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温州一线“鞋王”缘何会梦断矿业?

温州一线“鞋王”缘何会梦断矿业?

作者:     转贴自:中国时尚品牌网    点击数:2364


  温州国际会展中心,彩旗飘扬。当天早上9点钟,由温州市政府和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共同主办的“名品进名店”对接展会正在隆重举行,期间举办的“中国鞋业零售高峰论坛”上,康奈、奥康、蛛蛛王、吉尔达、红蜻蜓等温州一线鞋品牌精装亮相。

  然而,一丝阴影始终笼罩着与会人员。就在数天前,温州鞋革行业发展史上无法忽略的代表人物——浙江霸力(鞋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霸力集团)董事长王跃进出走澳大利亚,曾经的“中国鞋王”企业倒闭,引起轩然大波。外界想探究的是,霸力的停产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导致“鞋王”的崩盘?本刊记者赴温州及广西贺州等地,对此事进行了调查。

  “黄金十年” 名声大噪

  提起霸力集团,国内很多从事鞋革业的人都知道,这是温州一家老牌制鞋企业,与温州知名鞋企康奈、奥康、红蜻蜓等,都属于第一批做大的温州鞋企。

  从小就和舅舅学做鞋的王跃进,于1984年创办了鹿城跃进皮鞋厂。随后企业不断壮大,到了1990年,他把鞋厂改名“霸力皮鞋厂”,开始了其十年辉煌。

  “霸力是第一个在鞋子里放进信誉卡的企业,并因此获得‘创新鞋王’称号。”一位长期关注霸力集团发展的温州本地媒体记者告诉《浙商》记者。在1993年,王跃进的创新做法让“霸力”品牌迅速在国内崛起,并在首届中国鞋王杯大赛中夺得“中国鞋王”称号。

  “他觉得‘鞋王’称号应该有个宏大的表现形式,于是他用7张牛皮,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只男式皮鞋,长2.05米。两年后,又造出最大的女皮鞋,长2.4米。”一位曾给王跃进做过咨询的行业人士表示,“世界第一鞋”后来在全国各地展览,吸引了众多眼球。

  “霸力集团当初也算是温州鞋业的领军企业之一,管理人创新能力强,事业心也很强。”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还特地强调了霸力曾经创造的另一项第一。

  1994年,王跃进对公司进行改制,成立浙江皮鞋行业首家企业集团公司,在温州鞋革行业拔得头筹。这也让王跃进风光无限,在一次与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的谈话中,王流露出他的志得意满。

  “他说,老郑,我成立了一家集团公司,你也去弄一个吧。”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向《浙商》记者转述着当时他们的对话。“我说,我还是先把鞋底做扎实了再说吧。”

  此后霸力鞋业名声大噪,生意也就越做越大。上个世纪90年代末,霸力的销售收入最高能达到2个亿,拥有8条左右的生产线,而同期的一些企业大都只有一两条生产线在生产。

  另辟战场 南下开矿

  但是,好景不长。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波席卷全球,以订单生产为主的温州鞋革企业深受影响,一些企业逐渐走下坡路。“随着皮鞋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的毛利润也被同行越拉越低,再也不是之前谁都能赚钱的年代了。”曾任职温州轻工局的人士向《浙商》记者讲述着亚洲金融风暴带给温州鞋业的冲击。

  那一年,温州鞋革业发生了一件大事:曾经是龙头企业的耐宝鞋业创始人王成栋负债出走,这给温州鞋业敲响了警钟。

  王成栋的出走带给温州鞋企老板们的震撼巨大。那一年,很多鞋革企业对企业进行了一次分水岭式的调整:康奈、奥康、吉尔达、红蜻蜓等选择了做自主品牌,拓展内需;而霸力鞋业则去开辟另外的战场。

  2000年前后,王跃进四处寻找投资机会。当时,资源投资兴起,王跃进曾跟随相关人员赶赴澳大利亚考察当地矿业,但没有出手。在这期间,霸力鞋革主业遭受了第一场“暴风骤雨”。

  2004年前,霸力集团从广东采购来的加工料件(进口牛皮),按照规定加工后应返还给供货商,再出口。但王跃进却将加工后的牛皮直接卖了,因此被温州海关初步定性为走私。

  当时的王跃进,选择了远走澳大利亚来应对可能到来的调查,这也是他的第一次出走。虽然其后走私案件的风波得以平息,但是霸力集团的困境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在接受调查时,银行来催还贷款,霸力集团当时的贷款有4000多万元。

  2004年下半年,王跃进继续着他的产业转型之旅。他来到了广西贺州市。群山环绕的贺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这正是王跃进钟情贺州的原因。2005年4月8日,浙江霸力集团贺州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霸力矿业)在贺州挂牌成立,并以2000多万元接手了有着50余年历史的国企平桂矿区。2006年,王跃进先后花费近四五千万元又拿下白面山矿山的开采权,以及路花矿山、贺县矿山的探矿权。“他当时还向贺州市领导提出过矿业上市的目标。”霸力矿业副总经理李恩来说。

  选择矿业,源于王跃进对矿业巨大利润空间的深信不疑。进军贺州不久,王跃进对来访的媒体说,当地的稀土、大理石等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他曾毫不掩饰地说,当地开采出来的矿石成品价格低廉,常用的大理石价格与温州相差20来倍,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NextPage]

  顾此失彼 错误决策

  忙于广西开矿,王跃进已无暇顾及鞋业事业,霸力鞋业就交由妻子打理。在近五年内,其鞋业业务只能勉强度日。2006年时,霸力集团负债显著上升。据知情人透露,投资矿业的5000万元资金,是王跃进分别以霸力鞋业温州厂区以及位于瑞安、仰义的两块地皮进行抵押贷款筹集。

  然而,霸力集团重金投入矿业后,却迟迟未能“规模化”开采。

  “王跃进本人根本没有开矿的经验,都是包给别人在开采。”在白面山矿区,霸力矿业现场负责人邱国安告诉《浙商》记者。

  2006年开始,王跃进采用了一种比较“灵活”的开采方式。

  “包一个区域给附近的村民,开采后双方按照五五或者四六分成。”依靠这种方式,2006年的霸力矿业开采量突破了千万元。该项目也因此出现在《贺州市政府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的显要位置。

  但是,从2007年开始,矿产价格随着全球经济的疲软开始出现下滑。白面山矿区主要出产的锡粉价格也由2007年初10多万元一吨下降到了2007年底的四五万元一吨。“我们的销售方向主要是周围的钢铁厂,比如柳钢等。”

  但不久之后,王跃进做了一项错误的决策。

  2005年,霸力集团曾分别在温州瑞安、仰义征得工业用地,但至2007年底仍未动工建设,面临被强制收回的局面。

  “他当时的想法是赶快把厂房建好后能卖个好价格。”李恩来告诉《浙商》记者,2007年底,王跃进将霸力矿业近2000万元资金抽走,用于上述两块工业用地厂房建设。但让王跃进没有想到的是,还没能等到厂房完工,霸力集团的资金链开始绷紧。

  2007年12月,由于缺乏运营资金以及外部需求萎缩,霸力矿业被迫停产。李恩来告诉《浙商》记者,那时的王跃进时常向他诉苦:“光银行利息每个月都要上百万,还不包括可能有的其他负债利息和公司运营开支。”

  至今年8月7日王跃进出逃走时,霸力集团债务情况如下:温州本地四家银行贷款1.065亿元,广西梧州银行贷款500万元,欠供应商债务700多万元,民间借贷金额尚不清楚,预计在4000万元至5000万元。

  贸然出走 连累他人

  同在贺州投资矿业的鑫龙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新华也是王跃进的融资对象。2009年5月,王跃进找到陈新华,劝说陈新华出资千万元入股霸力矿业,被陈新华婉言谢绝。“霸力矿业的股权很乱,有合作开发的,也有私下转让的。”陈新华表示,王跃进曾不断地向人推销霸力的矿业项目,并在网上挂出了矿山的转让信息。

  事实上,为时一年多的融资中,王跃进只有两笔成功的“融资”:一是白面山矿山45%的股权转让,二是刚于2009年3月份竣工的在温州瑞安的厂房转让。前者让王跃进拿到了1100万元(按照协议,还有1000万元将在半年后付清),后者拿到了800万元。

  很多人直到现在还在为王跃进感到可惜,“他完全可以通过变卖资产来缓解眼下的困难。”霸力矿业副总经理李恩来表示,传出出走消息之后,王跃进曾经两次致电于他,问各方的反应。

  “我劝他,赶紧回国,现在回来还来得及挽回局面,不然害人害己。”李恩来告诉《浙商》记者,王跃进出走之后,将给他做担保贷款的法派集团董事长彭星和另一位服装企业老板带来麻烦。“法派给他担保了3700万元贷款,另一家也有数百万元。”

  同样接到王跃进电话的谢榕芳也劝王跃进早日回来,“他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一对子女的将来考虑。”但王跃进的回复让他们很是失望,“他说这是以退为进。”

  但或许事情并没那么简单,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王一定还隐瞒着什么。霸力矿业的一位中层干部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表示,王跃进起码欠下民间借贷四五千万元。“只有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才会走。”

  “王跃进曾经请我帮他向其他老板筹点钱,我没有答应。”谢榕芳透露,“他当时说有多少要多少。”不过,一直待在矿场的那位副总却认为,王跃进的民间借款不会很多。“现在一般大额的借贷,对方肯定会先来矿场看看,但我从没见到过。”当然也无法排除一直以来就有点独断独行的王跃进,或许做了很多连这位副总都不知道的事情。

  
 

http://cn.ppzw.com/qy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