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60年理财大变脸:30年前银行存钱仅1元2元

60年理财大变脸:30年前银行存钱仅1元2元

作者:     转贴自:沈阳晚报    点击数:2511


  新中国首批金融学子徐君渠话说60年理财“大变脸”

  徐君渠,今年80岁,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金融学子,毕业后从事金融工作40余年。他亲历了中国百姓从无到有的理财巨变。他是上海人,1950年他参加了高考,考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所金融高等院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1952年徐君渠毕业后被分配到人民银行东北区行工作。1953年,又被调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银行,为志愿军开汇票。一年半后,徐君渠回到丹东,在丹东银行开始做储蓄工作,后来调到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从此便没再离开储蓄的工作岗位,直至退休。

  “中国百姓60年的理财巨变我全经历了!”徐君渠说。

  回忆起60年来自己的经历和所见,他感慨万千,“从存钱、买国债,到后来的投资股票,再到近几年兴起的理财产品、基金、黄金、外汇、收藏品……投资理财的渠道越来越多了!”

  前30年 到银行存钱也就1元2元

  徐君渠回忆讲述起当时的“钱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家家户户天天过紧日子。他到丹东银行工作时,每月工资40元左右,在当时算是多的了。“那时大家的工资也就20元—30元,大部分家庭温饱都解决不了,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哪还知道什么理财!”

  当时的银行,有的也就是两三名员工,一天也没几笔业务,有人来存款,也就1元、2元。我们办理业务都用算盘,手写票据,下班后大家一起结账、查账。“人工计算就是没有现在的电脑准确,经常出现账务不平衡,我们就都得重新对票据,查找出错。当时也没有运钞车,只能由一位专门人员拿个口袋,把一天收的钱装好送到总行。当然,那时居民储蓄率较低。据了解,到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元。”

  上世纪80年代 国债是惟一的金融“理财”产品

  单位从工资里扣10元买国库券,小孩到处抓老鼠拿尾巴去换5分钱,人们每月把几毛钱存入银行……上世纪80年代的这些“理财”方式,让徐君渠记忆犹新。

  据了解,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了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年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

  徐君渠告诉记者,当时家庭里惟一的“金融”产品就是国库券,被当成“支援国家建设”,大家10元、20元的买。“其实我们对国库券并不很感兴趣,大家手里余钱不多,国库券偿还时间长、又不能变现,所以当时几乎靠摊派。

  后来在街头巷尾出现了“高价收购国库券”的吆喝声。有些人低买高卖,从中牟利。1988年,为了解决“死钱”问题,国家批准在部分城市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这样一来,流通的国债也就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1985年开始,允许用“贴现”的办法,兑付没到期的国库券。

[NextPage]

  改革开放后 万元户零存整取得利息

  改革开放后,人们手头的钱开始渐渐增多,“万元户”便成了普通百姓的“偶像”。徐君渠说:“那时谁要是到银行存上百上千元,我们都会刮目相看。存钱拿利息是当时最主要的理财方式。而且,有很多市民已经开始利用‘零存整取’方式‘理财’了,大家每月存10元,一年后一起取,利息按一年定期计算。”

  记者了解到,当时存款利息较高,1985年时,1年期存款利息高达6%,5年期利息为6.9%,8年期利息更是达到8.7%,存钱收益相当可观。

  大人们到银行存钱,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也开始有了浅显的“理财”记忆。80后的李小姐告诉记者:“80后儿时的记忆中,一定都有存钱罐的陪伴。一分两分、一角半角的零钱都塞到存钱罐中,买个汽水糖、冰棒啥的,那时5分钱就算是大钱呢!”

  上世纪90年代 做了股民就没再离开股市

  1986年11月14日,当“飞乐音响”股票赠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约翰·凡尔霖后,俗称“小飞乐”的“中国第一股”让世界为之轰动。上海飞乐音响公司1984年发行的股票,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支股票。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4年,徐君渠已经在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储蓄处工作,对于新生金融事物股票,他产生了兴趣。“当时买股票很不方便,要骑自行车到证券交易所站排填单子。刚有股市时,炒股赚钱很容易,我投了一两万,没几天就赚了三四千。1997年后,股市进入熊市,我就不做了。2007年大牛市我又回来,后来暴跌后,到现在我还没有解套!”徐君渠自称是个保守的人,所以炒股经历与经验也不多,但现在已经80岁的他,在近20年的中国股市中,却从未真正离开。

  最近10年 百姓“生财”的路子广了

  2007年,中国股市步入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也随之被普通市民接受。一直关注金融发展的徐君渠,虽年事已高,但还是在去银行办业务时,特别关注到市民理财的变化与发展。

  “以前大家都穷,银行很少有站排现象,现在大家有钱了,银行已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银行柜台越来越多,办理的业务越来越丰富。花10万元买银行理财产品,贷款几十万元买房,股票升跌已不喜不惊,炒汇、炒债、炒金……进入新世纪后,大家的投资渠道多了,百姓‘生财’的路子也广了。”

  徐君渠回忆说:“2007年时,股市大涨,基金大卖,身边的很多老年人纷纷到银行买基金,居民资金也一度从银行‘大搬家’,而之前热销的国债也居然卖不动。但随着股市转熊,基金遇冷,国债又成了市民理财的香饽饽。我年纪大了,不想再做有风险的投资,回归到最原始的理财渠道,只是把钱存在银行或买些国债。”

   

   


http://blog.pp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