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美泰的争夺战的海尔并没有输,因为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的成熟;可仍然在苦苦等待结果的中海油得到优尼科就能算赢吗?
中国有实力的公司勇于走出去,以进取的姿态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商业舞台上翻云覆雨,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它再次体现了中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的事实,而且还表明所谓的“中国因素”正在重新塑造世界经济的面貌。
但是,中国企业还必须全面认识自己的实力和能力。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成功企业,中国很多企业的整体素质还处在初生牛犊阶段,尤其对跨国并购游戏涉足尚浅。与那些老谋深算的西方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即便再大再强,在这方面依然还是新手。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两个最热门的中国企业并购案例:
海尔——美泰
■事件
6月14号,金融时报最先报道了海尔集团正在考虑出价收购境况不佳的美国吸尘器生产商Maytag Corp. (MYG)的消息。一时间,这条新闻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因为如果海尔能够并购成功,将创下中国企业最大的并够记录。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海尔与美泰之间的谈判却越来越艰难,虽然日前海尔临阵换将,任命周云杰正式兼任海外事业推进本部部长,但是得到了美国国会和董事们支持的Ripplewood公司却一直不愿放弃与海尔的争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日前美国惠而浦也正式加入了竟购争夺战,并开出高于海尔的价格,美泰更是因为多方的争抢变的身价大增。至此,经过慎重的衡量得失,虽然仍对外界的传闻不置可否,但是从美泰得到的消息证实,海尔已经正式退出了对此次竟购。
■点评
虽然海尔最终在这次竟购中失败了,但是与联想和中海油相比,这个结果却似乎显得更加冷静和成熟,也更加符合市场化。毕竟海尔没有用这些年辛苦积累的资本去盲目的进行一场不划算的“较量”,可能这正是得益于其多年以来在美国“打拼”所获得的经验和对形势更准确的判断。
中海油——优尼科
■事件
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三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之一中海油便开始了与年初挂牌出售的美国优尼科公司的高层接触,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令人迷惑的“资本对决”。优尼科是一家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近两年其市值低于同类公司20%左右。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理由是,优尼科所拥有的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约70%在亚洲和里海地区。“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占有的市场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来一开始青睐中海油的优尼科在雪佛龙对美国国会的金钱攻势下也变得犹豫不决。
6月23日中海油决定提价到185亿美圆,但是这已经远超出了其正常的资本能力,也使得美国政府更加怀疑中海油背后是否有中国政府的支持,从此中海油遇到了更多的阻力。而优尼科的董事们则三心二意,一副作山观虎斗的架势,一再推迟做最后决定。最新的消息是雪佛龙也提出了180亿美圆的收购价,并已经得到了优尼科董事会的认可,而中海油则终于坚决不再提价,最后谁能入主优尼科的悬念还要继续保留。
■点评
中海油收购案可以说是今年最引人注目的一场资本“大戏”,而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更是中美这两个利益和争端纠缠不清的大国之间的较量。虽然考虑到可能受到了国家利益的影响,但是中海油的收购策略还是受到了非常大的质疑,所有国外股东异口同声反对收购优尼科的股份:他们的观点很明确——优尼科不值得用这样巨大的资金去做赌注,而收购后背上沉重包袱的中海油的赢利情况将直接损害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我们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算算账,不难看出即使中海油克服各种障碍,最后如愿以偿,那也只能意味着更艰巨任务的开始。至于优尼科为何冷待中海油,面对明显高出雪佛龙的报价丝毫不为所动那?也许只有用美国对中国的猜忌和堤防来解释了。
结束语:
今年是中国企业频繁迈出国门的一年,先有联想,后有中海油、海尔和明基,可在国内都是春风得意的这些企业们“出海淘金”的际遇却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中海油并购案因为牵扯到经济背后的国家能源战略和庞大的资金运做从而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和美国人最多的“照顾”。也许中海油有自己的苦衷,但是在这场只许胜不许败的“战役”中它的策略运用真的合适吗?如果更耐心更自信更冷静些,我们的这家重量级国企还会面临这样进退两难的局面吗?
中海油为了竞标成功,报价比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高出近14亿美元;雪佛龙坦言收购后将裁减员工以削减成本,而中海油却慷慨地承诺不影响美国本土员工的就业。这些优惠条件是否值得,将来是否会成为难甩的包袱,都需要仔细衡量。
优尼科最值钱的资产,是东亚和里海地区尚未开发的石油储藏。中海油收购该公司的战略目的,是要通过拥有美国公司来确保中国石油供应的顺畅。但是,用大笔钞票套住一家能源公司,而不是在国际市场上随心所欲地直接采购原油,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人们还不得而知。
收购成功之后,优尼科公司的管理是中企模式,还是现有的美国模式?前者显然根本不是一个选项,而后者恐怕也不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因此,如何规避管理上的风险,是需要长思远虑的头等大事。我们不怀疑中海油的管理能力,但对所有中国企业而言,这毕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如果千辛万苦收购来的企业管理得还不如过去,那当初又何必苦苦追求?但愿这些疑虑只不过是井蛙之见和杞人忧天。
从以上的方面来看也许中海油真的可以从相比只能算是小字辈的海尔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最后值得中国企业们关注的还有如该何堤防国外企业们的背后“黑手”,以及防止在大踏步的走出国门时由于缺乏经验而失去对公司的控股权,最近青岛啤酒可能被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收购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值得警醒的例子。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