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康启荣 谢向明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4月9日,福建省光伏产业(南安)项目对接会在南安举行。这是基地奠基启动20个月后,首次以“初现雏形”的姿态进入人们视野。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园一改过去单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模式,由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民间资本,携手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参与。该项目投资方———南安金达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川,由此进入我们的视野。
一拍即合 2007年,南安市刚刚启动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的规划。光伏产业,此时在全国正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发展。而光伏产业要扎根南安,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孵化平台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南安光电基地的规划中,由泉州市科技局和南安市政府共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应时而生。 在此之前,国内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几乎都是由政府全资建设。但是,以高起点建设的南安光电基地却面临一个问题:孵化器的总投资高达数亿元人民币,如果全由政府来投入,财政压力大,势必会影响整个园区的进度和效果。对此,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出,引进民间资本,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及南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 彼时,泉州众多民营企业在资本富余的前提下,不断有进入新产业领域的萌芽和冲动。而光伏信息产业,属于新能源范畴,被称作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受到了全世界投资者的追捧,不少泉州民营企业家,对此亦是观察已久。 开始进入政府考量的便是王明川。此前,王明川已涉足传统行业多年。“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传统产业已经做得比较成熟,有了一定积累,也有剩余的精力来开拓其他领域。而光伏产业的前景则是非常看好。”在王明川看来,双方的合作因此“一拍即合”。 随后,王明川又邀来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合资成立南安金达利投资有限公司。至此,这个由民间资本投入、规划300多亩的孵化基地(包括标准厂房、生活配套设施等)正式启动,预计总投资将达6个多亿。
升格“国家级” 不过,这个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光电产业孵化基地,最后能被升格成“国家级”,也出乎王明川的意料。 2007年8月9日,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正式破土动工,由政府主导、民营资本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也同期奠基。但在建设中,孵化基地却存在着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不过,泉州市科技局领导的一次进京汇报,则改变了这个孵化基地的命运。 据透露,当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的领导,在了解南安光电基地的情况之后,认为这种政府引导、汇集民间资本共建孵化基地,是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的新尝试,给予了高度肯定。当年10月,在国家科技部高新司的牵线搭桥之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两所高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园正式挂牌南安光电基地。 “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与两所高校达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人才和技术的直接输出,产学研的互动等等,孵化基地有了强大的依托。”王明川表示。 有了各方支持后,这个被重新命名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园”的光电企业孵化器马上就进入到发展快车道。去年年初,金达利公司的首期一亿元启动资金到位。据介绍,至今一年多工期,福建园已完成两幢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以及2万平方米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按计划,今年将再建成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可以说,我现在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这里了。”王明川表示。
成立投资基金
如今,王明川的投入也开始收获。在4月9日的对接会上,王明川就与一家计划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虽然很多民营企业都看好光电产业,但是如果你什么都还不懂的话,一下子就投入很大,人才要从哪里来?技术要从哪里来?这对一个新兴产业的创业者来说,是很不好的。”王明川说,做这个光电企业孵化器的目的,就是要为那些想往光电方面发展的企业,提供一个平台。“厂房有了,办公楼、生活配套都有了,特别在科技园里,与高校、科研单位形成了网络,人才支持、技术支持,企业碰到什么困难,也可以借此来解决。” 从传统产业跨越到高新产业,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摸索。“事实上,我们做的这个孵化器,既是服务别人,也是服务我自己。”王明川坦言,目前他所做的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投入。 但很显然,王明川投入巨资参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园的建设,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今后是出租或出售标准厂房来获利。“厂房、设施的租金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获利,而且回报周期很长,可能要数十年才能把成本收回来。”在王明川看来,作为孵化器的投资者,可以比别人更早发现一些有前景、适合投入的高新产业项目,并通过参股等方式进入,这才是长远目标。而在王明川的构想中,还计划成立一个创业投资基金。“对于一些前景好的项目,从小开始做,如果他们缺乏资金,投资基金就可以为其注资,共同合作发展。” 据了解,目前,金达利已经与华北电力大学签订了一项新型耐磨材料的合作协议,即将进入王明川自己的标准厂房,预计到明年就可投产。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王明川毫不讳言:“像国内马上要推出的创业板,对我们来说就是种鼓舞。未来我们的大方向也就是往资本市场去走。比如,园区里面的企业可以进行整合上市,甚至园区也可以包装上市。”
[NextPage]
□对话
基础不好≠不能做好 《老板周刊》:泉州的光电产业虽然已经有一些企业,但严格来说,基础并不好。你投入这么大的资金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会不会觉得是个冒险? 王明川:我觉得,首先,不管是从国家的支持,还是新能源的发展需求,这个产业都是很有前景的。如果说光伏产业的基础不好,那么,事实上,泉州大部分的传统产业,像鞋服,起步时也不是最早的,条件也不具备。但这些产业现在同样可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我想,这跟泉州人身上的特质有关。泉州人爱拼敢赢,善于模仿,勇于学习创新,这些优点放到任何一个产业都是适合的。 而且,通过政府主导,我们嫁接到科技部、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打造了服务平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所以,先天基础条件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解决。 《老板周刊》:从传统产业一下子过渡到陌生的高新技术产业,你觉得挑战大不大? 王明川:其实,从企业实际的经营操作来说,不管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有经营好与不好的区别,这跟经营者也是有关的。 现在,看好光电产业的人有很多,但是很多人也都不知道该怎么切入。对于我来说,也是在慢慢了解和学习当中,至少在目前看来,我觉得这个行业是很有意思的。 当然了,我也没有一下子就进入光电产业,目前只是通过与政府合作,来搭建一个服务平台,来熟悉这个新产业,等到有好的项目和合适机会,再适时进入。 《老板周刊》:那对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园未来的发展,你有什么构想? 王明川:像国内马上要推出的创业板,对我们来说就是种鼓舞。未来我们的大方向也就是往资本市场去走。比如,园区里面的企业可以进行整合上市,甚至园区也可以包装上市。当然,这些都是长远规划,更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去做。
□记者手记
民营资本冲动
事实上,早有业界人士预言,经历了二三十年资本原始积累的泉州私营企业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资本输出时代。这个时代最明显的两个特点,其一,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的泉州民营资本,开始谋求进军金融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比如由本土16家纺织服装企业组成的闽商投资集团,便是以高新产业为主要投资导向,目前已拿下一个高能蓄电池和一个光纤项目;再如,去年以恒安为代表的多家民营企业参股福建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 其二,略带“草根”特征的泉州民营资本,开始走上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专业投资之道。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七匹狼,其投资兴业银行和梅花伞,并借二者上市获得了巨额回报,堪称本土股权投资的经典案例。 要解释这些变化并不难。首先,便是资本逐利的天性。这些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泉州老板,他们不可能将手中富余的资本束之高阁,或者对原有产业加大持续投入,或者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投资项目,这就是资本逐利的必然。其次,传统制造业生存境况的每况愈下,和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则驱动了更多的老板频频关注高新产业。而随着企业的不断规范发展和人才引进,也把具有“草根”色彩的泉州民营资本,慢慢带上了更为高端的股权投资等专业投资方向。 当然,相比很多还处于萌芽、冲动阶段的民营资本而言,王明川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已经率先找到了进入高新产业的法门。
http://cn.ppzw.com/ppz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