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泉企联合公关欲缓国标执行

泉企联合公关欲缓国标执行

作者:     转贴自:海都网    点击数:1839


  国内第一部《干紫菜》国家标准,将于12月1日起实施。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标原本被寄予厚望:“能一举解决困扰食品业多年的无机砷超标难题。”可是,新国标在无机砷指标的规定,依然延续旧的GB19643藻类制品卫生标准,背离了企业参与起草这份新国标的初衷。这使得一些起草企业,突然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错愕感。
 
  国庆后,包括多家泉企在内的紫菜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了公关步伐,希望赶在12月1日前,说服国家有关部门对藻类制品卫生标准在“无机砷”的规定作出合理修订。

三年前风波留下后遗症
 
  《干紫菜》国标的制定,缘于2006年发生在全国紫菜加工业的“无机砷超标风波”。当年9月份,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一份关于福建、山东、广西和青海的76家经销单位销售的干制水产品质量检测情况报告。报告显示,被抽查的藻类制品因为重金属“无机砷”含量超标而不合格的产品达到44.9%,被点名的10家干制水产品不合格企业中,晋江三家企业上榜。这一事件经央视等媒体发布后,引发了国内紫菜加工业的生存危机。临危下,晋江阿一波食品公司在随后进行的实验、调查中发现,GB19643藻类制品卫生标准采用的无机砷检测方法有原子荧光光度法和银盐法两种,被点名不合格的产品都是用光度法检测出来的,而用银盐法检测出的产品则没有问题。
 
  此后,阿一波公司总经理李宁波还向温家宝总理发出了求助函(本报曾报道),受到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委证实,现有的无机砷检测方法确实存在较大的缺陷,导致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性,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也给政府监督部门的执法工作带来技术难度。2007年2月8日,国家标准委公布《藻类制品卫生标准》第一号修改单,指定“银盐法”作为唯一的判定依据。
 
  那次修改暂缓了行业的危机,但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让企业如鲠在喉。比如无机砷等重金属指标是否应该剔除掉,其现有的指标是否过高等,都引发各界争论。于是,发起、推动制订一部既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又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属于紫菜自己的国标,在紫菜加工企业之间萌生。

企业应邀参与起草国标
 
  2008年3月8日,《干紫菜》国家标准制定启动即第一次讨论会议,在浙江宁波拉开了序幕。新国标由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负责起草制订。国内一些藻类资深专家学者、各紫菜主产区协会,及国内紫菜行业有影响的企业晋江市阿一波食品工贸有限公司、晋江市美味强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喜之郎等9家食品企业应邀参与起草。在企业看来,如何有效地防范无机砷超标现象的再次发生,是制定《干紫菜》国标的首要任务。是否去掉“无机砷”指标,成为会上争论的焦点。
 
  在前几轮讨论会上,一度传出让企业感到欣慰的好消息:国标可能将“无机砷”指标剔除。“这等于彻底拯救了整个行业。”听到这一消息后,当时不少企业老总都松了一口气。企业代表还认为,之前的检测方法无法准确地测出紫菜砷的形态,容易把无毒的有机砷与无机砷混在一起,统称有害物质。与会专家在对藻类中砷的形态分析,发现藻类中的砷是以无毒的砷糖形式存在。在实验过程中,部分有机砷干扰了实验结果,被误测为无机砷,导致无机砷超标。“海藻中砷的存在形式及其对人体的毒性,确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会的上海水产大学马家海教授同时提出,目前国内还没有发现有关这方面食用中毒的事例发生。
 
  晋江阿一波食品公司副总经理庄晓东举例说,大连一些海带产品在出口时,曾多次被当地国检部门卡住,问题就是无机砷超标,而国外并无这项规定。“连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制订这项指标,我们又何必给自己套一个枷锁呢”。此外,参与起草的清华大学砷形态专家张新荣教授等专家证实,有机砷是对人体有益的,这也是即将推出的紫菜新国标要解决的一个检测界定问题。考虑到卫生部可能会反对取消无机砷,张新荣教授还提出了一套“关于无机砷形态分析和新的检测方法”,也被认为是有望挽救行业的一剂良方。

[NextPage]

 

无机砷去留一波三折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在参照了日本、韩国等国际紫菜标准,结合我国目前多数紫菜生产企业情况,最终基本形成一份标准草稿。然而,在国标制定的后期,有关“无机砷”的去留问题,却一波三折,多次引发争论。
 
  据知情人介绍,“剔除无机砷”后的《干紫菜》国标在上报时,遭到国家标准委否决。据了解,藻类制品卫生标准对“无机砷”的规定,不仅针对紫菜,其他藻类制品同样适用,涉及范围很广,国标委显得很慎重。第一次碰壁后,企业决定退而求其次,希望在无机砷的指标数字上能否放宽一些,并根据专家和企业的科研结果,单独上报了一套最新的“无机砷”检测方案。但这种做法,最终也没有被采用。
 
  其实“无机砷”之所以在最后时刻再次被保留,更大原因还是今年2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食品卫生指标的检测方法不属于《干紫菜》产品标准制定的范畴。”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牵头起草《干紫菜》国标的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王全林博士一再强调说,取消还是设置无机砷等卫生指标,是国家强制性卫生标准起草或修订时考虑的问题。《干紫菜》作为一个产品标准,其起草工作组是无权脱离国家法律规定制定卫生指标,只能引用现行有效的强制性卫生标准。
 
  今年4月27日,国家标准委正式公布了《干紫菜》国标,无机砷指标及其过去沿用的检测方法被完整地保留,让国内各个紫菜主产区及企业失望不已。“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还落了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嫌疑。”我省一位参与起草这部国标的企业负责人说,国标依然沿用藻类制品卫生标准的那套表述,对解除“无机砷”困扰毫无帮助,反而多了一道枷锁。

联合公关欲缓国标执行
 
  福建是紫菜生产大省,每年生产的紫菜干品达6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7%,占全球产量的40%,整个从事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的从业人员多达数十万人。而晋江更是全省的紫菜加工重点区域,仅安海镇就有上百家从事紫菜加工的生产企业。随着12月1日《干紫菜》国标正式实施日子的逼近,不少晋江紫菜加工企业内心的不安感加剧。“国标一旦实施,等于埋下不定时炸弹,冷不防哪个地方再度爆发‘无机砷’风波。”晋江市美味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泽警如是担忧。
 
  在挨过难熬的国庆长假后,国内紫菜加工企业加快了联合公关说服的步伐。来自一线企业的意见是:暂缓《干紫菜》国标的实施,或是赶在12月1日前修改藻类制品卫生标准及其沿用的“无机砷”检测方法。不过,王全林博士明确表示,紫菜中无机砷的检测方法是依据我国“GB/T 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标准检测的,从法律层面看,没有暂缓执行的理由。
 
  据可靠消息,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藻类制品卫生标准的修订工作,可能会在新标准后面附带一套新的“无机砷”检测方法。同时,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也在对“GB/T 5009.11-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进行修订。据了解,新的测试方法征求意见稿已向各界发出。晋江阿一波食品公司,还据该稿提供给相关权威测试机构,按新方法进行测试,发现紫菜中的无机砷含量微乎其微。若能及时出台合理的检测方法,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不过目前具体的出台日期仍是个未知数。

 


 

 

http://cn.ppzw.com/ppy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