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国均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淖中时,“东方之珠”香港也蒙上了尘埃。这个“亚洲最为开放的经济体”正经受自1997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考验,经济料再度出现负增长,楼市、股市也风雨飘摇。
2月25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称,“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内部需求,预料都会表现呆滞。我预测香港2009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会有2%到3%的收缩。这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经济再次出现年度负增长。”
而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25日亦表示,由于不断萎缩的经济将减少政府收入,香港的信用状况将会削弱,但它认为香港AA+信用评级的前景仍然为稳定。该机构同时预计,香港2009年实际本地生产总值(GDP)将下降2.5%,这个数字和大多数机构的预测相符。
然而,经受过亚洲金融危机洗礼的香港显然比12年前更能经受得住眼下危机的冲击。香港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谨慎投资态度令事态不致于急端恶化,而处变不惊的香港特区政府也做出了有效的应对,用各种措施稳定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并积极增加就业。另外,背靠经济仍显稳健的中国大陆也使香港在应对危机时有了更多折冲回旋的余地。
再次步入负增长
“2009年会是艰难的一年。今年香港经济将会出现衰退,预计本地生产总值会有2%至3%的收缩。囿于欧美日益萎靡的消费,香港去年的实际出口仅有2%的微弱增长,而就业情况会进一步恶化。”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2月25日在立法会宣布2009-2010年度财政预算案时表示。这将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香港经济再次出现年度负增长。
2008年下半年香港本地生产增长率逐季显著放缓,由第一季的7.3%跌至第四季的负增长2.5%。整体而言,2008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为2.5%,低于过去十年的趋势增长。而在2009年,曾俊华认为无论是对外贸易或内部需求,预料都会表现呆滞。
从对外贸易方面来看,香港2008年的实际出口仅有2%的微弱增长。香港贸发局总裁林天福曾经表示,此次金融海啸对香港出口的打击,远较1998年时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3年的非典大,因为后两者的影响仅局限于亚洲,内地和香港,并无损及欧美的消费力。但这次金融海啸却始发于美国,目前并烧至欧洲及日本,此三地一共占香港60%的出口比重,是香港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而在港内,不断攀升的失业率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噩梦。香港统计处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当地总失业人数上升至约15.8万人,失业率也达到4.6%,按季增0.5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以来遭遇的最大升幅。瑞银的经济学家Sean Yokota预计,香港今年的失业率将升至7%。
在通报这些数据的同时,曾俊华表示,由于环球金融市场仍不稳定,情况不断演变,加上各地刺激经济方案效果不一,相信全球经济仍需一段时间才可以回复正常,现时实在难以准确估计经济何时可以复苏。
楼市还有降价空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的房地产开始了“挤泡沫”的过程。目前香港整体住宅楼价水平约比1997年10月的高峰低三成,其中普通住宅的价格大约是1997年高峰期的一半左右。
在新一轮金融危机到来时,买房对于香港人来说再次成为一个谨慎再谨慎的选择。香港土地注册处的公告显示,2009年1月份,香港房地产交易合约量较上年同期下滑66.1%,至5759份。房地产交易总额为187亿港元,较上年同期下滑72.4%。市场上观望情绪浓重,而更多的业主则选择将物业转售为租。
香港土地注册会称,本土交易量的下滑是因为本地和全球经济的衰退以及就业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房屋购买人气。而经济衰退时期,房价什么时候能止跌也成了一个未知数。
在过去的一年,香港房价下落的速度突然加快。中原地产代理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3月份至08年12年初,香港房地产价格下降了22%左右。仅仅2008年第四季度,香港楼价就下滑了15%。
德银预计,2009年香港楼价仍有可能下跌30%。但是中国银行(香港)经济研究主管谢国樑却认为,目前整体楼价再大跌空间有限,最多还有10%的下跌空间。
而房价的下跌,也让负资产一族越来越多。香港金融管理局2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香港负资产数目“三级跳”,超过1万宗。到2008年12月底,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涉及的金额由2008年9月底的60亿港元,增加至248亿港元,涉及金额占到所有楼按贷款的4.2%。
但是不同于几年前的绝望,如今的香港对于楼价的承受能力似乎更强。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称,由于香港楼价显著下跌,负资产数字大幅上升是意料中的事情,相信银行已经做好准备。中原地产研究部联席董事黃良昇则表示,香港人的还款的能力还是比较高,相信断供的事情不会大量出现。汇丰亚太区业务策略及经济顾问梁兆基表示,与亚洲金融风暴时不同的是,现在的按息较低,新楼供应少,而且投资市场环境恶劣,令资金聚留在楼市上。最重要的是香港的储蓄率上升,即使市民失业了,手上的现金仍可以维持生活开支,不用急需卖楼套现。
[NextPage]
脆弱的最自由经济体
“香港是个很开放的经济体,因此不管你注入多少水,都会全部漏出去的。”香港SG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总监Winson Fong表示。香港因经济的高度自由化而享受美名,并吸引了全球数以亿万计美元的资金源源而来。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时,香港也因之蒙受了巨大的冲击。
经济危机爆发后,香港股市成为最先泄露的沙漏。目前香港金融市场的大量资金来自欧美,而在危机爆发后,欧美金融机构在自身缺乏流动性时纷纷选择赎回兑现。而美股的不断下跌也给香港股市带来了更坏的消息。2008年1月23日,恒指创下911后最大跌幅,单日跌2061点至11015点。2008年11月6日,恒生指数全日收报13790.04点,跌1050.12点或7.08%。2月17日,恒生指数收报12,945.40点,下跌510.48点或3.79%。
而雷曼迷你债券及东亚银行事件则将身处金融危机之中的香港人变得更加恐慌。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至2008年10月,通过香港银行销售而购入雷曼迷你债券的投资者达33600人,涉及金额为112.05亿港元。经过投诉、游行、讨论、争吵之后,香港各家银行同意以市值回购雷曼迷你债券,但是一部分香港投资者仍然会因为手持债券评级过低而血本无归。
因东亚银行财政困难的流言而引起的挤兑事件虽然事后被证实是谣传,但这一事情却充分暴露了金融危机给香港带来的恐慌。2008年9月23日下午,有关东亚银行“将会出事”这条短信开始传播,有很多储户在收到短信后立马选择了通过ATM转帐转移存款,有消息称,至24日下午5时许,东亚各自动取款机的钱已被取尽。此一风波后来经包括李嘉诚在内的众多香港富豪的出面相助而获得解决。
香港的经济刺激样本
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香港的经济刺激方案和救市政策兼顾了东西方的特点。
在金融系统内,香港当局为了缓解银行内部的流动性不足曾经在一周之内五次对银行体系巨额注资。同时,香港政府表示将利用现有的外汇储备对香港银行的存款提供全额担保。此外,香港政府还计划成立专门基金,在需要时为所有在香港注册的银行提供额外资本。而这正是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采用的做法。同时,香港金管局也表现出了坚决捍卫港元的态度。危机爆发后,香港金管局买入了230亿美元以避免港元汇率冲破“兑换保证制度”的7.75上限。2009年2月25日,美元兑港元收报7.7536港元。
而在实体经济领域,香港则充分融入大陆,大手笔开展经济刺激计划。为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香港政府提高了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额度,迄今已收到超过3000宗申请,批出贷款港币54亿元。
在房地产市场上,香港政府也积极“出手”。2008年,香港金管局多次降息。同时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将按揭保险成数门坎由70%下调至60%,同时将外汇基金为按揭证券公司提供的备用循环信贷额由100亿港元增加至300亿港元。身兼按揭证券公司副主席的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表示,降低按揭保险成数的门坎,有助减轻置业人士面对按揭市场紧缩信贷时所受的影响,并能给予银行较高灵活性以经营其按揭业务。
而就业问题更是成为“重中之重”。2月25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公布2009/2010年度财政预算时表示,年度财政预算案的重点就是“保就业”。香港2009/2010年度财政预算总计预留及增拨16.5亿港元,在未来三年创造约62000个工作及实习机会。这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包括预留4亿港元非经常拨款以提供更多培训及入职机会;增拨1300万港元以便劳工处协助在金融危机中失业的人士;预留1.4亿港元推出“大学毕业生实习计划”;增拨11亿港元在不同的范畴提供职位等。
除此之外,大陆也向危机之中的香港特区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香港在抵御金融危机)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中央政府一定会鼎力支持”。而中国人民银行也已经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为期三年的20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臂助香港渡过难关。
http://cn.ppzw.com/ppzt.html
|