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从“金三角”到海西经济区

从“金三角”到海西经济区

作者:海都资讯网    转贴自:海峡都市报社    点击数:1304


N方锦枞


  仅仅5年时间,海西从一个地方“概念股”到得到国家正式的“身份”确认,多年来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艰难突围的福建,终于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这个豁然来自台海局势的峰回路转,来自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轴。在新局势下,国家给海西的战略定位是:成为两岸人民交流的先行先试区域,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回溯历史,福建的区域经济发韧于1985年。当年,国务院下发有关文件,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道,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邓小平后来多次谈到开放闽南“金三角”时说:这里是海外华侨和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可以充分利用侨港澳台优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引进资金和技术。
  
  1988年后,台海局势出现了积极变化,两岸从敌对转向一定程度的人员互动。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些回乡探亲的台胞逐渐把一些资金和技术带到了家乡。闽南“金三角”首当其冲,成为承接台商投资的主要基地。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福建的台商投资一直稳坐全国头把交椅。王永庆投30亿美元建漳州后石电厂,至今仍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说:“只要王永庆能过来,就顶两个坦克师上岸。”意思是两岸从军事对峙到和平发展,由此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之前,交通部下属的香港招商局奉命开发漳州港,当时的目标是建设第二个“蛇口”,积极为两岸三通布局。
 
  但吊诡的是,两岸三通红利迟迟未予兑现,浅浅的台湾海峡并未成为两岸最便捷的通道,台商发现两岸交流依然要经停港澳。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很多台商选择了深圳的近邻东莞作为他们的栖息地,依托台港的信息优势,把东莞作为了他们的加工制造基地。
 
  新世纪前后,号称世界第一的台湾电子行业开始寻求对外转移,日渐崛起的长三角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因为这里背靠上海,是辐射大陆和国际市场的黄金分割点。比邻上海的昆山,成为台湾电子产业的聚集地。高峰时期,号称百万台商云集长三角———须知,全台人口不过2300万。
 
  值此形势,福建所谓的对台优势日益萎缩。曾与珠三角、长三角并称的闽南“金三角”,在全国布局中日渐尴尬。为摆脱困境,2002年后,漳州借漳诏高速的开通,提出了要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的构想;厦门为摆脱经济腹地小的难题,提出要建设海湾型城市,并在岛外新设同安区和翔安区;泉州则提出了“淡出闽东南,建设大泉州”,要在全国的布局中寻找泉州定位。
 
  大约这个时候,福建有学者提出了“泛东南”经济圈的概念———以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为支撑,以承接两大三角洲产业转移为重点,以江西省、湖南省为经济腹地的经济圈,达到扩展广大内陆市场空间的目的。所谓经济圈的概念,即说明同区域城市各自为战,并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经历短暂的各自出击后,闽南“金三角”迅速走回了区域合作的轨道。2004年,在省政府的直接推动下,闽南城市联盟正式成立。闽南“金三角”在港口、交通、人居、旅游以及城市和产业规划谋求合作。2005年,漳厦两地长期各自分割管理的厦门湾港口群实现一体化整合,是闽南城市联盟成功运作的标志之一。
 
  与此同时,更宏大设想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也顺势提出———其覆盖福建全境及浙赣粤部分区域的20个主要城市,包括两个经济特区厦门和汕头,两个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泉州和温州。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相比,海西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只要台海局势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这里仍然是两岸合作交流最便捷的前沿平台。今年年初,第三次“陈江会”鼎定的两岸全面三通的新格局,预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机遇的到来。

  25年间,从闽南“金三角”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前一后两份国务院的重要文件,宣告了福建区域经济的亮丽转身。更进一步,海西能否越过海峡,则值得人们更大的期许



 http://ppzw.com/ppy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