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的信贷数据即将公布,此前对于这个数据究竟是7000亿、8000亿、1万亿甚至更多的猜测也将平息。然而,无论这个数据是多少,有关它背后数字游戏的猜测却不会终止。比如贷款中究竟有多少票据重复计算的水分?究竟多少贷款真正流向了实体企业?又有多少贷款流向了股市进行投资?尤其是对于究竟多少贷款流向了现在叫得最响的中小企业,大家更是一头雾水——有关部门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然和基层企业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银行觉得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企业却喊出“要干货不要干嚎”的声音。
这里的问题首先是,信贷数据的数字游戏是否是中看不中用?周小川行长已经承认,1月份的信贷总量是有些超乎央行的预期。而今年的信贷数据最后究竟是多少,是5万亿、6万亿甚至更多,也是“指导性、预测性”的数字,而真正的贷款数据是多少,恐怕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的公开讲话显示,工行今年的新增贷款目标计划是5300亿元,而全年贷款累计投放量则可能将超过3万亿元。假如其他银行都和工商银行一样将贷款循环6次,即使按照新增5万亿贷款计算,今年全年贷款累计投放量也将达到30万亿以上的天文数字。问题是,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总投资只有4万亿元,即使被普遍认为是夸大了的地方政府的数字,加起来的总投资也只有10多万亿。而今年1月份的数据已经显示(2月份的数据应该也不会有多大出入),银行的大多数投资都选择了基础设施等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担保的投资,而这样“大”项目的大投资显然是不可能持续的。
因此,如果不改变投资结构,银行下半年的投资一定是水中月,设定再大的贷款目标都将是无米之炊,因为按照现在的投资结构,银行可能根本找不到贷款对象。事实上,根据申银万国宏观经济研究员李慧勇的调研,目前银行的投资结构中,超短期的票据和长期的基建贷款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真正为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服务的信贷(前者应该是6个月到1年期,后者是1年到5年)比例非常少。
第二,即使是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又流向了哪里?除了我们不断看到的一家家银行和一家家大型企业签订数十亿、上百亿的授信,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泄露出一个“天机”,就是银行对于贷款科目的对策。实际上去年银行在执行央行控制贷款规模的时候也做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方法是各家银行曲线给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
这种服务不是贷款,而是银行理财,比如信贷贷款类的理财产品。上述方式导致的现象是,银行虽然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但却没有反映在信贷科目上,而是反映在其他表外科目上。这些产品有的今年一二月份到期了,有的还没到期,部分理财产品被转变成了一笔新增贷款。那么这些理财产品是什么呢?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理财方式的房地产集合信托数量与规模分别为135个、273亿元。我们确实看到,自去年11月以后,房地产信托的数量明显减少,那么按照肖钢的说法,是否意味着其实现在有很多银行的资金是流入了房地产呢?中国银行日前和潘石屹的SOHO签订了100亿授信,是否属于此类放贷还不得而知。
第三,中小企业的融资在信贷投放中的坐标究竟在哪里?银行方面的统计数据似乎非常好,根据周小川行长的数据,去年中小企业贷款全年增长13.5%。在企业贷款中,大型企业的贷款占48%,中小企业贷款占51.9%。而工商银行的公开数据更是显得很“红”:截至2008年末,工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余额为18575亿元,在全行的公司客户贷款中所占比重达到55.67%。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说贷款难呢?
毫无疑问,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行不是慈善家,作为商业机构,我们不能苛求银行为了别人的利益牺牲自己太多。关键的问题还是融资体系有问题,只要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数字游戏还将继续。
http://cn.ppzw.com/ppz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