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张树新何以出局?--从“瀛海威”易帅看中国网络服务业

张树新何以出局?--从“瀛海威”易帅看中国网络服务业

作者:     转贴自:    点击数:5340


从3年前的创立到一月前总裁辞职,“瀛海威”一直是ISP业界和传媒的关少焦点。34年来,这家公司有过骄人的企业形象。也“犯过这一行业可能犯的所有错误”。总结出来,对“瀛海威”,张树新,对中国IT产业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笔财富。

    突 变

    6月22日,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瀛海威)第一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在兴发大厦会议室举行。
    上午10:00,会议开始。按惯例,会议主持请瀛海威总裁张树新介绍公司近期运营情况。尽管数月来公司状况不太好,但张树新仍满怀信心。5月份瀛海威与电信169网刚刚签订平台开发协议,经营成本将大幅度降低;经过半年谈判,—家新股东将进入,公司资金运作会有所改善;两个月前—家报纸刊发了题为《张树新:瀛海威无恙》的访谈,当时“踌躇满志”的张树新还向媒介宣布:不久我们将会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
    张树新讲完,主持又请瀛海威总会计帅介绍公司财务情况。
    上午 l2:00,会议进入自由讨论。
    这时,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突然决定把它的股东贷款转为股份,债权变股权。所转3000万股,使其股权变为8430万元,比例上升到75%。随即中兴发的董事名额新增三位,全体股东同意。
    下午1:00左右,有人给张树新送来一份《瀛海威章程>,并在有关条款下划上重点:公司总经理人选应由2/3以上的董事决定。
    拿过章程,张顿时明白了。按章程,大股东兴发集团 l个小时之前完成转股之后.可以罢免公司总经理。
    这一招来得有些突然。有过短暂的惊讶、不解甚至委屈之后,张树新还是迅速地完成了对这—变故的分析和判断。在章程“总经理任命”的有关条款后,她划上一个“√”,然后交给同座的赢海威技术总监作贤.
    下午2:00,源海威公司总裁张树新提出辞职。
    全体东一致通过。
    在张树新6月22日的工作日志上,记录了中国兴发集团总裁梁冶萍当天此事的一个发言提要:作为大股东,中发对赢海威的发展策略没有信心,瀛海威应从战略高度重新思考定位和转型,更体现股东的利益和思想;中兴发的血本资应成为兴发产业方的战略资源。
    短暂沉默之后,已经辞职的张树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1.关于自己的离职是全体股东的一致决定,希望所有干部配合.2.过去三年瀛海威全体员工一起,经历了不断的磨练和造就,几乎犯过这个行业所能犯的所有错误,这对业界和整个信息产业都是一笔财富;3.尽管我们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感情,尽管我们依然自认为很优秀,可我们毕竟没有赢。胜者为王,市场是残酷的。4.希望公司员工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平稳过渡。
    下午3:00,走出兴发大厦,张树新还有些恍惚。以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业界强人著称的张树新曾对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有千种预测,可她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个没有任何预兆的下午,离开心经营了二年的瀛海威.

    网络时代门槛难越?

    张树新的去职,在 ISP行业和传媒均引起不小的震动。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这家民营 ISP第一品牌究竟发生丁什么样的变故;新闻记者则到处追踪张树新的行踪.瀛海威换帅一事甚至引发了各界对中国网络信息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反思。《北京青年报》和《中国经营报》分别以整版篇幅报道此事。前者以“网络好梦为何难圆”为标题,探讨中国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瀛海威和整个 ISP行业的处境艰难的原因,并提出“网络时代门槛难越?”的质疑。
    7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树新谈到自己“主动辞职”的原因是,她和大股东在公司发展方面和策略上产生分歧。而她的股权在董事会中占小股,“在达种情况下,决定公司未来的实际上就是资本了”。
    在此之前,兴发集闭董事长兼总裁也是瀛海威董事长的梁冶萍接受了记者采访。她介绍:张树新的离去并非突然行为.瀛海威的“金融危机”早于去年6月就出现征兆。自去年下半中,瀛海威面临着投资回收循环的重重矛盾。在相继建守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西安、咕尔滨和沈阳等八家分公司后,网络铺得太大,造成经营十很大困难。张树新屡屡向大股东兴发集团申请追加投资。到目前为止,兴发已投资上亿元,各股东对再投资失去信心,包括张本人对“危机”也深感困惑。到去年12月底,瀛海威已出现再不“输血”就会出现生存危机的局面。
    但兴发集团认为,在瀛海威没有明显的市场转型、改变打法的前提下,资金注人只能是维持,不可能发展。兴发集团经多次考虑,提出采取重新配置资源,将兴发资源与赢海威的转型捆在一起的策略来解决赢海威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没有得到张树新的同意。张仍希望以独立的网络服务商的面目出现。经过半年磨合,双方没能达成共识,张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张树新的辞职显得顺理成章。
    对于张树新的决策失误,股东们认为,资金的危机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是市场能力的危机。在她手下没有一支经过市场锻炼和检验的队伍,多数的年轻技术人员并不懂市场。张树新创立瀛海威的初期,将该网定为百姓网,但随着增值服务业的发展、市场的细化,瀛海威没有适时转型,没看到潜在的危机。据统计,瀛海威的网员登记人数有6万人,但绝大多数是25岁以下月收入一二千元的网虫。他们上网的目的是消遣和娱乐,这样的资金流不足以支撑该网的运行。张树新一直“沉湎”于“百姓网”之中,对网的商业价值考虑不够。当投资人要求网上要有商业价值时,她已无法开辟这样的客户市场,没有任何资金启动了。
    毕竟张树新开了网络信息服务的先河,也曾铸造过瀛海威的辉煌。那么,现在离开瀛海威是否有些不公平?粱冶萍回答:“这样做是刘张树新负责,对她也是公平的。”他们认为过去瀛海威“表演”的成份太多,而实际收益欠佳。
    张树新的离职,在网上也引起丁诸多机智和有趣的议论。
    一位叫Sepio的网友在瀛海威论坛上感叹:千年中国,犹如一幕幕悲喜剧冥冥中早已注定,只等着女主角来历经乱世百劫,让看戏的人为溥命滴几颗怜香惜玉的老泪。
    一位网民在“水木清华” BBS站广发表言论:“为什么—家企业从来不赚钱,却可以不断壮大?策划做得再好,但长时间不赚钱,谁受得了?我以为张树新是个好记者,好的企划专家,但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
    四通利方的网点上,一位网民说:“……笔者和瀛海威有过业务合作,我曾经非常吃力地向他们的技术人员解释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而他们的感觉非常牛。瀛海威员工就像他们公司的牌子—样,非常嚣张。这样一个自我陶醉的公司,是不可能向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
    一位叫Fangxd的网民回忆自己听过一次张树新关于网络玄而又玄的演讲,觉得张有点像“带着巫气的哲人”。Fangxd说:“我想张树新本人走得比谁都平静。毕竟她是败于市场,虽然市场是功利的,国内市场更有不规范的地方,但相对而言,市场还是最公平的一块地盘。玩理想和玄妙找错了地方。”

    来自市场的真实寒冷

    此次换帅事件,当然不是赢海威第一次成为媒介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自3年前诞生日起,瀛海威就不间断的自造的“热点”中被新闻轰炸,由此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一个无名的地方性网络公司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向北1500米是赢海减时空开办的网络科教馆。这则3年前矗立于北京中关村零公里处的广告语被看作是赢海威,乃至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的宣言。3年后,该广告语的创造者,现已离开瀛海威的前市场总监刘杰告诉记者:在网络服务起步的初期,赢海威启蒙中国公民的网络教育,在网络服务的市场培养上功不可没。出于历史缘故,瀛海威是在整个行业的资源、环境都不成熟的条件下做起来的。当时只有他们一家公司自己建了个网。,由于没有ICP(因特网内容服务商),他们自己又建了一套内容体系,电子商务瀛海威也是国内第一家。正是这些动作构架起这些行业的几个层面。瀛海减几乎教育了国人所关于因特网的基本概念。一个公司员丁回忆,当时他在赢海威科教馆里,每天要不断地告诉来访者什么是“网站”,什么是 ISP,什么是电信平台,告诉别人“Interne”和“英特耐雄奈尔”的区别
    ……许多中国白姓是伴随着瀛海威的创立,第一次走进因特网的世界。难怪一位ISP服务商在得知张树新辞职后感叹:作为中国 ISP的先驱,一个企业做了—个行业要做的事,负担太重了。张树新是对行业有很大贡献的人,后来的跟进者,都部分受益了她。
    采访中,张树新每次都强调自己的“理想主义特质”。当对ISP这个行业的选择,公司建立以后“百姓网”战略的确定,及随后连篇累牍的公司形象、品牌宣传,都基于她书写中国1SP传奇的冲动和热情。1997年春节,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公司内群情振奋,3个月内8个城市分站开设,公司在相关地方报纸上买了12个
专版广告,上面写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张树新坚信这个行业会这么成长起来。
    但现实是残酷的,何况张树新面对的是商场。“行业环境的残酷没有预想到”,一年多以后张树新解释,“资本的准备,市场本身的成熟度,上下游关系的配合都严重不足。”—年多过去,除北京站有2万余名网民外,其他7个站点网民加起来不足4万。张树新感受到来自市场的真实寒冷。
    前市场总监刘杰坦言:瀛海威最初一年的市场培养、战略宣传是正确的。否则需求无法转为市场。但1996年底开始,中国的lnternet市场开始有了变化,但赢海威没有战略上的相应调整,还是一味炒作,沉溺于品牌形象的宣传,没转人实质性经营。网的技术结构、服务内容没有调整。如果技术和服务跟上了,这—年本来应是得到前期宣传回报的,但没有。同时这一年又给来者以追赶的机会。刘杰认为,对于做过记者、做过策划的张树新来说,形象宣传,操纵媒体游刃有余,但当企业转入实质性经营的时候,瀛海威马上显得后劲不足。

    “网上延安”与信息时代价值重估

    对中国社会来说,1997年是欢腾、喧嚣的一年:香港回归,十五大,三峡工程……令这个民族人心振奋的事一件接一件。根据历史经验,每到这种时候,就会有些奇怪的事发牛。
    爱国主义肯定是1997年的主题,张树新作出判断。这时有人从“延安城市形象设计”的机构带回—个项目:你们何不利用这个时机做一个“网上延安”?热衷于创意的张树新凭直觉意识到这是—个既有社会意义又有商业价值的主题信息:“网上延安”创意很好, 把延安的历史、现实、人物故事都放在网上,可通过教委组织全国中小学生观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增加公司收人。张树新同时指示,要做海量,用最好的技术,先延安,后西安,再全国,最终推出“网络中国”,使之成为赢海威的经典品牌。
    开新闻发布会,向传媒宣传是瀛海威最得心应手的公关方式。于是张树新向传媒宣布: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瀛海威将耗时三年,投资千万,推出《网络中国》大型题信息。果然,大小传媒一时沸沸扬扬。
    经过制作部门的努力,一个多月后,200个网页、500幅图片、 10多万字的“网上延安”上网了。
    “可后来事实是,网上延安点击率非常低,”当时从事这—项目的—位职员说:为完成公司“网上中国”尽快铺开铺大的要求,信息制作中心利用别的网站一些很粗糙的风光介绍,放在瀛海威自己的网中,前面加上—个标识,冠以“濒海威时空,操作过于不严肃。
    喧嚣—时的“网上中国”结果是:一个新闻发布会,—篇通稿,一部没有最后完成的网—上延安。耗资10多万,不了了之。
    “为炒作新闻热点,不考虑市场规律,这是瀛海威做好多事情的—贯作风。—个项目提出来,没人认真研究市场,作市场预测,不去探究其市场推广的可能性。”—位离职部门经理作如此评说。
    这位部门经理1996年底奉命计算1997年公司网上游戏的全年利润,目标是1000万元。“不知道这数字是如何定出的因为怎么算也达不☆到1000万元,即使所有中继线用满24小时 。公司称没关系,想办法,有点像大跃进,不行就加中继线,可加中继线的钱是实际利润的二倍。最后,我也不知怎么搞的居然算出了1200万元”。这位经理说,“公司曾要求我在3个月内拿出10个高水准的游戏软件,可要知道,人家美国做一个《帝国时代》花了3年”
    瀛海威有很多战略性的宏伟计划,“我们知道2000年以后我们会挣钱,可我们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是在瀛海威公司员工中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从“Rose”,“中国AOL”,到“交换中心”。“网上延安”,瀛海威充满了婉约动人或激动人心的故事。“但是商场如战场,市场经营不是炒作,没有核心产品,没有管理,没有自身文化是不行的。”国内某老牌
ISP老总如是说,“一个运行良好的公司往往没有多少激情故事。因为它有常识和规范,’它的企业运行是在稳定的机制下完成的。”
    “对于张树新的辞职,我想业界不该有什么吃惊的,因为我们对瀛海威的运营情况很了解,我个人觉得瀛海威的内部调整是意料之中的”,“东方网景”副总蒋群讲话时声音一直很平静。
    蒋群的“意料之中”是因为他看到了瀛海威的两个现象。一是瀛海威在上海分公司的几乎所有人员都来自媒体,比如报纸的编辑记者。“这是瀛海威的一贯风格,非常重视宣传策划,”蒋群说。“但是ISP毕竟还是一个技术领域内的事,瀛海威的管理层显然缺乏基本的技术背景,这会造成严重的后劲不足。”第二个现象
是蒋群听和光集团一位资深人士说,实力比瀛海威强大得多的“和光”想在哈尔滨开分公司,在此之前去参观了瀛海威在当地的分公司,结果赢海威的装修投人让这位资深人士大吃一惊,这种外观的壮丽并非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市场效应之上的。类似的轰轰烈烈多了,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曾在瀛海威公司做策划总监的夏鸿深有感触:中国有个现象,凡在报上火热的公司,过几年多半会出问题。巨人”,沈阳“飞龙”,到“三株药业”、“秦池”。这些公司炒作手法相似,这样企业老板总会在实质的经营上缺点什么。在什么都短缺的年代,我们曾走过一段经济不成熟的时期,炒作带来一些暴富的捷径,还可能通过政治上的利益换取经济利益,买通几个记者,找一个策划高手,好像什么都迎刃而解。类似的案例,像巨人集团盲目扩大企业规模,三株口服液把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搞人海战术,可笑。你可能在一个局部突然占领市场,但这并不意味你的经营就是成功的,最典型的如“秦池”,夺标王,今年6000万,明年2个多亿,知名度一下起来了,可现在什么都不是。
    作为瀛海威的前高级职员,夏鸿比较清楚公司的策略和思路:瀛海威要发展,ISP要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市场。但如果我们把唯一目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上面,单指望品牌炒作树立形象,吸引资本,是很危险的。
    “必须强调的是,”曾经是青年报人,自称在瀛海威完成自己职业化转换的夏鸿很认真地告诉记者,“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策划总监,我是公司众多形象炒作的马前卒,始作俑者之一,对由此引起的失误我是有责任的。我今天所谈的—切都不是针对个人,心平气和地把瀛海威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有利于1SP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对于自己的企业宣传、品牌意识,张树新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像她做的仟何一件事一样,这看法具有信息时代的高度:“瀛海威与张树新的名字一直联系在—起,其中凝结的无形资产价值几何?然而这一切,从工业经济的财务报表上是体现不出来的。人和牌子从信息时代的价值观看是资产,但从工业时代的价值观看是成
本;在侃大山时是资产,但在财务核算时是成本,不同价值观在此显出区别,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对很多判断进行价值重估。”
    在至高至尊的品牌战略指引下,赢海威策划公关部高峰时期拥有员工20名年度经费近2000万元。
    在赢海威公司内部刊物《瀛海威人》1997年6月16目这一期上,刊载一篇题为《如何与媒体打文道》的短文:
    “……与媒体记者打交道应当尽量了解各个媒体的特点、每个记者的脾气禀性、他们的需求和特长。报纸和杂志有区别,电台与电视台不同,大众报刊与专业媒体又不同,专业媒体中信息类与电脑类又特点各异,中央级媒体与—般类媒体更要有所侧重。针对各种类的记者也要有不同的策略,年轻与年长、有版和无版、科技类、文化类、教育类、社会新闻类等等都要有针对性地打文道。善于写评论的与善于写长篇报道的,在我们提供资料及公关活动要使其各尽其长,各得其所。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结交—些记者朋友,记者中也有噱头,记者朋友面可以宽泛,各种媒体都可以,但要选择对公司最能发挥作用, 愿意理解瀛海威思想和阐发思想的人……”
    “拿出这功夫的一半去做市场分析,瀛海威就不会这样了”一位员工无不调侃的说。

    客户·市场·技术

    从1995年9月至1997年10月,瀛海威的用户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哭笑不得的事实:如果你想通过瀛海威上网必须使用瀛海威专用软件。也就是说我们所熟知也最容易找到的标准测览器 NETCAPE和IE在号称纵横时空的瀛海威是不能用的。瀛海威在与整个世界网络标准抗争。
    这当然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上你的网,还要放弃我们的习惯,使用—种新的软件,商家反而有增加用户的繁琐。这种抗议声从用户到公司内部—直在不停叫嚷,可直到1997年10月,瀛海威才宣布取消这一规定。而在这两年漫长的时间里,瀛海威的高层主管坚持不改规定的原因竟是“公司花了大量财力人力研制出的专用软件不能随便舍弃”。
    死抱住所谓技术创新而忽略市场需求,这是工业时代典型的生产方式,这家90年代从事最新行业的公司坚持的就是这种20年代社会模式下的经营理念,而这两年,在崇尚标准化方便化的业界又有多少用户因为不方便向放弃了瀛海r呢?
    任何—个公司都要以顾客为中心,公司策略唯—的出发点就是顾客的利益和需要。可善于宏观创意的瀛海威往往忽略了许多技术细节。
    一位已经离开瀛海威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瀛海威1995年9月开通,直到我离开,始终有个技术问题没解决,就是掉线。顾客投诉非常多,改正过来并不难,可拖了2年就是没人做。公司关心的是更大的项目,比如“交换中心”、比如‘网上交费系统”,后者在当时非常超前.一个留美博士后关于在屋里做了8个月,做成后放在网上却看不到市场价。
    同样看不到市场价值的还有微软公司的一套MCIS系统。“瀛海威当时购人这套系统只是为了和微软这家豪企达成‘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一个新闻发布会的说辞,”参人当年谈判—位干部说:“经过半年商谈,为卖出这套系统,人家把战略伙伴关系给我们了,可一年多了,我们钱还没付款,把微软都给玩了,这可是八国联军以来最出气的一次行动。
    比较集中反映公司与客户关系的,是发生在1997年5月的“信用点事件”。
    信用点是网上结算工具。信用点对应着货币.是用户购买的上网时间。瀛海威在网上做了—个升级软件,鼓励用户下载,并奖励20个信用点。软件推出后很受欢迎 ,但很快暴露了—个技术上的问题:如果网员重复下载,将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事实确是如此,这—技术漏洞网员中竞相传播,有人连夜下载,很快,一周之内,瀛海威损失100多万个信用点,计13万元。公司发现后立即停止游戏、追回信用点,在网上对网员硬性划拨。
    瀛海威这一行为被某些网员指责为“侵犯网员合理权益”。因为挂账提取信用点,给网员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可能造成损失。有些网员认为,你创造机会让我下载,你规则有误,凭什么让我担责任?一时间网上论坛炸了,—些网员纷纷谴责瀛海威网,有的甚至谩骂,提出退网。
    瀛海威则坚持认为,个别网员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套取免费信用点,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属恶意行为。瀛海威不仅是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在时空管理者为维护时空秩序,与个别网员发生冲突时,网员并不是消费者,而是被管理者。
    一位律师网民事后说:“个别网员贪图实利,违反游戏规则,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但瀛海威作为服务商,处理此容的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伤了众多网民感情。也不是赢家,倒暴露了这家公司生硬落后的服务作风。”这位律师随后又对公司公关人员讲:“这件事造成的后果抵消了你们半年的努力,另外再需要半年去弥补。”
    在随后进行的总监会上,没有对此事发表意见也没有人作技术检讨。—个重大错误就这么不了了之。
    “从这件事上看,瀛海威管理太个人化,缺少一种企业良性运营的规则和机制。出了问题没人负责。这样企业发展的保证在哪里?”—位伴随瀛海威成长,目前依然留在公司的中层下部说:一个现代企业要保证自己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超个人利益之上、共同遵守的规则。这次张树新辞职,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规则发生作用的结果。没有这样的机制,就没有瀛海威也包括张树新本人的再发展。
    服务至上是信息时代企业的重要特征。“科技以人为本”并非虚言。记住周围有很多人和你做同样的服务,—旦出了什么差错,失去的可能就是未来。

    把“人”拿掉,“企”字就成了“止”

    1997年7月、8月间,瀛海威公司员工中流传着3本小册子。一是《巨人集闭兴哀始末》;一本是《大陆首骗×××》;第是一本讽刺公司管理貌似规范、实则低下的漫画集《道尔们特管理原则》。
    3本书的流传还有—个背景:瀛海威
    当时已连续两个月拖欠员工工资。3本书的流传是半隐蔽的,甚至还出现了复印本。公司的运营状况伎不明底细的百余名员工笼罩在一种不安中。担忧和危机感被这种暖昧的气氛放大了。甚至有人在“巨人”和“南德”身上看到了瀛海威的影子。
    “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公司里的人不谈,不知道自己的前景,不知道公司的前景,也不知道张总在做些什么。” 一位老员工告诉记者。
    “其实,因公司财务发生困难,拖欠工资在别的公司也是常有的事。我们是受过教育的人,不是不能跟公司分担困境,由财务打个报告,跟大家解释一下,很困难吗?但瀛海威不该没个说法。这就不是财政的问题了,而是对人不尊重,”已于年初离开瀛海威的张小姐说。
    无独有偶,瀛海威广州分公司的—位职员曾接到由公司单方面下发的合同单,在没有与该员工商量的情况下,擅自对员工工资下调。另据了解,在公司创建一年多的时间里,公司没有为任何—个员工上过保险。
    很难设想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能这样无视员工的报酬和利益。
    “3本书流行于地下,没有人敢把它们端上桌面,这就说明了一些问题,”一位离职员工说,“公司缺少一个畅所欲言的气氛。我服务于—个公司,我会提出我的意见,但不会过于坚持。一本书中说,对老板要永远OK,但要把可能的后果告诉他。”
    现供职于美国HP(惠普)公司的刘杰告诉记者:HP有—个规矩,—个方案提出以后,在征求意见时,决策人什么话都不能说。只能“嗯”。必须让所有人把话说完。
    一个组织者再优秀也应该有—个常识:自己的方案再完美,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漏洞。公司应该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
    “有人说中关村的企业像聚义厅。起先大伙绑在一起创业,老板员工不分,后来干着干着就散了,”一位瀛海威前高层干部说,“瀛海威一开始也是貌似很职业,到最后还是水泊梁山,本质是聚义厅。没有规范、没有一个民主空间,个人魅力遮闭丁一切,很多公司行为都透露着个人意志的随意性。”
    1997年7月,正是瀛海威处境较为困难的时候,公司领导层在风凰山开会。本来是要讨论一些很微观的经营问题,不想张树新突然提出,讨论建立全国的Internet交换中心。这提议让与会者吃厂一惊。中国目前有四大主干网,做一个文换中心,所有用户到我这儿,国内网不就连了吗?“想法当然好,可做得了吗?”—技术员工说,“这可是国家行为,—个民营企业在目前的环境下哪有实力担此重任。尤其以瀛海威当时的处境……讨论了几天,最后结果当然不了之。”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瀛海威上上下下,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张树新非常聪明,悟性很高,可他们又认为,—个企业系于个人悟性怎么说也是危险的。个人意念代替理性经营,这种个人魅力就会变得尤其危险。
    在与张树新的几次访谈中,记者能充分感觉到,作为一个个性很强、充满理想精神的创业者,至少在认识上,张树新对“人的重要性”是十分清楚的,瀛海威也曾经汇集了—批热情、敏锐、有良好职业感的年轻人,他们为瀛海威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来的队伍,创造力强的人个性都很强,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倾向,有自己的打算,”张树新说,“后来公司出现困难,许多东西达不到了。我跟有些人许过愿,可我没有能力实现。我清楚别人在说什么,可我没有任何办法。我今天想起有几个人都觉得非常可惜,找没有足够的能力把队伍拢到一起。对人的认识会是我走出瀛海威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向。”
    1997年冬天,瀛海威已举步艰难。12月26日,张树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曾写下这么—段文字:
    3年前的此时,同样是深夜,在芝加哥的寒风中,29名从美国中部各地赶来的科大人聚在中国城的一家餐馆里为我和姜作贤开欢迎酒会。那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冬夜,发起者是我在当年校学生会时的挚友,召集方式是1nternet—E-mail。聚会结束时我得到了一份印有 E-mail地址的通讯录,这是我和姜作贤关于 Internet知识的启蒙.
    两年前的此时,同样是深夜,在中关村南三街的办公室里,刚刚运行了3个月的瀛海威时空发生了“Rose的故事”。在对生命与爱情的感叹中我开始困惑所从事行业的属性:科技?社会?文化?经济?结论似乎纷杂无绪。在获得了创造的欢欣的同时开始隐约意识到前行的责任与艰难。一年前的此时,同样是深夜,17个整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时在全国8个城市亮相:全国各地的瀛海威人日夜兼程。那是一段奇迹般的日子,充满着成功与希望、光荣与梦想。
    此时此刻,1997年12月26日,同样是深夜,我们刚刚从郊外回到家中,窗外大雾弥漫。在我们开车回家的路上,由于零太大,所有的车子都在减速慢行。前车的尾灯以微弱的穿透力映照着后车的方向,偶遇岔路,前车拐弯,我们的车走在了最前面。视野里一片迷茫,我们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后面是一列随行的车队。我不禁想,这种情景不正是今天的瀛海威吗?
    1998年的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此时此刻,记起了十几年前熟读的诗句,“也许……/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大概历史已经注定了瀛海威的责任与使命。
    1998年8月1日,记者与张树新进行最后—次访谈:
    记者:去职—个多月,现在已经想得比较清楚了吧。
    张树新:对于我的辞职,我想是很普通、很商业的一件事。大家史关心的是这件事背后的意义,也就是它对网络服务业的认识和影响,毕竟我们是在一个非常残酷的行业被训练了3年多,犯过非常多的错误,每天都面临着生存压力。去职之后,我突然发现这件事给我一个新的平台,让我从—个新的高度了解、思考中国的IT产业及自身,挫折让我更深入更完整地思考自己所做过的事。比如说战略的选择,资本的力量,及自己的位置。
    记者:尽管从瀛海威下来了,但没有人认为你会放弃 IT产业。今后有什么打算?
    张树新:前面讲过,这件事让我站到—个新的平台,我看到了自己原来在瀛海威看不到的东西。我会做一件意义更大、胜算把握更大的事,它自然还是和中国电信业有关。从瀛海威出来后,有不少人拿上卜亿的资金找我,希望合作,我很振奋,觉得中国信息产业真是方兴末艾。我们要做的事,简单地说,就是用信息时代的思维和观念重组资源,为众多的1SP、 ICP、软件业等构筑—个新的商业空间,使之成为一个庞人体系进行运转,现在尚无法命名,权且称之为“资源经营”吧。
    记者:从你的表述和情绪上看,这又是一件充理想主义色彩的两商业行为。
    张树新:没错。人都是天算的, 我没法改变自己的理想精神,也不打算改变。我喜欢做把理想和商业结合在—起的事。只有理想未免空洞,只有商业又太乏味。很多成功者都是理想主义者,尽管理想主义者不一定成功。我没必要因为—次挫折就改变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我的任务只是为理想寻找更适合的空间。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