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赤湖皮革园遭遇环保风暴

赤湖皮革园遭遇环保风暴

作者:     转贴自:海都网    点击数:2826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09102193713622.png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10月15日,福建省省长助理郑松岩出现在漳州市漳浦县赤湖镇,调研正在建设中的赤湖皮革园区。此前,福建省常务副省长张昌平就曾到过此地调研。一时之间,关于赤湖皮革园区将暂缓的说法流传于业内,牵动了众多泉州皮革企业业主们的神经。
 
  在此前的多次环保风暴中,这个占地3800亩的皮革园,因是全省唯一一个经过省级环评的皮革园,都得以置身事外,赤湖皮革园也因此被皮革业界称为最后的防线。但时过境迁,从上个月下旬开始的这场环保风暴,赤湖皮革园同样被卷入其中,至今前景未明,其走向,将决定着整个泉州皮革产业的命运前程。

环保风暴下前景未明
 
  赤湖皮革园今后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是按既定计划,还是重新转向,这都需要省级有关部门重新论证后才能确定。
 
  若非当地人,要顺利找到赤湖皮革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3800亩的占地面积让其在赤湖这个小镇的行政区划图上显得异常的显眼,但从小镇出发,寻找这个藏匿在海边的工业园区,因要经过多个十字路口,对地形不熟的人,很容易就迷失方向。
 
  如今的赤湖皮革园,同样处在一个决定自己的命运的十字路口上,前景莫测。10月14日,记者在赤湖皮革园看到,硕大的皮革园区里,已有十几栋厂房成功封顶,进度较快的企业已经在给厂房的外墙上漆。
 
  这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一场事关赤湖皮革园生死存亡的角力已经开始。在8月底泉港事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之后,9月21日,福建省召开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会上,省长黄小晶对福建省的环保工作作出部署。当天晚间,福建省环保厅召开全省设区市环保局局长会议,要求对皮革集控区尽快采取措施。
 
  福建省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环保风暴,因为赤湖皮革园拥有全省唯一一个经过省发改委立项和通过省级环评的皮革园,借此身份,在此前的类似环保风暴中,赤湖皮革园都得以轻松过关。但此次的环保风暴,与往常大不相同。
 
  因为正处敏感时刻,据记者了解,目前,赤湖方面对皮革园的发展已从之前的态度积极转而变得有点微妙。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来自泉州的企业,9月底,一家泉州皮革企业欲对赤湖皮革园内的厂房动工,在征求当地政府意见时,得到的是暂缓开工的答复。
 
  这一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得知消息后,晋江永健皮革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庆丰立即致电赤湖工业区管委会,永健皮革已在园区内买下一块80亩的地皮,按照陈庆丰的计划,这个月正是永健赤湖工厂的动工之期。电话那头,赤湖工业区管委会的答复与上述皮革企业得到的答复一样。
 
  对于这种暂缓的说法,赤湖方面并不认同。10月14日,赤湖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少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赤湖方面并未收到上级要求暂缓皮革园建设的书面文件。不过,吴少甫亦表示,赤湖皮革园今后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是按既定计划,还是重新转向,这都需要省级有关部门重新论证后才能确定。“在这些问题上,赤湖方面都没有决定权,现在我们也在等待上面的消息。”

皮革产业最后的防线
 
  为了让处理的污水达标,入驻园区的企业结成联盟,由10家企业共同出资6000多万元,投资兴建一个日处理5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
 
  牵动众多泉州皮企老总神经的赤湖皮革园,其历史并不算长。赤湖皮革园起步于2005年,据吴少甫介绍,赤湖工业区最初并未把皮革定位为主要发展方向,但自2004年之后,经过与泉州、厦门等地的皮革企业接触之后,发现这些企业对投资赤湖颇感兴趣,这让赤湖工业区最终将皮革业作为园区内的主要产业之一,除皮革外,该园区的另一主导产业则是五金。
 
  2005年,在通过省环保部门的批准之后,赤湖开始将招商重点转向皮革产业,目前,在其规划的2.41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有61个皮革项目落地,其中90%的企业来自泉州地区。园区计划投资总额30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100亿元以上,创税收4亿元以上。
 
  据吴少甫介绍,目前,赤湖皮革园区总投资已经超过10亿元,其中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就达到5.5亿,按照原计划,明年年初,皮革园内首期10家企业将正式投产。
 
  但这一计划因为时下的环保风暴,能否按时实现,已成问题。在投入巨额资金之后,赤湖官方显然不愿赤湖皮革园有任何变故。一位不愿具名的赤湖官方人士对记者表示,一旦赤湖皮革园被叫停,意味着赤湖这几年的努力只能白费,而且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经过发改委立项的项目,“上级应该会酌情考虑,不应一刀切。”
 
  相比赤湖官方,来自泉州的皮革企业们,对于赤湖皮革园的未来发展之路,其心中的焦灼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
 
  赤湖皮革园将成为泉州皮革产业的最后一道防线,已成为整个产业界的共识。泉州皮革协会会长、峰安皮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荣辉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泉州皮革行业在环保政策的频频重压之下,急需寻找新的出路,而赤湖皮革园区作为福建省省级环保部门批准的唯一一个皮革污染集控区,“泉州皮革产业的退路就在这里。”
 
  对于这道防线,入驻的企业倾注了颇多的心血。皮革行业的污染环节主要发生在水处理阶段,为了让处理的污水达标,入驻园区的企业结成联盟,由包括兴业、峰安、锦兴等在内10家企业共同出资6000多万元,投资兴建一个日处理5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其中70%的污水经处理后重新回收利用作为企业的生产用水,其余部分处理达标后将排入深海。

[NextPage]

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目前,在赤湖投资的泉州企业超过50家,一旦赤湖皮革园真的有所变故,泉州皮革产业将为此损失惨重。
 
  虽然把赤湖作为一道最后的防线进行精心加固,但从目前的事态来看,这道防线似乎已不再像以前那般坚固。
 
  因为目前事态还不明朗,各种流言已在业界四处传言。在被要求暂缓施工之后,在半个月的时间内,陈庆丰曾多次南下赤湖打听消息,但每次得到的版本都不尽相同。
 
  “目前主要有几种说法,一是全面停止赤湖皮革园的建设。二是留下已经开工的企业,尚未开工的企业一律出局。第三种说法则是抬高入园门槛,不符合规定的企业出局。”陈庆丰告诉记者。
 
  对于上述说法,记者向赤湖官方一一求证,得到的答复依然是尚无定论。不过,上述赤湖官员告诉记者,适当抬高门槛应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
 
  不管是哪种做法,对于入驻的企业而言,都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如果没有出现这场变故的话,陈庆丰在赤湖的工厂现在也已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永健皮革是位于晋江青阳洪宅垵的一家中型皮革企业,因为地处晋江市区,多年来,一直守着10亩的土地,扩张无门。
 
  赤湖由此承载起永健皮革多年以来的扩张之梦,在得知赤湖将规划皮革园之后,永健皮革是最早入驻的企业之一,2005年年底,永健皮革与赤湖工业区签下协议,买下了工业区内一块80亩的工业用地。
 
  不曾想到,当时为了满足扩张所需布下的赤湖工厂,在日后成为永健皮革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根据晋江市“退二进三”的部署,永健皮革已在今年6月30日将污染工序搬至东石的安东工业区,为此,晋江方面在安东工业区给永健皮革划出了一个3.5亩的用地。
 
  在这3.5亩的土地上,除了污水处理厂,还需要办公室、仓库等配套,对于一个中型皮革企业而言,根本不够。为此,永健皮革不得不加快赤湖的投资计划。据陈庆丰透露,按照其原本的计划,今年10月份将开始赤湖工厂的建设,总投资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为了赤湖工厂,陈庆丰已是准备良久,早在去年年底,他就购置了用于头层皮生产的机器,但此前因为产房面积影响,一直压在仓库里,而在赤湖工厂建成后,恰好可以派上用场。

[NextPage]
 
  但眼下的这场风暴,让陈庆丰不得不打消开工的念头,“现在连生存都成问题,何谈发展。”陈庆丰担心,因为自己的工厂还未动工,如果正如传言那样,尚未开工的企业一律出局,不但前期投入的几百万元打了水漂,更为致命的是,永健皮革将陷于无路可走的境地。
 
  与陈庆丰有着相同遭遇的皮革企业并不在少数,根据泉州皮革协会的统计,目前,在赤湖投资的泉州企业超过50家,相当于两家泉州皮革企业中就有一家已打算在赤湖安身立命。陈荣辉表示,一旦赤湖皮革园真的有所变故,泉州皮革产业将为此损失惨重。

□记者手记

计划与变化
 
  去年赤湖皮革园内的污水处理厂奠基之时,几家企业老总曾私底下在赤湖镇有过一场对话。当时,来自泉州、厦门、浙江的多家企业业主均不约而同地表示,为了生存,一定做好污水处理厂,守住赤湖这道防线。
 
  为了守住这道防线,入驻的皮革企业采取了结盟的方式,巨资投入赤湖的污水处理厂,按照他们的计划,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将可完全达标,不至于产生污染。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系列环保重压之下,皮企在环保一事上的信誓旦旦确实发自其内心。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准则。在赤湖皮革园之前,泉州普安和可慕两大集控区同样有着显赫的身世,10多年前,泉州在国内较早实践的集控区建设,此举曾获得国家最高环保部门的赞许,成为治污的一个亮点。
 
  而10多年之后,这两个曾经风光的集控区,却因为环保问题,屡屡成为外界诟病的对象。为了控制污染而建设的集控区,却已成为污染的重灾区。
 
  这对于赤湖皮革园而言,具有现实警示意义,虽然按照规划,这个集控区内的污染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但在多年后,规划赶不上变化,普安集控区所面临的尴尬,是否会在赤湖重演,谁敢打保票?


 

   

   

http://cn.ppzw.co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