利润增长达到67.9%。孙明波表示,这是青岛啤酒历史上罕见的利润增长速度。

 

 

http://www.ppzw.com/ppy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