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企业“心”病到底谁能治?

企业“心”病到底谁能治?

作者:     转贴自:中国时尚品牌网    点击数:2242


src=http://cn.ppzw.com/UploadFiles/2009415153846743.jpg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有调查显示,当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趋于恶化,各项指标令人触目惊心:有23%的职业人士处于职业枯竭状态,男性人群更是高达25%;具有抑郁倾向的员工比例达到4.9%,较之上一年度提高了70%。

  而与此同时,作为管理者,高级经理人的状况更是不容乐观:职位高、压力更大,职业经理人压力感受平均高达76%;保险业高级经理人最高,达到83.7%;民营老板(70.9%)和出口行业高级经理人(81.3%)压力最大,心累之极,不堪重负;62.2%的经理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超过50%的人有失眠现象;67.1%的人工作效率低下。

  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搅乱了全球金融秩序,更搅乱了“人心”。

  企业从员工到高级经理人,普遍出现的“心”病如何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安全生产,渡过危机?企业何来解决之道?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持续恶化

  四大指标恶化,抑郁倾向明显

  日前,由北京易普斯咨询公司主办的“第四届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在京举行。根据该公司《中国员工职业心理健康数据库》统计的结果表明,2008年企业员工在压力、身心幸福感、职业枯竭以及抑郁倾向方面4项指标都在向恶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企业员工承受着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平均值比前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易普斯咨询总经理郑华辉如此介绍。“由于普遍存在的压力感,企业员工的身心幸福感持续走低。”

  “企业员工的抑郁倾向从2007年的2.9%,已经提高到2008年的4.9%,提高幅度在70%-80%,这个数值让人担心,因为它发展成抑郁症的概率会比较高,”郑华辉认为。

  这种感受,北京某房地产中介公司德外分部的副经理郑克明体会特别深刻,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他总是感觉工作压力特别大,身心疲倦,“有时候我感觉自己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紧紧地压在自己身上,好像就快顶不住了一样”。

  工作缺乏活力,职业枯竭人数已占23%

  调查表明,有23%的人已经处于职业枯竭的状态,男性的表现更为明显,已经达到25%。“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郑华辉认为,“缺乏工作活力、质疑工作价值和怀疑自我的工作能力,是典型的职业枯竭现象”。

  心理学博士、北京青年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分析认为,职业枯竭是职场人士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后通常会出现的情况。往往表现为无目标、无方向、无成就感,疲倦,对什么事情都感觉很冷漠。“这种情况表明,在职业枯竭的状态下,根本无法有效进行工作。”

  35岁临界点,不幸福感增加

  “连续3年的调查统计表明,35岁到44岁的员工压力感受非常的高,达到66%;压力负面影响也达到了57%,都是处于较高值,”郑华辉介绍。“不仅如此,低身体幸福感、低心理幸福感的分值和其他年龄段相比,都比较高。”

  各项统计数字表明,3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确实面临着职场发展的困境,面临比其他年龄段人士更大的压力。

  “对于IT业人士来说,35岁就是一个坎。”在中关村海龙大厦办公的海比通科技公司经理宋丁丁介绍说,“这个年龄段的人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已经大大不如年轻人了,要不就升职进管理层,要不就转行去干别的行业”。行业内专家分析说,这种现象叫做 “职场35岁临界点”。

  高级经理人状况不容乐观

  压力来源多样,与金融危机高度相关

  今年2月,易普斯咨询与《财富》(中文版)联合发布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高级经理人心理状况调查报告》,调查了高级经理人的现实心理状况,并对存在的压力进行了分析。

  报告显示,尽管高级经理人的心理压力来源比较多样,但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突出,分别有66.3%和65.1%的高级经理人认为“公司业务增长变缓/萎缩”和“全球经济危机对公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其造成压力,这两项压力的来源高居首位。

  据北京海丝格雅贸易公司总经理关健涛介绍,他们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从2002年起一直做中高档日用品进出口生意,生意一度相当红火。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大量海外订单被取消,货款催收状况不佳,销售额从去年年底开始连续下滑,目前的业务量仅是高峰时候的1/3。

  调查显示,有58.5%的高级经理人由于担心整体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产生压力。

  不同经济类型、处于不同行业的高级经理人,所承受的压力不尽相同。像关健涛这样的民营企业经理人,尤其是从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业务,感受到的压力更大。有高达70.9%的私营企业高级经理人认为金融危机对业务造成的影响是压力的主要来源,这比政府机关高级管理者的压力高出近26%。有将近80%的进出口贸易行业的经理人认同这一结果。

  “我们民营的进出口贸易公司是压力最大的,可以说我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关健涛如此概括。

[NextPage]

  压力过大,已经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在压力对工作的负面影响方面,67.1%的经理人表示压力使其工作效率降低,50.7%的高级经理人开始因为压力而对工作缺乏兴趣,也有近三成(27.3%)的高级经理人因压力而产生工作失误增加的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62.2%的经理人认为压力使其产生消极情绪,51.1%的高级经理人认为压力已使其出现失眠或其他睡眠问题。

  “春节以后,我就没有睡过踏实觉,业务倒是不忙了,但是因为心里总是着急,烦燥得厉害,”关健涛面对记者,满脸疲惫之色。“其实我经常感觉困,但是每当我想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就又睡不着了;好不容易迷迷糊糊差不多快睡着了,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浑身一激灵,就醒了,睁着眼睛一熬就是一宿。”

  北京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宽认为,这样的情况是典型的在高压之下出现的睡眠障碍问题,失眠通常是家常便饭。很多人不得不借助吃安眠药,才能保证每天能有一段时间的睡眠。

  该调查还显示,由压力而导致的与伴侣关系不良和出现生理疾病的人数比例甚至也达到了近三成。在高宽看来,高压之下人的生理上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和反应。因消化系统紊乱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泻情况,或者免疫力低下出现过敏现象,男性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性功能减退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到生活品质和家庭生活的质量,”高宽这样对记者介绍。

  减压方式多样,对心理健康关注程度不足

  调查显示,高级经理人对压力有较多的减压方法。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有听歌或听音乐(67.4%)、锻炼或散步(57.7%)、读书(54.8%)、看电影或电视(48.8%)等。

  “从这些方法来看,大多数人都是积极主动地缓解压力,通过转移注意力、以相对健康的方式缓解压力,是一种好的现象和趋势。”熊汉忠这样分析。但是,他也关注到了有48.1%的经理人通过睡觉的方式减压,女性采用这种方式的比例达到57.9%。“这种减压方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相对来说,睡觉是一种比较消极被动的减压方式,有时候减压效果并不明显。”

  调查显示,高级经理人对心理健康知识“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的只占总数的27.8%,而考虑过接受专业心理帮助的高级经理人也只有三成左右(29.3%)。同时,调查中发现,高级经理人作为高压群体,在感觉有压力时,通过“做心理咨询”缓解压力的人数仅为2%。

  “这说明,高级经理人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还不足,缓解压力还缺少心理学专业资源和方式的支持,”熊汉忠认为。

  企业“心”病堪忧,如何应对可能的危机?

  模式各异,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

  清华大学心理系副主任樊富珉,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尤其对团体心理咨询情有独钟。“企业应该建立完整的应对心理危机的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发现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以及善后系统,完整的工作体系对应对企业心理危机非常有效。”

  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西超是中国最早从事EAP研究与服务的专业人士,也是建立中国EAP服务行业标准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中国要尽早确立EAP行业的服务标准,为企业有效地解决问题提供专业支持。

  “不能简单说某种模式就一定有效,企业要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模式,具体是什么模式,主要还是看实际的效果,”医学博士、IBM全球健康服务部大中华区陈彤显得更为实际。

  从传统文化角度看,要建立心灵的秩序

  北京绿创环保集团董事长姜鹏明更主张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企业心理危机的办法,他认为,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有其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企业老板和员工是息息相关、共生共存的。以“天所不欲、人所不欲;人所不欲、己所不欲”的理念来建立心灵的秩序。“这样的话,我们就能从容面对企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能领悟到传统文化中心理管理的智慧。”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CEO何国玉非常认同姜鹏明的看法,她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富有智慧的传世之作,中国的企业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来解决自身问题。“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很系统地谈了道法自然、如何无为而治,要从中学会以系统运行方式解决问题。”

  作为EAP服务在中国的推动者,张西超认为实施EAP,要充分地考虑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其实,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中很多观点和西方心理学等学科倡导的是相一致的,如道家讲求的身心合一、顺其自然等,在西方的治疗方法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心理资本增值,就是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心理资本,被称为除了社会资本、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企业的第四大竞争优势。中国移动深圳公司,在导入EAP系统服务一年之后,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那就是创建了“员工心理资本增值(PCA)”的模式。

  “心理资本增值就是员工幸福度的提升,心理资本越多,人的幸福指数就越大,”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名国这样概括他们的“员工心理资本增值”模式。该模式包括建立在乐观、自信、希望、韧性的基础上的十大关键要素:期望、比较、兴趣、交际、接纳、慷慨、宽容、锻炼、睡眠、感恩。尽管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但员工们对目标定位为“幸福加油站”的活动参与还是非常积极活跃的,“我们举办活动时通过短信报名,往往是三四分钟内就能报满。有些活动课堂座位少,窗户外面都趴满了人”,李名国对员工能这样踊跃地参与表示非常满意。

  据张西超介绍,“心理资本”这个概念最早是作为易普斯咨询业务特色提出来的,但是在中国移动深圳公司,得到了最大意义的发展和创新。“当初他们提出员工心理资本增值(PCA)这个模式的时候,我们眼前一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认为,EAP应该是满足组织机构的实际需求。其实对政府也很重要,希望政府能参与进来。

 

   

http://www.35176.com/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